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渝东南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并探讨 ALT 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抽样检测重庆市黔江区3184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的 ALT 和 HBsAg、抗-HCV,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842份血液标本中2153份ALT 不合格(6.76%),11份 HBsAg 和7份抗-HCV 不合格,ALT 不合格与 HbsAg 和抗-HCV 不合格不具有相关性。结论ALT 不合格是渝东南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但 ALT 异常并非因 HBV 或 HCV 感染,而是其他非病理性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2.
王长金 《新医学》2010,41(7):454-456
目的:探讨ALT不合格在献血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分析佛山市南海区血站2006年1月-2007年12月经初筛合格的502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及合并HBsAg、抗-HCV阳性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82份血液标本中,ALT不合格率为5.61%(2819/50282),占总不合格数的69.01%。HBsAg、抗-HCV阳性者AIJT不合格率高于HBsAg、抗-HCV阴性者的ALT不合格率(P〈0.05)。单独ALT不合格比率明显高于ALT不合格合并HBsAg阳性比率、ALT不合格合并抗-HCV阳性比率(P〈0.05)。ALT不合格率在30~35岁年龄组最高,并且男性ALT不合格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献血者ALT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单纯ALT不合格。ALT不合格与人群的多种非病理性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可有效避免血源浪费、控制经输血途径感染和传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锡林浩特地区蒙古族、汉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物感染状况。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蒙、汉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标本12 844人(份),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统计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并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95%,其中蒙古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79%。汉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3.14%,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比例比较,χ2分别为6.66、4.87、8.12、4.60、2.51,均为P<0.05。结论本地区蒙古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不合格率低于2002年3月~2006年5月水平,其中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在蒙、汉族献血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检测蒙、汉族献血人群感染率较低(0.28%、0.44%),蒙、汉族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较高(1.58%、1.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BI),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HCI),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OCI)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陕西省血液中心2019 年1~6 月98 697 份血液标本ALT,HBV,HCV 检测结果;对其中ALT 单项异常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此外,收集ALT 初筛不合格血样125 份,合格血样112 份,实验室检测ALT,HBsAg 和抗-HCV,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检测HCV RNA。结果 98 697 份血液标本中ALT 水平异常者654 份,其中ALT 单项异常者641 份,ALT 合并HBsAg/ 抗-HCV 阳性8 份,仅占ALT 异常者的1.22%;HBsAg 阳性组,抗-HCV 阳性组与对应阴性组的ALT 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LT 初筛不合格者HBV,HCV 感染率高于ALT 初筛合格者(4.8% vs 0.86%)和ALT 复检不合格者(4.8% vs 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8,7.61,均P < 0.05);641 份ALT 单项异常者NAT 检测发现HBV DNA 阳性一例;ALT初筛不合格血样中的119 例ALT 单项异常者检出OCI 一例,112 例合格献血者未检出OCI。结论 ALT 筛查献血者OBI,HBI,HCI 及窗口期的意义并不大,ALT 对OCI 筛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液筛查假阳性献血者归队政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探讨合适的假阳性献血者归队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4~2006年,抽取奉贤区血站血液HBsAg不合格的标本148份和抗-HCV不合格标本82份,经复检、酶免检测以及核酸检测确证,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分析HBsAg和抗-HCV假阳性献血者的归队情况。结果确证116份标本为HBsAg真阳性,23份标本为抗-HCV真阳性,HBsAg和抗-HCV复检假阳性归队率分别为18.24%和54.88%,确证假阳性归队率分别为0和10.98%。结论针对假阳性献血者归队,抗-HCV筛查的意义大于HBsAg筛查;在确定归队方案时,应先排除试剂以外的因素所致的假阳性,以节约确证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肇庆地区无偿献血者各种输血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情况。方法HBsAg、抗-HCV、抗-HIV、抗-TP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ALT采用速率法。结果2007年-2011年共检测标本163108份,其中不台格者为10867份。占采血总数的6.66%,各项目的不合格率依次为ALT5.79%(9437份)、HBsAg0.45%(729份)、抗-TP0.27%(439份)、抗-HCV0.15%(245份)、抗-HIVO.0104%(17份)。结论从低危人群中选择献血者,发展更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加强献血前的咨询和筛查.