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后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技术,用于Fuchs角膜营养不良及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并发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术后较少出现高度散光、视力恢复快、宿主对植片的排斥反应少、切口裂开的可能性小等优点。此技术可使来源紧张的角膜组织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患。本主要就DLEK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相比存在的优缺点作一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近年兴起的新的角膜移植术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内皮功能失调。它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近年来,手术要求更高、对眼表结构改变更小的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大样本的术后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它具有术后散光度数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及排斥反应较少等优势。术后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是植片脱离受体植床,而通过适当处理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本文对该手术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进展、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L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由板层角膜移植手 术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患者。本文主要就DLEK手术适 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相比存在的优缺点作一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陈蔚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7,19(5):257-260
角膜内皮移植已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首选方法.作为目前主流的2种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后弹力层剥除自动板层刀制备的角膜内皮移植术和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前者手术操作易于掌握,但角膜植片仍带有部分基质;后者术后视觉质量好,但手术操作较难掌握,二次手术率较前者高.大气泡和自动板层刀辅助的后弹力层前膜角膜内皮移植术在自动板层刀制备角膜内皮植片的基础上,用大气泡法暴露中央6.5 mm直径的后弹力层前膜,本术式既有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后的视觉效果,手术操作又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探讨角膜内皮板层移植术 (endotheliallamellarkeratoplasty ,ELK)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例 ( 6眼 )因角膜内皮病变导致的角膜水肿、混浊患者施行了ELK术。其中 ,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 2例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1例、外伤性角膜内皮失代偿 3例。用 6 0~ 7 5mm环钻切取前 1/ 2厚度供眼板层角膜片 ,保留后 1/ 2厚度 ,包括后基质、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后板层角膜片。用比供体角膜片小 0 2 5~ 0 5mm的环钻钻切患眼角膜 ,深度达 1/2厚度 ,用角膜板层刀剖切下前板层备用 ,再钻切后板层角膜。将异体后基质角膜植片和自体前基质角膜植片重叠用 10 / 0尼龙线连续缝合。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 ,术后局部滴环孢霉素。随访 6~ 15个月。结果 :植片平均上皮化时间 6 5天 ,无新生血管侵入异体后基质植片 ,5例植片透明 ,1例排斥反应。裸眼视力 0 0 8~ 0 3 ,1例因白内障需进行手术 ,2例分别因原有的青光眼和老年性黄斑变性而视力不能矫正 ,1例层间积液 (粘弹剂 )经冲洗而消失。结论 :ELK具有植片上皮化时间短、水肿消失快、手术反应轻、排异反应率低等特点 ,对治疗内皮失代偿的病变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上皮移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角膜上皮移植术联合干燥全板层角膜移植术(keratoepithelioplasty-lamellarkeratoplastywithdry—preservedcornea,KEP-DLKP)治疗陈旧性眼部烧伤22例,同时与新鲜供眼材料全权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withthematerialswerefromfreshdonor,LKP-F)18例对比研究。随访3~5(平均6.6)个月。结果KEP联合DLKP术后可促使角膜上皮的早期快速愈合,显著降低角膜新生血管的复发率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发生率(thepersistentcornealepitheialdefect,PCED),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达72.7%。结论角膜上皮移植术联合干燥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陈旧性眼部烧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角膜内皮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期以来,治疗角膜内皮病变标准的方法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虽然总体上说,PK手术成功率高,但由于术后视力恢复时间长,且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高度散光/不规则散光、植片排斥反应以及与缝线和切口愈合相关的并发症等,因此并非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过去十几年内,出现了多种选择性角膜内皮移植术,如经角膜瓣途径的内皮移植术、经角巩膜袋途径的内皮移植术及带活性内皮细胞的Descemet’s膜移植术等。与PK手术相比,这些新的手术方法理论: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初步的临床结果亦令人鼓舞,有可能成为替代传统PK手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enetratingkeratoplasty ,PKP)是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复明的惟一治疗方法。尽管PKP技术在不断改进 ,但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上皮脱落、不规则散光及缝线等相关问题仍然是临床上影响患者视力恢复的棘手问题。近年来出现了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 ,即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 (deeplamellarendothelialkeratoplasty ,DLEK)或后板层角膜移植术 (posteriorlamellarkeratoplasty ,PLK)或内皮板层角膜移植术 (endoth… 相似文献
10.
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用微型角膜刀对 6例患者 6只患有大疱性角膜病变眼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 1例为前段玻璃体切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 ,1例为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除加球内异物取出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 6~ 9个月。结果 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患者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 (2 4 81± 2 12 )个 /mm2 ,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 (5 4 9± 6 1) μm ,散光为 (2 0 4± 1 19)D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是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可选术式。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 ,该术式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移植的技术平台 ,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1.
王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1,(2):149-153
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移植排斥率以及较好的视力预后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主流手术方式,但限于手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中国人前房偏浅,加之国内角膜内皮病变往往合并有其他较复杂的眼部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手术。本文就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供体植片制备(... 相似文献
12.
