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参数的改变,并与健康人数据比较。方法:选择2003-08/2004-05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失眠症患者50例为失眠组,健康体检无失眠症20例为对照组,应用自行研制的ES型失眠治疗仪,在患者睡觉前1h进行30~45mm的治疗,3~6d为1个疗程,并用Actiwatch系统记录失眠组和对照组的睡眠数据:总睡眠时间、实际睡眠时间、实际觉醒时间、睡眠效率、平均活动分数、破碎指数,用Actiware-Sleep软件分析数据,记录结束后再询问其睡眠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失眠症组治疗前的实际觉醒时间为(0.83&;#177;0.44)h,与对照组(0.38&;#177;0.41)h相比显著延长(P&;lt;0.01);而睡眠效率(76.46&;#177;9.43)%与对照组(91.38&;#177;3.97)%相比显著降低(P&;lt;0.01);同时反映身体活动的参数和睡眠一觉醒节律的总体破碎程度的破碎指数15.84&;#177;8.43与对照组8.70&;#177;5.04相比显著升高(P&;lt;0.05)。②经ES型失眠治疗仪治疗后,失眠症组除了总睡眠时间外,其他的参数改善均显著(P&;lt;0.05或0.01)。实际睡眠时间为(6.40&;#177;1.04)h,实际觉醒时间为(0.56&;#177;0.31)h,睡眠效率为(85.99&;#177;5.71)%,平均活动分数为(3.38&;#177;2.21)分,破碎指数为9.65&;#177;5.0l,睡眠和觉醒次数减少,实际睡眠时间延长,身体动度降低,最终睡眠效率提高,睡眠一觉醒节律趋于正常。③患者治疗后主观感觉良好,80.5%患者1个疗程后改变了每晚睡前必服睡眠剂的习惯。结论:应用ES型失眠治疗仪进行小脑顶核刺激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切实有效,为失眠症的物理干预提供了一种方便,简捷,低价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厉办办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55-55,58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失眠的疗效。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05/2005—03收治的失眠患者15例,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将两个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处,模式:1;比率1:2;频率136Hz,时间20—30min,治疗强度:耐受量。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估疗效(痊愈:症状消失,睡眠〉6h;显效:睡眠4.0—5.0h;好转:症状减轻,睡眠有所改善;)。结果 15例令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3例。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失眠有显著疗效,可延长睡眠时问,使入睡容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失眠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05/2005-03收治的失眠患者15例,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将两个电极置于耳后乳突处,模式:1;比率1∶2;频率136Hz,时间20~30min,治疗强度:耐受量。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估疗效(痊愈:症状消失,睡眠>6h;显效:睡眠4.0~5.0h;好转:症状减轻,睡眠有所改善;)。结果1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痊愈2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3例。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失眠有显著疗效,可延长睡眠时间,使入睡容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老年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及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方法: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电兴奋组各30例,分别给予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治疗和电兴奋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过30次治疗,2组患者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P0.05)。2组间比较,电刺激组表现更明显(P0.01)。临床疗效比较,电刺激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电兴奋组(26.6%、79.9%与13.3%、56.6%,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调整老年失眠症患者紊乱的睡眠结构,其临床疗效优于电兴奋治疗。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证实,男104例,女96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病程18h-7d,平均3.8d;均伴有一侧肢体瘫痪。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3.28,康复组为4.67±4.14,对照组为5.73±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177;3.28,康复组为4.67&;#177;4.14,对照组为5.73&;#177;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lt;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RS评价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后扣带回(PCC)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AD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各18例。治疗组给予小脑FN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RS评估PCC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值、肌醇(mI)/Cr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NAA/Cr值较治疗前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r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P<0.05);治疗后治疗组NAA/Cr值较安慰组升高,mI/Cr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6、-4.987,P均<0.05)。结论 FNS治疗后AD大脑代谢物发生了变化,MRS可作为观察AD的客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失眠症的患病率高,在我国有10%~20%左右[1]。失眠症成为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的疾病。患者就诊时,常要求开镇静催眠药物,以求改善睡眠。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会有相应副作用,容易产生依赖。本文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us,FNS)联合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观察疗效,以求为以后的治疗寻找新的思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小脑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组 (30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30例 ) ,分别观察其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与 30名健康人的血浆E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 (6 1.76± 34 .6 0 )ng/L ,明显高于健康人 (44 .48± 6 .41)ng/L ,P <0 .0 1。电刺激小脑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39.12± 2 1.39)ng/L ,较对照组 (6 1.5 0± 12 .6 4)ng/L明显降低 (P <0 .0 1) ,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有明显疗效 ,利于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恢复 ,血浆ET水平的降低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哺乳动物小脑功能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小脑除了对大脑的各项运动指令加以调节外,还对大脑的其他活动如血流、代谢、甚至认知功能都有明显影响,小脑顶核在调节脑血流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实电刺激小脑顶核通过血管扩张、神经递质释放及白细胞流变学改善等机制,使神经元对缺血损害耐受性增强,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脑梗死体积缩小,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轻,半影区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电图恢复,明显改善和缓解缺血性脑损害,对脑缺血神经元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抑郁大鼠额叶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抑郁症的途径及机制。