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补脾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调补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点,其方法在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难经>日:"一能治其虚,何问其余."笔者认为,凡补药都要经过脾的运化,补脾则是补法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郁证。本文从脾藏意智、思虑伤脾生理病理,从归脾汤类方与类归脾汤方的主治、适应症及组成药物性能,从其他治疗脾病方药的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郁证性脾病的客观存在;并从心脾同病、肝脾同病、脾胃同病讨论了郁证性脾病与心病、肝病及胃病的关系。郁证性脾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致病因素及其情志类临床表现,具有脾胃病类甚至脾胃病类以外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广泛多样的躯体症状,具有心脾气血两虚的证候病机特点而需要同时治以益气健脾和养血安神者。  相似文献   

3.
小儿“脾常不足”当谓脾胃常不足。其生理内涵是指小儿时期其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还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状态,但就小儿自身来讲,其脾胃的结构与功能是与小儿的机体状态相适应的。“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在于小儿时期脾胃的代偿调节机能不足,代偿储备差,因而易出现失代偿状态而发生脾胃病。针对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治疗脾胃病当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运用“运脾法”为治疗大法,使脾胃调和,内运健旺。  相似文献   

4.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调的作用,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热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广泛用于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辛开苦降法的学术源流脾胃病的立法依据及应用要点等方面阐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腹泻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常。胃主受纳饮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升降失职,则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而成腹泻。小儿脾胃娇嫩,功能更易受损,若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感受外邪,热寒与湿相结合损伤脾胃,均可导致清浊停留于肠胃,升降功能失常而成为腹泻。  相似文献   

6.
脾胃位于中焦,气机以此为升降之枢纽。气机随脾升而胃降,升降相协调,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脾胃升降运行,是脾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论治脾胃病常常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为立足点,以升降相因作为脾胃病的治法大要。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病,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现大多以降逆和胃为主要治法。但责之根本,其病机仍是以脾胃升降失调为本,故治疗不应只局限与降逆治法,因以升降相因为治法,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脾健胃顺,气机调达,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7.
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痛风多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而西药往往具有不同程度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皮疹等,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增效减毒,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清降浊,"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和水液代谢的枢纽,脾喜燥恶湿,在体合肌肉与四肢,这些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可能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密切相关,故内分泌代谢疾病多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8.
提出郁证脾胃病的新概念。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的表现。脾胃病的病因有外邪、饮食、劳倦,病位在脾胃,治需调理脾胃为主;郁证性脾胃病的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单纯肝病、心病、脾病郁证均可出现脾胃病类症状。郁证性脾胃病有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后者具有郁证与非郁证脾胃病相混杂的因机证治。郁证性脾胃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广泛、纷繁而多彩的躯体表现。其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项作出综合判断:脾胃病类症状因情志致病因素引起并兼有情志类临床表现;无器质性胃肠病或无法合理解释病情;症状夸张怪异不合常理;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郁证脾胃病学说的提出远早于现代医学《罗马Ⅳ》中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肠-脑互动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9.
我曾跟随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脾胃专家周祖球老师进修,周老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特色,疗效十分神奇,兹录验案二则,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至老年 ,各个脏器的功能逐渐趋于衰退 ,脾胃功能亦然。脾胃功能失常 ,则纳运不健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湿蕴液燥 ,导致诸多脾胃疾病的发生。老年人脾胃病基本在于脾胃功能低下 ,一般虚多实少 ,以虚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调治脾胃疾病 ,使其纳运正常 ,对于老年人则有益寿延年之效。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借鉴前人经验 ,结合个人临证体会 ,对老年人脾胃病的调治作一归纳 ,临证时根据病情需要 ,可一法独行 ,亦可数法并用。1 健脾益气法人至老年 ,脏腑功能低下 ,或多劳或多思 ,而致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症见 :面黄肌瘦、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甘师从肝论治脾胃病临床的经验。方法:通过收集甘师病案和疗效观察来总结脾胃病的诊疗规律。结果:脾胃病常见病因以脾虚为主,肝脾不和是其重要的致病条件,且通过临床有效的药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注重调护几方面介绍了甘师在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结论:甘淳教授治疗脾胃病多从肝论治,认为情志因素是该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通过辨病与辨证的运用,适当使用药对,且注重调护在治疗过程中重要性,辨证施治,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治咳从脾胃论治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咳从脾胃开始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六君子汤为主加味治疗。结果 有效率达88.8%。结论肺病与胃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无关联的疾病,在一定情况下两者可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祚民老中医、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20世纪40年代拜京师四大名医孔伯华为师,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刻苦研习古典医籍,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擅长治疗外感温病、血液病、小儿脑病等疑难杂证,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独到建树,创制宋氏悦脾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疗效卓著,深受患者爱戴。现将宋老运用悦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补脾肾法中药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焦(脾胃)虚寒型的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例共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以温补脾肾中药调治;对照组47例,以温中健脾中药调治,其余处置无差异,双盲法评价疗效。观察2组病人病情转归、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1年内复发率等指标。结果:2组各项指标,均具显著以上差异。结论:温补脾肾法较单纯温中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的病理脾胃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其原因有多种,除“六淫之邪”、“精神因素”(七情)外,还有“饮食”、“劳逸”和“虫积”几种致病因子。这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之后,又能产生“病理产物”,后者可加重功能的紊乱而导致病理机制的复杂化。下面分为“脾胃病的病因”和“脾胃病的病理产物”两部分来进行讨论: 阴胃病的病因一、六淫之邪:“六淫”之中,“燥”与“湿”最易亲和“脾胃”。“脾为湿土”最易病“湿”,“胃为燥土”最易病“燥”,故有“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湿)而恶燥。”之说。“燥湿”尚可出现兼  相似文献   

17.
<正>吾师储浩然教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马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擅治脾胃病、单纯型肥胖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现将储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治脾胃以健脾运胃为基储老师认为,全身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若脾失健运,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会导致脾运失常,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  相似文献   

18.
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脾胃本虚,这是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如饮食不慎,复加饮食积滞,或寒湿不化,湿浊困脾,易形成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等证。其病机为虚多在脾为本,实多在胃为标。对其治疗须掌握其要领,方能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9.
老年之人,脾胃本盛,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挟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20.
"肝病实脾"即见肝之病,应当知肝病最易传脾,所以在治疗时不但要治肝,而且"当先实脾",即首先顾全脾胃的调治。临床上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肝病(脾虚证)得到很好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小建中汤对脾虚证有明确的治疗意义。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弱证的作用机制出发,探讨其在肝病(脾虚证)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