13.
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是一项新近开展起来的眼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因角膜内皮功能不良引起的角膜失代偿.虽然DSEK手术应用于临床尚不足4年,但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与传统角膜移植手术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迅速成为角膜内皮功能不良患者行角膜移植的首选手术.由于其应用时间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就后弹力层角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特点以及与传统角膜移植手术相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deeplamellarendothelialkeratoplasty,DLEK)治疗角膜内皮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例6眼因角膜内皮病变导致角膜水肿或大泡性角膜病变眼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1眼供、受体角膜和植片均用微型角膜刀制备,另5眼供体深板层内皮植片用微型角膜刀制作,受体带蒂角膜瓣以虹膜恢复器分离制作;其中1例2眼为先天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4例4眼为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结果4眼随访12个月以上,2眼随访4个月。所有病例角膜持续透明,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89/mm2(1594~2641),角膜厚度平均为568μm(510~675)。结论与传统的PKP比较,DLEK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高度散光机率小、排斥反应风险小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角膜内皮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角膜内皮失代偿可严重影响视力,以往多采用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具有术后高度散光、移植片排斥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术后视力的提高.如果能够单纯地进行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的移植,将减少手术操作所带来的受体角膜损伤并能更好地恢复术后视力.近年来,无缝线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的优点已逐渐获得公认;其中深板层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LEK)手术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开展.而通过剥除受体角膜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来制作植床的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即角膜后弹力层剥除内皮细胞移植手术(DSEK)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本文归纳、分析了DSEK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 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是目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首选术式,但不同角膜病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国内外的报道有所不同.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所致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DSAEK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不同角膜病变对DSAEK术后视力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67例71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19例22眼、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36例37眼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其他病因组)12例12眼,所有患眼均行DSAEK,分析其术后第1、3、7、30、90、180天各组术眼视力改善情况,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的x2检验和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视力的眼数分布及不同病因组在不同时间点LogMAR视力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 入选的71眼中,71.83%的患眼术前视力低于0.1,所有患眼视力均低于0.3.术前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和其他病因组总体比较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27,P>0.05).术后第1 80天,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视力≥0.8者5眼,占22.73%,略高于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的10.81%和其他病因组的8.33%,但3个组间不同视力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0,P>0.05).3个组患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LogMAR视力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8.000,P<0.01);术后第7天,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LogMAR视力值为1.29±177;0.57,明显高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的0.82±177;0.43和其他病因组的0.91±177;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0天,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LogMAR视力值为0.40±177;0.28,明显低于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的0.64±177;0.44和其他病因组的0.73±177;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80天,3个组间LogMAR视力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组视力在术后3个月时达稳定,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和其他病因组术后90~ 180 d视力仍有变化. 结论 DSAEK是治疗各种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有效方法,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和其他病因引起的角膜病变行DSAEK术后6个月视力均恢复较好,但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估应用自动角膜板层刀切割一个供体角膜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内皮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自动角膜板层刀预先将新鲜供体角膜进行切割,将带部分基质的角膜内皮植片用于角膜内皮移植术,剩余前板层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回顾性分析2010年3—8月期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的17例患者及分别来自同一供体角膜的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的17例患者。术后随访19~24个月,分别观察角膜内皮贴附情况及前板层角膜植片愈合情况。随访资料包括医学验光、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前后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7例角膜内皮移植患者术后角膜内皮植片均贴附良好,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除1例碱烧伤患者因晶状体混浊,无法验光外,其余术后平均散光为(1.69±0.60)D。17例角膜内皮移植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128±244)个/mm^2,平均角膜内皮植片厚度为(152±46)μm。17例前板层角膜移植患者角膜植片均透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平均散光为(2.50±0.90)D;平均前板层角膜植片厚度为(343±39)μm。结论利用角膜板层刀将一个供体角膜用于两位患者的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经长期随访,角膜植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该方法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供体角膜,缓解中国供体角膜匮乏现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深板层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情况,以明确这两种术式对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ecular microscopy)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I MAGEnet2000)连续采集分析17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及13例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观察术后患者1、3、6、12及24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眼)PKP术前供体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390.4±259.5)个/mm2,术后1个月为(3073.7±392.1)个/mm2,术后3个月为(2834.0±456.1)个/mm2,术后6个月为(2591.2±366.7)个/mm2,术后12个月为(2180.6±250.8)个/mm2,术后24个月为(1820.5±198.2)个/mm2。13例(眼)DLKP术前患者健眼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442.7±178.7)个/mm2,术后1个月为(3224.3±315.4)个/mm2,术后3个月为(3062.2±277.2)个/mm2,术后6个月为(2978.3±287.3)个/mm2,术后12个月为(2968.3±312.9)个/mm2,术后24个月为(2888.5±296.7)个/mm2。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内皮细胞丢失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小,术后细胞存活数目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