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绝大部分有关麻风菌素(以下简称麻素)晚期反应的资料是建立在麻素标准化以前,缺乏所用抗原具体菌量的数据。对麻素早期反应的研究不多,尚未肯定其对麻风是否特异。为了进一步掌握标准化抗原的反应资料,更重要的是探讨早期反应对麻风的特异性及其与晚期反应的一致程度,作者在麻风流行情况不同的三个地区观察人群对三种抗原的反应情况。选择的三种抗原是:1、标准麻素(含菌160×10~6条/毫升),用作观察晚期反应;2、标准麻素过滤液,用作观察早期反应;3、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简称PPD)。麻风高流行区选择委内瑞拉T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研究动物实验化疗后及瘤型麻风病人疗后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的结果。将1×10~7条麻风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BACTEC培养基小瓶中,当观察到麻风菌代谢活性为0时,从各小瓶中取出1×10~5条麻风菌,经提纯、溶酶消化后,以氯仿-异戊醇提取DNA,进行PCR分析。实验化疗系用含菌10~9/足垫的裸鼠,经含利福平或氨苯砜或MDT的饲料喂食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3.
氟喹诺酮碳酸类新抗菌药Sparfloxacin(SPFX)和利福霉素衍化物KRM-1684,用于裸鼠实验性麻风时每周5天连续给药,其最小有效剂量分别为5~10毫克/公斤和0.6毫克/公斤。作者研究了每周1~2次间歇给药的疗效。以Thai 53株的麻风菌(第7代)制成1×10~7/0.05毫升(实验1)和3×10~7/0.05毫升(实验2)的生理盐水悬液分别接种于10只雌裸鼠,接种后第3~5个月中给SPFX每周2次,每次10毫克/公斤和20毫克/公斤,另每周  相似文献   

4.
14例 MB 患者以二甲胺四环素(MINO)100mg/日治疗,每周6天,疗程3个月,其中8例于疗前及治疗1、2和3个月时取皮损活检作鼠足垫接种,测定药物对麻风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时,8例中有4例接种的小鼠分别有1只检出少量麻风菌,但未达到繁殖程度(≤10~5条/足垫),另4例未检出活菌;治疗2和3个月时,8例均未检出活菌,提示 MINO 是高效的抗麻风药物,可作为常规抗麻风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5.
最近Convit报告用BCG、麻风菌或二者联用对防止接触者患麻风的效果相似,作者于印度选179名麻风菌素阴性的接触者,为86名用加热杀死的麻风菌,46名用BCG,48名用二者之混合物;单用麻风菌者中为相隔6个月一次,7例共3次,28名2次,余者只用1次;另2组均为1次。每次注射0.1毫升,含麻风菌为1.6×10~7条,BCG为  相似文献   

6.
以10只Rowett裸大鼠做眼内麻风菌接种。菌悬液的浓度为1.19×10~7条/毫升盐水(有6×10~5条活菌)。接种前超声振荡2分钟。在全身麻醉下,1~6号鼠用0.01~0.03毫升,7~10号鼠用0.01毫升,于右侧角膜外下方向前房接种;每只鼠均于左眼向玻璃体内接种o.03毫升.前者接种后有接种液由针眼溢出,其溢出量无法确定.接种后有1只死去,其余9只分别于第4~10周取其双眼,做石腊切片,用HE及Fire—Faraco染色.由于大鼠的晶体很大,有9只眼于按种时伤及晶体,引起晶体源性眼内炎,其中前房接种者6只,玻璃体接种者3只.在这些眼内晶体囊破裂,可见漏入玻璃体的晶体物质周围有致密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间有巨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在浸润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形成,一直延伸到睫状体和视网膜;网膜有水肿、摺皱或萎缩;有些慢性炎性细胞侵及虹膜和睫状体.在9只晶体完整的眼内可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未见肉芽肿损害,其中3只为前房接种,6只为玻璃体接种。在所有的眼中均找到抗酸菌,几乎全为颗粒状。鉴于此,看来这种裸鼠不适于用来做眼内接种的眼麻风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麻风菌素,对结核样型麻风患者、未定类麻风患者、瘤型病人的接触者、未定类病人的接触者、健康成人对照者,共5组,以不同的浓度(1.25、2.5、5、10、20、40和80×10~6条麻风分枝杆菌/毫升)于同一个体肩胛部的不同部位同时皮内注射(至少3种浓度),观察注射48小时后的麻风菌素早期反应(FR)和21天后的晚期反应(MR)。结果发现:在早期反应方面,与其他组比较,结核样型组病人FR有较强的反应(P<0.001),比瘤型病人接触者的反应强4倍,而其他各组FR状况类似。在晚期反应方面,与其他  相似文献   

