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以治愈Ph+白血病有效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高度特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在Ph+白血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2例Ph+白血病的疗效并文献复习。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 d和18 d;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7例,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无白血病存活率为67%,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5%。行HLA匹配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的总体存活率为75.0%。平均无病生存8.5个月(7-17个月),BCR/ABL转阴时间2-5个月。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白血病,具有降低移植前白血病细胞负荷,抑制残留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供者完全嵌合状态的转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肠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kit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的治疗反应.方法 对2例发生在小肠伴发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及基因突变分析并随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结果 2例均为小肠浆膜面肿块,镜下观察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并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志肿瘤细胞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均存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突变.例1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9位点杂合性缺失,伴570、571位点TACATA杂合性突变为GACAGA;例2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5杂合性缺失.结论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少见病变,需要同发生在此处的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该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c-kit基因的具体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3.
小肠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c-kit基因突变情况,以及对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的治疗反应.方法 对2例发生在小肠伴发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志及基因突变分析并随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结果 2例均为小肠浆膜面肿块,镜下观察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伴有少量上皮样细胞,呈多结节状,并出现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志肿瘤细胞CD117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均存在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的突变.例1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9位点杂合性缺失,伴570、571位点TACATA杂合性突变为GACAGA;例2显示第11号外显子559~565杂合性缺失.结论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伴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少见病变,需要同发生在此处的其他恶性软组织肿瘤鉴别;该肿瘤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取决于c-kit基因的具体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的高增殖低凋亡特性使其造血干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后成功分化出粒红系细胞,但其能否植入并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报道。 目的:探讨JAK2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方法:应用注射用重组人γ-干扰素联合白消安的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给药结束后第5天实验组经尾静脉输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同法输注等容积生理盐水。输注后第14天检测小鼠外周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小鼠外周血和骨髓内CD45+细胞的百分含量。 结果与结论:输注后第14天,实验组小鼠血细胞计数三系减少,骨髓涂片可见散在淋巴细胞和早期造血细胞,骨髓组织活检可见骨髓增生减低,少量粒系细胞及幼红细胞,未见巨核细胞,与对照组比较,造血功能无明显改善。对照组小鼠外周血及骨髓均未检测到CD45+细胞,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及骨髓均可检测到人源化的CD45+细胞,且骨髓中CD45+细胞比外周血高,提示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植入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体内,但血常规、骨髓涂片及活检结果显示未能明显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体外收集,血细胞分离机的性能、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采集物的特性和数量,从而直接影响受者的造血重建。 目的:比较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及受者移植效果。 方法:共入选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51例,Fenwal CS-3000 Plus组27例,平均年龄(34.2±10.6)岁;Amicus组24例,平均年龄(35.4±12.1)岁。比较两组采集物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与血小板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 结果与结论:两组采集物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Fenwal CS-3000Plus组血小板采集量明显高于Amicus组(P < 0.01)。结果显示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分离外周血干/祖细胞方面和移植效果没有差异;血小板较低被采集者使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能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网织红细胞(Ret)参数变化,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和恢复情况。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7例治疗过程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的变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CV患者从PEG-IFN-α治疗第2周开始,Ret%、Ret#、IRF即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WBC、ANC于治疗4周开始显著减低;IRF、Ret%、Ret#在治疗结束后第1周开始恢复,WBC、ANC在治疗结束后第2周开始恢复。