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支架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121例,根据是否使用支架治疗,分为支架组(63例)和非支架组(5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对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1)支架组宽颈动脉瘤比例高于非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58/63)比8.6%(5/58),χ~2=84.249,P0.01],两组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性别、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8%(3/63)、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P=0.717);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7%(8/63)、5.2%(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P=0.150)。支架组1例残疾,1例死亡;非支架组无手术相关致残病例,1例死亡。(3)支架组与非支架组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比较,完全闭塞率[39.7%(25/63)比37.9%(22/58),χ~2=0.039]、瘤颈残留率[25.4%(16/63)比39.7%(23/58),χ~2=2.811]、瘤体残留率[34.9%(22/63)比22.4%(13/58),χ~2=2.2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4.3%(2/46)]低于非支架组[31.8%(1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10,P=0.001)。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并且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381例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结果:381例患者中,57.5%因高血压首次就诊;女性占79.0%;多发性大动脉炎平均发病年龄(27.3±12.2)岁,合并高血压年龄为(28.1±12.2)岁;首次出现大动脉炎相关症状至确诊平均延误(34.5±51.8)个月。Hata分型V型最常见占59.3%。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占69.3%,其次为胸主动脉狭窄(25.7%)、腹主动脉狭窄(20.5%)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1.8%),25.7%的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上述病变。321例无锁骨下动脉受累或单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的平均上肢血压为(176.0±29.4)/(97.2±23.0) mmHg(1 mm Hg=0.133 k Pa),60例双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平均主动脉压为(192.7±30.8)/(102.4±121.1) mmHg。对305例患者平均随访(38.4±36.7)个月,血压的控制率、改善率及降压治疗失败率分别为50.8%、41.0%和8.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降压治疗预后(P=0.008)。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其次为主动脉狭窄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在合理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充分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脊髓缺血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汾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行TEVAR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9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脊髓缺血损伤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11例,脊髓未损伤组8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病变长度、发病时间、腹主动脉累及情况,术中支架长度、左锁骨下动脉干预情况、术后血压情况等,使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患者发病时间14 d(63.6%比29.4%,P=0.006)、病变长度200 mm(72.7%比38.8%,P=0.046)、累及腹主动脉(72.7%比41.2%,P=0.001)、支架长度200mm(81.8%比16.5%,P0.001)、置入支架1枚(63.6%比14.1%,P=0.003)、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54.5%比27.1%,P=0.021)及术后收缩压低于90 mmHg(1 mmHg=0.133 kPa)(63.6%比15.3%,P=0.007)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脊髓未损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间14 d、病变长度200 mm、累及腹主动脉、支架长度200 mm、置入支架1枚、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收缩压低于90mmHg均与脊髓缺血损伤发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架长度20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843,95%CI1.229~35.438,P=0.028)。结论 TEVAR术中支架长度200 mm是术后发生脊髓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1例系统随访十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史特点如下:36岁女性,病程11年,以恶性高血压、尿检异常起病,肾功能正常,左肾萎缩,双上肢血压不对称,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管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右侧无名动脉、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轻度狭窄、右肾动脉起始部狭窄及左肾动脉闭塞,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2月,CRP及ESR降至正常,服雷公藤60 mg/d维持至今.随访十年来病情平稳,尿蛋白定量持续阴性,肾功能稳定,血压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区AVM患者,根据患者接受首次治疗前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未出血生存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底节区AVM破裂出血患者中女性(χ~2=5.091,P=0.024)、年龄较小(Mann-Whitney U=305.000,P=0.047)、脉络膜前动脉参与供血(χ~2=4.328,P=0.037)、合并动脉瘤(χ~2=7.131,P=0.008),特别是畸形团内合并动脉瘤(χ~2=5.528,P=0.019)与未出血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女性(OR=6.9,95%CI:1.2~36.7,P=0.025)、脉络膜前动脉参与供血(OR=4.4,95%CI:1.1~17.6,P=0.035)和畸形团内合并动脉瘤(OR=6.1,95%CI:1.2~31.9,P=0.033)是基底节区AVM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进一步表明,女性(log-rank χ~2=5.208,P=0.022)、脉络膜前动脉参与供血(log-rank χ~2=7.554,P=0.006)、畸形团内合并动脉瘤(log-rank χ~2=6.085,P=0.014)的基底节区AVM出血时间较早。结论女性、脉络膜前动脉参与供血、畸形团内合并动脉瘤是基底节区AVM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出血发生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1至2013-10住院的大动脉炎合并神经系统症状274例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男女比例1:4.3,平均发病年龄(28.2±11.2)岁,最常见神经系统表现为头晕214例(78.1%),最常见的分型为Ⅲ型(广泛型)112例(40.9%),最常受累动脉为左锁骨下动脉147例(53.6%)。累及3~4支弓上动脉的患者77例(28.1%)。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多见于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而出血性卒中患者多见于降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心力衰竭是最常见死亡原因,也是存活人群中最常见的心血管事件。