8.
鉴于鼠麻风杆菌在鼠足垫(MFP)细胞中成功的传代已维持5年以上,作者企图用MFP细胞作人麻风杆菌的细胞培养。首先研究了MFP细胞的吞菌作用。将麻风杆菌混悬于含10%小牛血清的Eagle基础培养基中,浓度为2×10~7/毫升。将5毫升菌悬液标本接种于数个50毫升培养瓶的单层生长的MFP细胞上,各取一份培养于25、31、33和37℃,培养72和96小时后吸去培养基,并用温缓冲盐水充分冲洗细胞层以除去未被吞噬的菌。以后再将细胞用胰酶消化并  相似文献   

9.
先天无胸腺小鼠(Nude mouse)由于它的细胞免疫缺陷,对感染的抵抗力弱并对异种组织移植无排斥反应。一般饲养容易死亡,只有在无菌条件下饲养方能长期生存。先天无胸腺小鼠接种人麻风菌后,置于维尼龙隔离器内饲养观察结果如下:上次曾报告足垫接种组的接种菌量为1.0×10~4/0.03毫升,8个月后对照组KK小鼠的增菌量为4.6×10~4/足(4.6倍),而先天无胸腺小鼠的增菌量分别为4.6×10~5(46倍)、3.3×10~5(33倍),并且后者的腹股沟淋巴结涂片查菌阳性。此次报告的是一只先天无胸腺小鼠在接种麻风菌后13个月死亡,剖检结果:接种足垫组织制成的乳剂中,其菌量为2.4×10~6(240倍),在乳剂的组织块内含有多数菌块,有的聚集形成大菌块,呈明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麻风实验技术对早期麻风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为提高早期麻风诊断率,包括抗酸染色阴性的少菌型与纯神经炎麻风患者的诊断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采用PCR技术检测麻风菌基因、运用新发现抗原血清学与T细胞试验对早期麻风诊断的研究进展,阐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麻风菌素的含菌量一般均采用1.6×10~8/ml的国际标准,但这样的菌素在瘤型中常有弱阳性反应,而强阳性反应者多伴有溃疡,尤其是要找含菌多的结节已十分困难,为此便开始研究稀释麻风菌素的实用化。作者用Wade氏法和Hanks氏法由瘤型病人的结节制取麻风菌素,以含菌1.6×10~8ml者为标准菌素,另将其做成1.25、2、4和16倍的稀释使用,以后又用4和8倍的稀释。选日本本土一个麻风院和冲绳爱乐园和宫古南静  相似文献   

12.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麻风诊断,预后及检测病情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菌型麻风(MB)因可以查到大量的麻风杆菌(AFB),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查菌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结核样肉芽肿的患者,诊断困难.采用S-100蛋白染色,提高了对皮肤神经、包括结构被破坏的神经碎片的辨认,确认皮肤神经内外炎性浸润、残余神经片段及神经肉芽肿等的病理改变,即可提高对未定类及结核样型麻风早期诊断.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与常规HE染色、抗酸染色结合,以探讨其在少菌型麻风(PB)组织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石丽君(姜堰皮肤病防治所,江苏姜堰,225500)  相似文献   

13.
S-100蛋白染色和免疫酶组化技术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 应用S-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探讨其在早期麻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 将 4 6例临床诊断为少菌型麻风 ,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 ,未发现神经枝或神经枝结构正常的石蜡包埋块 ,重新作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与S -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进行平行对比观察。结果 : 有 11例( 2 3.9% )显示神经内外炎性浸润。 4例 ( 8.7% )发现神经肉芽肿 ,两种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 S 10 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显示神经枝及其病变程度方面优于HE染色 ,有助于早期麻风的诊断 ,尤其是结核样麻风  相似文献   