结论:Ret各参数用于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EG-IFN-α治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和恢复情况,其敏感性高于WBC和AN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起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以急性白血病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报道,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以急性白血病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4例患者均符合以急性白血病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其中2例患者采用化疗及靶向治疗将患者的病情转变为慢性期,再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患者至今存活,生存期至少4年;1例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转为慢性期,未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次急变后死亡,生存期约100天;另1例诊断后仅接受羟基脲治疗,生存期1年。结论急性白血病起始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临床上较为罕见,使用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使骨髓象得到缓解后再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调控Telocytes(TCs)对下颌下腺唾液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TCs免疫标记物(C-kit/CD117、CD34)进行双标记染色,进而对小鼠下颌下腺内TCs进行定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小鼠下颌下腺内TCs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细胞之间的关系。建立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模型,实验小鼠分5组:正常组(共24只),用药1周、2周、3周、4周组(共24只),药物以80 mg/(kg·d)每日灌胃,免疫荧光显示,用药前后下颌下腺内TCs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用药前后CD117、CD34及下颌下腺内α唾液淀粉酶(α-Amy)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Cs广泛分布于下颌下腺结缔组织内,胞体较小有突起(Tps),Tps相互连接成网络样结构,包绕着腺泡及导管,随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时间延长,用药组Tps构成的网络样结构变稀疏。超微结构显示,Tps呈念珠状,与邻近组织紧密相连,周围可见胞外囊泡。随用药时间的增加Tps减少,TCs胞内囊泡增多,胞内细胞器减少。免疫印迹法显示,用药后CD117、CD34、α-Amy蛋白表达水平相应减少且互为正相关。结论小鼠下颌下腺内存在TCs,甲磺酸伊马替尼对TCs的干预可能会通过影响TCs的结构、免疫表型和细胞间通讯降低下颌下腺唾液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外周血中Foxp3~+Treg细胞及其各亚群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35名靶向治疗前的GIST病例、31名靶向治疗后的GIST病例及31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Foxp3~+Treg细胞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并基于Foxp3和CD45RA含量将Foxp3~+Treg细胞分为3个亚群:r Treg细胞、aTreg细胞和nonTreg细胞,分别检测各亚群所占比例。结果 2个GIST病例组的外周血中Foxp3~+Treg细胞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靶向治疗前组也高于靶向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aTreg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靶向治疗前组也高于靶向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p3~+Treg细胞及aTreg细胞亚群在高危GIST患者较中低危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oxp3~+Treg细胞及其各亚群含量的变化与年龄、性别和肿瘤位置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GIST患者外周血中Foxp3~+Treg细胞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其中aTreg细胞亚群与GIST的进展有关;甲磺酸伊马替尼可能通过抑制Foxp3~+Treg细胞及其有功能的亚群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 内皮祖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及骨髓中的重要前体细胞,是能够特异性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并进行分化、增殖成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祖细胞,其在不同环境中可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分化。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糖蛋白中的一种,可对哺乳动物中红细胞的生成进行调节,主要由肾小管周细胞产生,也有少部分来自于肝脏,主要功能是使延缓细胞凋亡,其可以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加速红系组细胞的增殖及成熟,并能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的释放。 摘要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内皮祖细胞移植均对下肢动脉闭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 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体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效果及体外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分4组培养,内皮祖细胞组,SPIO标记转染组将pcDNA3-EPO 重组质粒并转染至内皮祖细胞,随后进行SPIO标记;SPIO标记空载病毒组将空质粒转染至内皮祖细胞,随后进行SPIO标记;SPIO标记内皮祖细胞组直接进行SPIO标记。采用4.7 T MR成像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检测4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MR成像:T1WI、T2WI、T2*WI序列均见细胞信号降低,随着细胞数目增多,信号降低逐渐明显;相同数量级细胞,T1WI信号降低最弱,T2*WI信号降低最明显;T1WI、T2WI、T2*WI所能检测到的最小细胞数分别为2×104、1×104、0.5×104;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3组标记内皮祖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与内皮祖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仅SPIO标记转染组可见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④结果表明:SPIO标记的内皮祖细胞体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后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无影响,4.7 T MR能够在体外对SPIO标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内皮祖细胞成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2-2568-7449(徐广宇)  相似文献   

12.