同时加强血液检测,保证肇庆地区充分和安全的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达到减少血液报废,净化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的目的。方法收集江津区2008~2011年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54%,各年间总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依次是1.65%、1.17%、0.34%、0.2%、1.3%,除ALT(P〈0.01)外,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年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排名依次是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其中ALT、HBsAg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HCV和抗-TP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市自2002年9月启用流动采血车,至2003年5月共有1977人参加了街头献血,其中外地献血者约占40%.笔者就参加街头献血的外地与本市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做了比较:标本在24h内检测,按卫生部标准选择国产初复检试剂;HBsAg、抗-HCV、抗-HIV采用ELISA法,ALT采用改良赖氏法(≥25U为不合格),梅毒初检用TRUST法,复检用ELISA法,每份标本均经初复检;ALT、HBsAg、抗-HCV、梅毒初复检结果一致者确定结果,抗-HIV阳性或可疑者,由潍坊防疫站来确定结果;由于无一例抗-HIV阳性,故在此不做统计,各项检测指标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表1).  相似文献   

9.
不同检测方法筛查相同血源的HBV和HCV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ELISA法检测、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NAT)三种方法对HBsAg和抗-HCV检验结果,评估国内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CV的可靠性及核酸检测(NAT)HBV、HCV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8月420份和2006年8月404份共计824份常规血清学检测HBsAg和抗-HCV合格的献血者血样送香港红十字会医院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试验,阳性者再进行HBV和HCV的NAT测试。结果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CV全部阴性,而香港红十字会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试验却检出1例HBsAg和1例抗-HCV阳性,阳性标本进行HBV和HCV的NAT测试亦为阳性。结论香港红十字会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初筛和核酸检测(NAT)法比常规ELISA法更灵敏。尤其是核酸检测(NAT)法可准确测试出血液内是否含有病毒,缩短测试的窗口期,大大提高血液的安全性,适用于献血者血液病毒筛查。而采用的常规ELISA试剂盒存在不能完全检出HBsAg阳性和抗-HCV阳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结果的相关性,并探讨升高的ALT与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ALT作为血液筛查计划的必要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玉林市259 408名献血者血液中HBsAg、抗-HCV和ALT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来自259 408名献血者的253 644份样本ALT结果正常,其中1 190份为HBsAg阳性,抗-HCV阳性者1 053份,核酸检测HBV DNA反应性558份,HCV RNA反应性2份;ALT试验的异常结果为5 764份,其中27份为HBsAg阳性,28份为抗-HCV阳性,核酸检测12份HBV DNA反应性,1份HCV RNA反应性;肝炎标志物阳性的献血者中ALT异常率为6.91%,肝炎标志物阴性的献血者ALT异常率为2.18%。结论 HBsAg与抗-HCV阳性结果和ALT异常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ALT异常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孝感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小于4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74619人次,其中不合格者2038人次,占总人数的2.69%。ALT、HBsAg和抗-HCV不合格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梅毒抗体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舒堃  刘香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85-3886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保定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方法 用速率法检查血液ALT,ELISA法检查血液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可经输血传播的疾病,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共检验231 494份,其中不合格4 235份,总不合格率为1.83%;HBsAg、抗-TP、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27%、0.29%、0.29%、0.10%,ALT异常率为0.88%;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18%~2.69%,除抗-HIV外其他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血液不合格以ALT比例最高为0.88%,而且HBsAg、梅毒、HCV、HIV也有较大比例的人群感染,因此应不断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HBV、HCV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站2011年6月~9月共15 879份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的检测结果,并对527例ALT≥60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标本进行NAT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5 879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者1 233份,其中合并HBsAg阳性或抗-HCV阳性者共28份,占全部ALT异常者的2.27%;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肝炎标志物阴性组ALT异常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7例ALT≥60 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NAT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ALT作为1项非特异性指标,与HBV和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将我国无偿献血者采用速率法测定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的可行性,希望由此提高可无偿献血者的比例,缓解我国血液紧张的局面。