结论:大动脉炎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有多种表现,并与累及动脉数量及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地区居民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 456名社区居民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和腹部B超等项目检查。结果 1 456名受检者中,检出脂肪肝776例、占53.3%,其中男性374例、占男性受检者53.4%,女性402例、占女性受检者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男性和女性均以40岁^(χ^2=2.11)和50岁^(χ^2=0.01)组所占比例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0岁~组(χ~2=3.88)男性高于女性,60岁^(χ^2=6.72)和70岁^(χ^2=4.50)组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TG和TC检出构成比分别为14.3%(111/776,χ~2=19.47),37.6%(292/776,χ~2=25.80)和21.8%(169/776,χ~2=4.80),以TG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脂肪肝病例饮酒史,并发高血脂(χ~2=143.00)、高血压(χ~2=26.90)和高血糖(χ~2=26.00)所占比例高于非脂肪肝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居民脂肪肝所占比例较高,需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或减少脂肪肝的发生,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胼周动脉瘤(PAAs)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PAAs患者40例,于术前经全脑血管DSA确诊。根据PAAs是否破裂,将40例患者分为破裂组(22例,共2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8例,共23个动脉瘤)。采用二维或三维旋转造影的动脉瘤数数据计算形态学参数,包括动脉瘤的直径、高度、宽度、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以及流入角度等,并进一步计算每个动脉瘤的纵横比、尺寸比和长宽比(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宽度)。纵横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和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计算,尺寸比分别采用动脉瘤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和动脉瘤直径/载瘤动脉直径计算。比较两组PAAs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PAAs破裂的形态学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及男性、多发动脉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比例、长宽比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9%(20/22)比39.1%(9/23),χ~2=8.01;(1.35±0.36)比(1.01±0.22),t=-3.85;均P 0.01];两组动脉瘤直径、高度、宽度、载瘤动脉直径、纵横比、入射角度、瘤颈、尺寸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 45个动脉瘤中,A3前段分叉处动脉瘤比例为53.3%(24个),其中破裂组和未破裂组A3前段分叉动脉瘤数比例分别为68.2%(15/22)和39.1%(9/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051)。(4) 45个PAAs长宽比均值为1.18,以此为界定值将长宽比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以PAAs破裂为因变量,将形态学参数的单因素分析中长宽比(1.18)、不规则动脉瘤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宽比值 1.18(OR=1.84,95%CI:1.42~28.11,P=0.016)、不规则动脉瘤(OR=2.06,95%CI:1.66~37.11,P=0.009)为PAAs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As的高长宽比值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提示PAAs的易破裂倾向,临床中应注重对PAAs形态学参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正>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亦可累及肺动脉以及更远的外周动脉,病因未明。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临床特点以及介入治疗大动脉炎主要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导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文献报道,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比例差异较大为10%~30%,大部分为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病变,受累患者中仅5%~20%有相应症状[1-2]。患者可出现严重心肌缺血,有典型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正>多发性大动脉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罕见类型~([1]),病因不明,好发于年轻女性,本病主要累及弹力动脉,如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冠状动脉等,国内外有个案报道还可累及颅内动脉和四肢动脉~([2-4])。本文报道1例少见累及双侧股动脉并合并股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病例,以引起临床医师注意。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确诊多发性大动脉炎2年收入我院,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双下肢乏力、头晕。查体:双侧颈动脉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上肢收缩压差> 20mm Hg,双下肢血压测不出,双侧足背动脉未扪及,双侧肱动脉、桡动脉、踝动脉搏动减弱。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类  相似文献   

14.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连续收治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对其应用介入治疗。治疗血管 13支 ,其中锁骨下动脉 2支 ,肾动脉 5支 ,腹主动脉 1支 ,髂颈总动脉 1支 ,肺动脉 3支。 8例患者因球囊扩张后不满意或夹层形成而置入支架 9枚。结果  10例 13支病变血管介入治疗均成功 ,病变狭窄由 (90± 11) %降至 (11± 12 ) % (P <0 0 1)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发生轻度并发症 (1例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时背痛 ,1例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后肩胛动脉一过性阻塞 )。随诊 18± 13个月 ,8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 ;2例单纯球囊扩张者 (1例肺动脉 1例锁骨下动脉 )术后症状复发 ,但较术前减轻。结论 采用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外周动脉病变成功率高 ,临床症状缓解明显 ,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578例患者中男性455例(78.7%),女性123例(21.3%)。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8±10)岁比(61±12)岁,t=-6.817,P<0.01],高血压(75.6%比52.3%,χ2=21.484,P<0.01)和糖尿病(43.1%比27.7%,χ2=10.737,P<0.01)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63.5%比13.0%,χ2=99.108,P<0.01)。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8.9%比4.4%,χ2=3.945,P=0.047),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后这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6,95%CI:0.3393.169,P=0.95)。结论对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而言,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人群女性年龄偏大、并存疾病更多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三维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形态、是否存在子囊,测量瘤体长度、最大直径和瘤颈宽度,并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之比(aspect ratio,AR).