体外沙利度胺对正常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沙利度胺对正常人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方法培养经不同浓度沙利胺处理过的正常人和MM患者骨髓GM-CFU、E-CFU、MK-CFU的形成,用ELISA法检测祖细胞悬液IFN-γ、TNF-α水平。结果:当沙利度胺浓度≥200μg/ml或≥100μg/ml时分别对正常人或MM患者GM-CFU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当沙利度胺浓度≥300μg/ml或≥150μg/ml时分别对正常人或MM患者MK-CFU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10-400μg/ml浓度的沙利度胺对正常人和MM患者的E-CFU的形成均无影响;沙利度胺≥100μg/ml或≥200μg/ml时分别使MM患者和正常人骨髓造血祖细胞分泌的INF-γ水平增高,沙利度胺浓度≥300μg/ml时MM患者TNF-α水平减少。结论:不同浓度的沙利度胺对正常人和MM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的造血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沙利度胺增加正常人或MM患者的造血祖功能IFN-γ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对青春期(4周龄)和成年(9周龄)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重建功能的作用。方法:使用跑步机分别对青春期和成年C57BL/6J雄性小鼠进行跑步运动(运动14 d,前2 d运动速度为10 m/min,后12 d运动速度为12 m/min)。实验分为对照(安静)组和运动组(n=6);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运动后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比例;采用全血分析仪分析运动后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数目;体外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造血干/祖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体内竞争性移植实验检测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能力;BrdU实验分析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水平;ELISA检测外周血中瘦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骨内膜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数目;体外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集落形成能力。结果:(1)运动导致青春期小鼠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显著升高(P<0.05);(2)运动处理后,青春期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比例及体外短期集落形成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运动促进青春期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内长期造血重建能力显著增强(P<0.05);(3)成年小鼠运动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比例显著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调控Telocytes(TCs)对下颌下腺唾液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TCs免疫标记物(C-kit/CD117、CD34)进行双标记染色,进而对小鼠下颌下腺内TCs进行定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小鼠下颌下腺内TCs的超微结构及其与周围细胞之间的关系。建立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模型,实验小鼠分5组:正常组(共24只),用药1周、2周、3周、4周组(共24只),药物以80 mg/(kg·d)每日灌胃,免疫荧光显示,用药前后下颌下腺内TCs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用药前后CD117、CD34及下颌下腺内α唾液淀粉酶(α-Amy)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Cs广泛分布于下颌下腺结缔组织内,胞体较小有突起(Tps),Tps相互连接成网络样结构,包绕着腺泡及导管,随甲磺酸伊马替尼干预时间延长,用药组Tps构成的网络样结构变稀疏。超微结构显示,Tps呈念珠状,与邻近组织紧密相连,周围可见胞外囊泡。 随用药时间的增加Tps减少,TCs胞内囊泡增多,胞内细胞器减少。免疫印迹法显示,用药后CD117、CD34、α-Amy 蛋白表达水平相应减少且互为正相关。 结论 小鼠下颌下腺内存在TCs,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TCs的干预可能会通过影响TCs的结构、免疫表型和细胞间通讯降低下颌下腺唾液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可介导白血病细胞耐药,而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对K562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自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伊马替尼IC50,Annexin V-FITC/PI标记暴露于0.5 μmol/L伊马替尼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收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K562细胞伊马替尼IC50分别为(0.52±0.02) μmol/L和(1.27± 0.05)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0.5 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凋亡率分别为(15.48±4.17)%和(32.01±6.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为(48.81±8.27)%,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25.78±3.26)%(P < 0.0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能介导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其机制可能与基质细胞共培养使K562细胞发生G0/G1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Ph阴性细胞中染色体异常(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Ph negative cells,Ph- CAs)的遗传学特征和转归.