14.
监测麻风化疗的效果亟需检测麻风菌活力的快速方法,为此作者对麻风菌的ATP含量、形态指数(MI)及FDA/EB荧光染色进行了比较。麻风菌是从23例多菌型病人中提纯的,这些病人治疗期不同,而所用药物相同。5例健康者作对照。用生物发光技术测定ATP含量,它能象菌落计数那样准确地测定少量可培养的杆菌。用同一标本进行上述3种测定,结果表明MI≥1%时所测15例的ATP含量/完想菌之比相当稳定,ATP2.02×10~(-15)~5.6×10~(-15)克/完整菌平均3.46×10~(-15)克,此比率的变化范围在2.8倍以内;此15例以绿染菌作“假定的活菌”时,ATP的含量为0.22×10~(-15)~1.98×10~(-15)克/绿染菌的变化达9倍,绿染菌的百分比与ATP  相似文献   

15.
制备抗人麻风疫苗必须用萋尼氏染色法将每毫升疫苗中的抗酸菌数标准化,但萋尼氏染色法往往计得的菌数比实际为低,特别是在菌悬液含有较多菌团时,比金胺染色法要低10倍。作者用标准化的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悬液作涂片,对萋尼氏法、金胺染色和乌洛托品银染色法作比较。其方法与结果简述如下:1.标准菌悬液的制作:结核杆菌 H37RV 在改良苏通氏液体基内用1升的转瓶培养(37℃)10天。收获时活菌数为18.5×10~8/ml。收得之菌用0.05%的灭菌吐温盐水冲洗、煮沸10~1将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对氨苯砜敏感和耐药的麻风杆菌在鼠足垫中的生长曲线,以判断其传染性。敏感菌来自未治瘤型麻风病人的皮下结节。耐药菌来自氨苯砜治疗超过5年、早期疗效良好而后来病情恶化的瘤型麻风。皮下结节按Shepard氏法(1960)加以处理,取菌悬液0.03毫升(内含麻风杆菌7500条)注射于CBA小鼠右后足垫,然后置于装以空气调节器的房间内饲养。6个月后每月按Shepard和McRca氏  相似文献   

17.
麻风病早期诊断是麻风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关键,特别是多菌型患者,初发时临床症状轻微,一旦明确诊断,其周围接触者实际上已被感染。由于此型患者对麻风菌的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正常甚或亢进,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抗麻风菌抗体,因此自本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9.
自从异菸肼应用于抗结核以来,目前以利福平为最好的抗结核药物,但是利福平的应用出现耐药菌株较快,为其主要缺点。为观察鼠麻风应用利福平后,其麻风瘤的变化情况,经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用夏威夷菌株鼠麻风菌的10~3菌液0.2毫升,于小白鼠的下腹部皮下接种。从接种后第二天开始用0.5毫克的利福平喂小白鼠,每周喂6次,经喂14周可以完全抑制鼠麻风发病,而在停用利福平10周后,在原接种部位发生硬结,逐渐增大形成麻风瘤。  相似文献   

20.
九带犰狳已被确认为人麻风的理想实验模型。作者研究了28隻野生犰狳,其中18隻经左股静脉注入10~8条麻风菌.10隻经左股皮内注入10~7条麻风菌。每3个月检查一次犰狳外表的改变。每6个月作一次耳部活检查菌。如犰狳耳部活检查菌阳性或尸解时肝、脾内发现细菌,则认为是全身播散性麻风.测量每个结节的直径。静脉注射感染的3隻犰狳,于接种后12个月进行结节活检,1隻还作了电子显微镜检查。2隻皮内注射的犰狳,于接种后24个月进行活检。在18隻静脉感染的犰狳中。15隻于11~16个月在接种部位发生结节。结节质硬,长10~20mm.宽4~10mm,沿静脉注射的纵向分布。结节位于皮下。与静脉粘连,不与皮肤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