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发展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主要是扩血管、强心、利尿、降脂、降低心肌耗氧量等。笔者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1984年以来,笔者自拟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在45岁~70岁之间,平均57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3年,平均3年;其中  相似文献   

3.
参附强心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多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心衰一旦形成,多反复发作且呈逐渐加重趋势,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西药因其毒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探求安全有效的抗心衰中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应用参附强心合剂(自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心衰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西药虽可改善心功能,但因其毒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探求安全有效的抗心衰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了临床治疗研究。应用强心合剂2号(自拟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衰病人306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住院、急诊留现及少部分门诊病人,按3:1比例随机分成…  相似文献   

5.
强心康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强心康为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与对照组105例,均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强心康;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两组心功能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强心康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心合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强心合剂,疗程均为4周。监测比较2组的心脏彩超指标、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心衰计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左心收缩功能相关指标均改善。但在左室舒张末容量(LVVD)、左室收缩末容量(LVVS)、心脏指数(CI)方面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每分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组BNP均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心合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相应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北五加皮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拟北五加皮、人参等药物制成胶囊作为治疗组,以地戈辛作为对照组对14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北五加皮合剂的抗心衰作用较地戈辛显著、迅速,其毒副反应两组类同,停药1日后即可矫正,无蓄积作用,而且药少量轻,安全性能好,作为一种速效、短效强心甙类正性肌力口服制剂用于抗心衰,特别是难治性心衰较地戈辛有明显优  相似文献   

8.
自拟强心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强饮治疗慢性急血性心力衰竭40例,显效率65%,较之为纯西医治疗明显为佳。  相似文献   

9.
强心冲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保和  孙兰军 《天津中医》1997,14(4):148-149
  相似文献   

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CHF),是临床常见病。2005年3月~2005年9月,笔者用芪苈强心胶囊合并使用西药治疗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毅  范平 《江苏中医》1998,19(9):22-23
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在西药结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强心合剂治疗,对照组26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心饮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组48例采用强心饮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行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测定LVEDV值、LVESV值、LVEF值、6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LVEDV值、LVESV值、LVEF值、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的程度,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强心饮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强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7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 ,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近年来尽管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仍然很高。 1 996-0 8~ 2 0 0 1 - 0 8,我院采用自拟强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1 74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内科门诊及病房患者。其中男 83例 ,平均年龄 62岁 ,女 93例 ,平均年龄 67岁。原发病 :心肌炎 5 2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 1例 ,肺原性心脏病 49例 ,风湿性心脏病 1 3例 ,心肌病 6例。原发病及心力衰竭诊断均…  相似文献   

14.
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汤.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量、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明显提高.结论强心汤能明显增强CHF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温阳利水强心颗粒剂"系我所在真武汤基础上,结合云南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先生运用附子的经验,采用现代制剂工艺研制而成.具有温阳利水、强心益肾、通脉宁心之功,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型).将100例符合要求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5%,治疗组与对照组P>0.05,无显著性差异.中医舌脉总改善率治疗组53.33%,对照组32.5%,P<0.05,有显著差异,说明温阳利水强心颗粒剂突出中医定性指标及辨证论治特色,不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中医宏观疗效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少心衰发作次数,显示了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李雪瑞,董飞侠主题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西医结合疗法;@强心合剂;治疗应用笔者从1984年12月至1993年12月,用自拟强心合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17.
“强心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如侠 《江苏中医》1989,10(3):14-15
  相似文献   

18.
强心利尿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20-20,28
  相似文献   

19.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憋喘、下肢浮肿、紫绀和肝脾肿大等,病情危重,救治棘手。我院抓住本病“阳虚、血瘀、饮阻”之病理关键,自拟强心煎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27~45岁者8例,46~60岁者17例,61~69岁者31例。原发病中:冠心病29例,风心病6例,高心病4例,肺心病17例。出现心衰时间:1年以内13例,1~+~2年18例,2~+~3年10例,3~+~4年9例。按心功能分级:Ⅱ级(1度)32例,Ⅲ级(2度)20例,Ⅳ级(3度)4例。  相似文献   

20.
参附强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