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心病伴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搭桥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后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59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对30例冠心病伴中度IMR行体外循环下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成形术(MVP).术后随访7~71(35.69±17.88)个月,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二尖瓣反流程度、心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平均吻合血管数无差异;OPCAB组术后引流量平均(591±346)ml,明显少于CABG+MVP组[(706±371)ml],P〈0.05.术后6个月两组NYHA心功能均优于术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MVP组IMR减轻程度明显大于OPCAB组(P〈0.05);OPCAB组术后LVEDD无改善,CABG+MVP组术后LVEDD减小(P〈0.05);两组术后LVESD均无明显变化;术后LVEF两组均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单纯血运重建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及二尖瓣反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虽然二尖瓣成形术在降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方面更有效.但对于中度IMR和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OPCAB可能是更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61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其中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59例均治愈岀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52.8±11.3)mm降至(47.9±8.9)mm(P<0.01),LVEF从(46±11)%升至(5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心病(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病例及手术经验。方法 27例就诊于大庆油田总医院胸心外科的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其中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手术5例。观察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大小。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心室大小较术前均减轻(P<0.05),MVR组较CABG组在左室大小和LVEF方面改善更明显。结论对于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的患者,术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瓣膜反流原因、心脏改变情况、反流束情况、心功能以及术中食道超声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16+单核细胞对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多中心因中重度IMR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200例,随访3年,根据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26例)和生存组(174例).分别于术前(T0)、术后1 d(T1)、3 d(T2)和7...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和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治疗46例LVEF≤0.55的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成形术21例,瓣膜置换术25例.使用二维超声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LVEDD和LVEF.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到42例,随访期死亡1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LVEDD从(67.02±9.83)mm缩小到(59.52±9.49)mm(P<0.05),LVEF从47.48±6.02提高到50.09±10.59(P>0.05).随访期,LVEDD和LVEF分别为(59.46±13.28)mm和(53.79±14.00)mm,与术后早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二尖瓣成形术后如无残留及再发反流,LVEF在随访期内可进一步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早期患者左心室逆重塑,随访期不再继续恶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瓣膜病理改变、心功能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伐卢定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的效果。方法入选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4例,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2组患者术前给予同样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口服,术中对照组经静脉给予普通肝素,研究组给予比伐卢定。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0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出血事件以及住院期间、术后30 d和6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前LVEF、LVEDD、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术前,2组患者术后30 d LVEF水平均升高,LVEDD和BNP水平下降,且研究组相比对照组LVEF、BNP[(46.9±4.7)%和(43.1±4.5)%;(182.8±83.4)和(294.5±107.6)ng/L]水平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1例轻度出血,对照组1例轻度出血,1例中/重度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术后30 d出血发生率[3.23%(2/62)和6.45%(4/6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30 d和60 d的MACEs发生率[1.61%(1/62)和3.23%(2/62);3.23%(2/62)和4.84%(3/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90,χ2=0.112;P>0.05)。结论比伐卢定可改善行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并显著减少PCI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7例),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术后24 h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个月再次行IMR和LVEF测定,比较两组患者IMR、LVEF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替格瑞洛组IMR为(26.51±16.14)U,氯吡格雷组IMR为(34.04±16.06)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IMR为(17.93±9.25)U,氯吡格雷组IMR为(25.63±11.6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后24 h,替格瑞洛组LVEF为(51.14±5.37)%,氯吡格雷组LVEF为(48.78±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LVEF为(59.29±7.97)%,氯吡格雷组LVEF为(54.93±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r=0.54)。结论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IMR、LVEF,且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