方法 对15例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出现Ph- CAs的CML患者进行遗传学和分子学动态观察.结果 出现Ph- CAs患者中,依马替尼治疗12例,达沙替尼治疗2例,伯舒替尼治疗1例,染色体异常以+8最为多见,占46.7%.Ph- CAs出现在ph+克隆减少或消失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1.1个月(1~28个月);7例Ph- CAs已经消失,Ph- CAs持续的平均时间为10.9个月(3~24个月).Ph- CAs出现时,所有病例均未见骨髓病态造血或急性白血病;Ph- CAs出现后,除1例患者演变为ph+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外,其余均获得骨髓缓解,11例获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例获完全分子学反应.结论 依马替尼、达沙替尼和伯舒替尼治疗CML患者均可能出现Ph- CAs;Ph- CAs多数为一过性,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kg;CD34+为(2.8±0.6)×10^6/kg及CFU-GM(2.6±0.5)×10^5/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 红细胞系:循环中大量的红细胞构成了一个运输氧的器官,红系祖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共同组成了此器官,称为红细胞系。 红细胞系来源:红细胞系细胞来自未分化的多能干细胞,随着定向分化,红系祖细胞经历数个复制阶段,逐渐成熟并功能更加特化。在成人阶段,除非在低氧等病理情况下或收到环境损害干扰,循环中的红细胞总数保持稳定状态。 背景:生活于高原鼠兔的血液系统中外周血红细胞及骨髓有核红细胞数目及形态的变化,对其低氧适应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对比高原鼠兔与大鼠在低氧前后外周血及骨髓红系细胞的变化,初步探讨高原鼠兔红系造血系统低氧适应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健康野生高原鼠兔及清洁级SD大鼠各12只,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动物饲养在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低压低氧舱内,连续低压低氧干预28 d,对照组动物在海拔2 260 m的实验室内饲养。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高原鼠兔较对照组大鼠红细胞直径小而计数多,低氧暴露28 d后,两组实验动物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均升高(P < 0.05),但高原鼠兔增高幅度明显低于大鼠,且高原鼠兔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变化;②骨髓涂片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后高原鼠兔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但大鼠中、晚幼红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 0.05);③胸骨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低氧暴露后高原鼠兔幼红细胞岛无明显变化,但大鼠幼红细胞岛明显增生;④结果显示,高原鼠兔在低氧暴露前后外周血及骨髓红系变化幅度明显低于SD大鼠,考虑高原鼠兔长期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可能与其低氧适应机制有关。 ORCID: 0000-0001-5253-8732(马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类型(b2a2和b3a2)bcr-abl反义寡核苷酸(Asp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代白血病细胞作用效果。方法:合成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Aspo),CML细胞经bcr-abl Aspo作用后,台盼蓝拒染法计算活细胞数;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P210蛋白表达率;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bcr-abl mRNA表达情况。结果: 16例CML患者经两种类型bcr-abl Aspo作用后,活细胞数及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慢性期与急变期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且两种类型之间存在交叉抑制作用。正常人外周血或骨髓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bcr-abl Aspo处理后,CFU-GM形成无明显变化。16例CML原代白血病细胞经bcr-abl Aspo作用后9例P210转阴,7例残存克隆细胞bcr-abl mRNA完全受抑制,未完全受抑制者其表达率均不同程度低于空白组,正义Spo作用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bcr-abl反义寡核苷酸具有一定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对正常细胞CFU-GM无影响,提示它有可能成为CML自体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净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CD133免疫磁珠分选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表型、分化、扩增、功能特点,为EPCs细胞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PBMCs,经直接接种法或免疫磁珠分选CD133阳性细胞后置于M199培养基中培养,于第7、14 d比较2组细胞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扩增、体外血管形成及趋化能力。结果:相同血量标本PBMCs组早期集落数高于CD133+组(P<0.01),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流式细胞检测2组细胞均显示造血干细胞标志的表达下调和内皮细胞标志表达上升,但CD133+组内皮标志CD144表达率低于PBMCs组(P<0.01),ELISA法检测到在PBMCs组早期EPCs分泌VEGF的水平高于CD133+组(P<0.01),MTT法显示PBMCs组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基质胶及Transwell实验表明PBMCs组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能力较强。结论: CD133+来源的EPCs分化、分泌、增殖及血管形成能力相对较低,推断PBMCs中CD133-细胞可能在形成功能性的EPCs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