方法2011年1~12月上海市集中检测的无偿献血者体检标本32280例,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测定,按ALT≤40u/L、40u/L〈ALT≤50u/L ALT〉50u/L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相应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I。T≤50U/L和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77,P〈0.05);(2)ALT≤50U/L较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1027,P〈o.05);(3)将采用速率法进行测定的ALT的合格标准从≤40UjI.提高到ALT≤50U/L不会提高ALT合格的标本中HBsAg和抗-HCV阳性的概率(u=0.79978,P〉0.05)。结论将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乐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达到提高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保障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收集乐山市2006~2012年160798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数据,并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5项传染病指标和灰区异常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798份标本总不合格率为5.77%,不合格率最低为2007年3.66%,最高为2011年8.56%,ALT异常率为3.34%,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0.78%、0.42%、0.15%、0.92%,2012年灰区异常率为0.78%。结论ALT、抗-TP、抗HCV、抗-HIV检测灰区不合格是该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前6位的原因。因此,采血前开展ALT快速检测能有效降低检测不合格率;可考虑采血前金标法快速检测抗-TP以降低梅毒阳性率;对检测灰区标本进行双孔复试既可以防止弱阳性标本的漏检,又可以避免偶然因素“花板”造成S/CO值异常导致的血液报废;抗-HIV检测试剂特异性提高,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2005—2009年和田地区献血者梅毒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和田地区献血者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及血液学检测指标不合格率在献血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田地区2005—2009年39 314(人)份献血者实验室血液学指标的数据与献血者初筛HBsAg、抗-TP的试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每次用2种不同厂家的酶免试剂由2人检测献血者血样:HBsAg、抗-HCV、抗-HIV、抗-TP 2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时,判定为阴性;2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时,判定为阳性;1种试剂检测结果(-)、另1种试剂检测结果(+)时,用检测结果(+)的同种试剂复检,复检结果(-)时,判定为阴性,复检结果(+)时,判定为阳性。初筛试验选用胶体金试剂检测HBsAg、抗-TP,出现1条红线判断为阴性,2条红线判断为阳性。结果 2005—2009年在和田地区献血人群中,实验室共检测出-TP(+)标本564份、HBsAg(+)标本141份,初筛抗-TP(+)388份、HBsAg(+)276份,抗-TP阳性率2.40%(952/39 702),HBsAg的阳性率占献血人群的1.05%(417/39590);抗-HCV阳性率0.58%(228/39 314),抗-HIV阳性率0.11%(45/39 314),ALT不合格率0.71%(281/39314)。结论和田地区不合格献血者中抗-TP阳性占首位,其余依次为HBsAg、ALT、抗-HCV和抗-HIV,这样的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的相关性,并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深圳市血液中心330 633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检测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分析。结果检测的330 633例标本中ALT检测阳性的标本932例,占献血总人次的0.282%;病毒性肝炎阳性标本2 965例,占献血总人次的0.89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不合格,但病毒性肝炎阴性标本915例,占ALT不合格人数的98.176%;由ALT检测所造成的血液报废率为0.277%(915/330 633)。结论 ALT不合格率与病毒性肝炎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进行ALT检测的预期病毒性肝炎的符合率较低,许多假阳性导致了正常血液的报废。因此,ALT检测作为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检查指标是否继续沿用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巴中市2006-2007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巴中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初的3.78%上升到2007年底的4.67%。抗-TP、抗-HIV、抗-HCV及ALT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抗-TP、HBsAg和ALT。结论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及趋势,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血液报废,不断提高血液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423447份无偿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血液检测指标采用ELISA等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3~2015年天津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93%,其中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57%、0.44%、0.43%、0.33%、0.16%,血液常规检测结果造成的血液报废由高至低依次为:抗-TP>ALT>HBsAg>抗-HCV>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健康征询工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采用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进行采前血液筛查,加快开展核酸检测,保障用血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