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刺激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假刺激组、齿状核(DN)刺激组(DN组)及顶核刺激组(FN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除进行麻醉外,不给予任何处理;刺激对照组不造模,接受手术操作和电刺激FN;模型组为模型动物;模型假刺激组为模型动物,电极安置部位为FN,但不接受电刺激(仅留置针电极1 h);DN组为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DN 1 h;FN组为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FN 1 h。建立Wistar大鼠抑郁症模型后,于模型大鼠左侧小脑顶核或齿状核放置电极并进行电刺激;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大鼠两侧额叶脑组织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含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双侧额叶内5-HT及NE含量显著下降(均P<0.01),而DA含量无明显改变。刺激对照组动物接受FN刺激后,5-HT、NE和DA水平均无明显改变(均P&rt;0.05)。FN组动物接受FN刺激后,左侧和右侧额叶NE及5-HT含量均有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增高更明显,双侧额叶NE及5-HT含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N组动物接受DN刺激后,左侧和右侧额叶5-HT、NE和D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rt;0.05)。 结论电刺激FN可显著增加抑郁大鼠额叶内NE及5-HT含量,提示其对抑郁症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SinceJanuary2001,wehavetreated36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ithcerebralcirculationfunctiontreatmentdevicemadebyshanghairenhemedicalequipmentcompany(CVFT-010Mtype)andgaingoodeffects,reportasfollow.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Allthese71patientswerein-patientsofourde-partment,whofitthecriterionpassedbythe4th.Nationalcerebralvasculardiseaseacademicconference犤1犦.Thesepatientswerediag-nosedbycerebralCTorMRIscan.Inthese71patients,36casestreatedbycerebralcircu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在肌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ICHD-II诊断标准选取87例肌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妙钠((盐酸乙哌立松)25~50mg,tid,连服2周;阿米替林12.5~25mg,tid,连服2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0.65g,bid,头痛缓解3d后停服。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通过CVFT-010M脑循环治疗仪给予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30min,10d为1疗程;联合治疗组在电刺激治疗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药物治疗组3种药物中的1种、2种或3种,分别给予相应治疗2周。2周后根据患者头痛自评问卷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各组头痛强度下降级数、头痛指数降低程度、头痛复发系数、疼痛缓解率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较单纯传统药物治疗组有更高的头痛强度下降级数(1.59±0.57vs1.42±0.23,P<0.05);但头痛指数下降程度〔(109.91±36.73)%vs(152.58±0.02)%,P<0.05〕和头痛缓解率(42.3%vs68.1%,P<0.05)不如药物治疗组,头痛复发率较高〔(48.9±28.1)%vs(33.7±12.5)%,P<0.05〕;联合治疗组显示出最高的头痛强度减轻、头痛指数下降和头痛缓解率及最低的头痛复发系数(P均<0.01)。TCD检查结果显示,小脑顶核刺激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平均流速快于药物治疗组〔(66±12)vs(54±10)cm/s,P<0.05〕。结论小脑顶核刺激可作为肌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有效辅助治疗,适宜在基层神经科门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虽有许多进展,但多数药物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自发现刺激小脑顶核可使大脑血流量增加后,一些作者相继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上使用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并取得疗效.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材料为雄性Wistar老龄大鼠44只(>12月龄),体质量300~400 g.干预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2个月组、缺血4个月组;每组12~14只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大鼠慢性前脑灌注不足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动物仅行颈前切开,不结扎颈总动脉.各组动物随机均分为FNS和非FNS两种处理.前者将电极插入双侧小脑顶核(以前囟为原点,坐标为P11.8,L 0.5,H 5.7,单位mm),并以电流强度50μA,频率50 Hz的直角方波脉冲连续刺激30 min,后者只插入电极,不予电刺激.主要观察指标用电脑控制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记录灯光刺激大鼠即完成穿梭动作的主动回避反应和经电刺激才能完成穿梭动作的被动回避反应.结果大鼠学习能力检测的被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15.3%,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8.7%;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2.6%,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38.3%.大鼠学习能力的检测的主动回避反应,非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34.8%;FNS缺血2个月成功率为60.1%,缺血4个月成功率为62.4%.慢性前脑灌注不足2个月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4个月后更明显;电刺激痴呆大鼠小脑顶核后,学习及记忆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提高更明显.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显著改善痴呆的大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对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疗效及对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将 14 8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组 (74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74例 ) ,分别观察其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神经病学评分、脑循环动力学参数、SPECT及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 (% )改变。结果 治疗后患者神经病学评分、脑循环动力学参数、SPECT得到改善 ,血清SOD活性、NO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 (t值依次为 7.3 5 1,6.73 4,5 .75 1,P值均 <0 .0 0 1) ,MDA含量明显降低 (t=8.2 14 ,P <0 .0 0 1) ;与对照组相比 ,SOD活性、NO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升高及MDA含量降低也有显著差异 (t值分别为 3 .715 ,4.13 2 ,3 .92 3 ,5 .3 18,P值均 <0 .0 1)。结论 电刺激小脑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 ,降低自由基对脑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MoCA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T)、连线测验、语词流畅性测验、数字广度分测验、符号-数字分测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在各项认知测验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数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SCWT测验耗时数方面均较治疗后2周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余各项认知测验分数较2周时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方面与治疗后2周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各项认知测验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间各项认知测验评分比较,存在差异,治疗组的评分好于对照组.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