结果 共纳入243例患者(289个动脉瘤),其中破裂组149例(171个动脉瘤),未破裂组94例(118个动脉瘤).破裂组女性(71.1%对51.1%;x2=12.13,P< 0.01)、高血压(57.7%对38.3%;x2=8.69,P=0.003)、吸烟(53.0%对39.5%; x2=4.12,P=0.045)、动脉瘤存在子囊(63.7%对39.8%;x2=16.07,P<0.01)以及最大直径>5 mm(80.7%对66.9%;x2 =7.06,P<0.01)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而最大直径> 10 mm(31.6%对52.5%;x2=12.77,P<0.01)比例显著低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最大直径小于未破裂组[(8.68 ±5.79)mm对(10.67±5.78)mm;t=-2.91,P=0.004],而瘤体长[(8.27±4.19)mm对(6.94±4.77) mm;t=2.50,P=0.013]和AR[(2.32±1.18)对(1.42± 1.21);=6.34,P<0.01]长于和高于未破裂组.在289个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103个,后交通动脉瘤8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6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9个,基底动脉动脉瘤25个,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分别为63.1%、79.8%、41.1%、33.3%、33.3%和36.0%,P<0.01)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优势比(odds ratio,OR)6.3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673 ~ 10.844;P<0.01]、存在子囊(OR2.789,95% CI 1.624 ~4.792;P<0.01)以及最大直径>5mm(OR 1.866,95% CI 1.012~3.437;P=0.046)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动脉瘤患者发生率和破裂率均高于男性,高血压、吸烟史、存在子囊、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直径、瘤体长度以及AR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其中女性、存在子囊和最大直径>5 mm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分析合并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近端载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52例,均经DSA证实。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5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每组各2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三维DSA资料、合并载瘤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脑梗死、是否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是否多发动脉瘤;三维DSA资料包括狭窄程度(轻至重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均一化壁面切应力(WSS)、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动脉瘤纵横比、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结果 (1)破裂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3. 8%(14/26),χ~2=4. 282,P=0. 039],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多发动脉瘤、脑梗死和动眼神经麻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2)两组患者载瘤动脉狭窄程度(轻至重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破裂组均一化WSS低于未破裂组,LSA和动脉瘤的纵横比大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 691(0. 560,0. 867)比0. 852(0. 701,1. 097),Z=-2. 397; 7. 91%(1. 28%,11. 94%)比1. 36%(0. 28%,3. 48%),Z=2. 581;(1. 1±0. 3)比(0. 9±0. 4),t=2. 751;均P 0. 05];两组狭窄距离、动脉瘤瘤体与载瘤血管的直径比以及狭窄程度(量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女性、高LSA、高动脉瘤纵横比以及低均一化WSS可能对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RS波间期在男性和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流行病学分布及其对不同性别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2010年心衰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0、30~39、40~49、50~59、60~69、70~79和≥80岁组。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将患者分为≤40、41~45、46~50、51~55、56~60、61~65、66~70和70 mm组。根据QRS波间期将患者分为80、80~89、90~99、100~109、110~119、120~149和≥150 ms组。分析QRS波间期在男性、女性各组间分布特征。构建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男性和女性不同QRS波间期组的总死亡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不同QRS组患者总死亡风险。结果共调查心衰患者16 681例(男性占59.3%)。男性QRS波间期长于女性(P0.01)。男性和女性QRS波增宽发生率分别24.2%和17.7%(P0.01)。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QRS波间期均随LVEDD增加而增加。男性患者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31.3%、34.9%、38.3%、42.4%、43.3%、53.5%和59.7%。女性随访5.8±1.6年后各QRS组死亡率分别为19.6%、21.7%、22.5%、25.5%、55.0%、51.2%和59.9%。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以QRS波间期80 ms组作对照,男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1.0(P=0.71)、1.3(P=0.05)、1.4(P0.01)、1.5(P0.01)、1.6(P0.01)和2.3(P0.01);女性患者其它各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0.9(P=0.25)、1.0(P=0.71)、1.1(P=0.78)、1.6(P=0.04)、1.6(P0.01)和2.5(P0.01)。结论男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和增宽发生率均高于女性。男性QRS波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女性QRS波间期在70岁以下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心衰患者QRS波间期均随左室增大而增加。男性患者总死亡风险在QRS波间期≥90 ms时随间期增加而增加,而女性相应值为≥120 ms。  相似文献   

2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8):757-761
目的调查社区医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横断面调查2019年1-6月就诊于上海市100家社区医院的老年患者5 473例。其中,原发高血压患者3 080例,非高血压患者2 393例。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并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对患者进行躯体症状障碍测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躯体症状障碍的阳性率。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躯体症状障碍阳性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45.3%比31.8%,χ~2=101.70,P0.01),躯体化症状量表分值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4.27±8.46比32.89±8.06,t=6.11,P0.01);高血压患者中注意力减退(72.5%比69.6%,χ~2=5.33,P=0.021)、疲劳乏力(65.6%比60.2%,χ~2=17.50,P0.01)、头晕头痛(62.6%比53.3%,χ~2=48.08,P0.01)等躯体化症状的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患者。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躯体症状障碍阳性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老年非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