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氟伐他汀是新一代完全人工合成的非compactin衍生的HMG CoA还原酶抑制物 ,具有调节血脂、抑制平滑肌增生等作用 ,能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展或减轻原有病变的程度。为观察氟伐他汀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作用 ,本文对 1 5 0例血脂异常患者使用氟伐他汀进行治疗 ,并于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分别测定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观察对象 为在我院就诊并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 1 5 0例 ,其中男 97例 ,女 5 3例 ,年龄 4 6岁~ 71岁 ,平均 5 7岁。病例选择血脂检查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降脂同时对血脂异常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血脂异常患者26例为血脂代谢紊乱组,口服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共12周;血脂正常者26例为正常对照组.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IM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血脂代谢紊乱组治疗12周后血脂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5),凝血系统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氟伐他汀在有效降脂同时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并可改善凝血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病人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显著相关,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能否降低到理想水平在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氟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降脂药,它能降低高脂血症病人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水平.通过观察氟伐他汀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病人血脂各成分的影响及副反应,旨在探讨该药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病人的调脂作用、缓解心绞痛症状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分析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效益.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Wiley、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6月.筛选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调节血脂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由两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的文献评价和交叉核对,对文献报道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等指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服用氟伐他汀者68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者2 208例.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TC和TG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氟伐他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63、23.32、5.50,P<0.000 01);而对HDL-C水平的影响两种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P=0.31).阿托伐他汀提高疗效增加总费用低于氟伐他汀.结论 阿托伐他汀调节LDL-C、TC、TG的作用较氟伐他汀更强,而升高HDL-C的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异,且阿托伐他汀经济学效应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晓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4-655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氟伐他汀(fluvastatin)作为第一种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调血脂药,它的调血脂作用已被大家广泛熟知,近年来氟伐他汀的非降脂作用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氟伐他汀的非降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志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不仅具有明显调节血脂的作用,并且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治疗急性脑梗死. 患者,血脂符合高脂血症的标准,随机分为3纽,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qn.血脂康0.6mgbid及安慰剂,治疗60d后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 氟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胆固醇、甘油三脂、LDL、ox-LDL较治疗前下降,NO及HDL明显上升(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伐他汀与血脂康在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患者中 仅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氟伐他汀降血尿酸、降血脂以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方法 建立尿酸性肾病伴高脂血症的实验大鼠模型,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血尿酸值、肾功能、血脂、肾指数和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缬沙坦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组SUA、Ccr和24h尿蛋白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下降;治疗组血脂TC、TG、LDL-C较自然恢复组均下降;HDL-C较自然恢复组上升.治疗组大鼠的肾小管萎缩、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减轻.结论 缬沙坦联合氟伐他汀用药后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并有降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7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随机将74名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分为氟伐他汀联合组(37例)和氟伐他汀组(37例),给予氟伐他汀联合组患者应用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氟伐他汀组患者则单独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氟伐他汀联合组患者与氟伐他汀组患者在经过持续两周的治疗后血糖和血脂水平均出现了明显改善(P0.05),且氟伐他汀联合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氟伐他汀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吉林医学》2004,25(3):25-2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mg/d和单纯降糖治疗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结果应用降血脂药物后,患者的TG、CHO、LDL降低,HDL升高,血脂紊乱得到明显纠正.结论氟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它可使TG、CHO、LDL降低,使HDL升高.  相似文献   

11.
氟伐他汀治疗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和血液透析治疗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效果.方法:对43例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氟伐他汀每天20~40 mg口服,同时行血液透析治疗.结果:口服氟伐他汀后高脂血症的症状缓解、消失,血脂降至正常.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显著好转.结论:恰当的血液透析和口服氟伐他汀治疗对肾脏疾病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血脂异常患者用药的现状和趋势及药物应用的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药物应用数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09—10~2010—03某院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血脂异常住院患者161例,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药物使用措施。结果调节血脂药以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非诺贝特胶囊为主,其中阿托伐他汀是调节血脂药的首选,用药基本合理。结论该院血脂异常患者的用药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血脂异常极高危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Qd+依折麦布10mg Qd,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1月后查血脂,结果 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血脂异常患者有更好的降脂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陈兰红  陈德敏   《中国医学工程》2010,(1):77-77,79
目的探索老年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93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老年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CH、TG、LDL-C、HDL-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有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氟伐他汀调脂及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珂  鲁跃华  周传堃  黄华安 《四川医学》2002,23(11):1138-1139
目的: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对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74例,男40例,女34例,随机对照方式,分为氟伐他汀组(n=54)及辛伐他汀组(n=20),分别口服氟伐他汀20mg/d及辛伐他汀10mg/d,疗程12周。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血清TC、LDL-C、TG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C-反应蛋白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HDL-C上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0mg/d氟伐他汀治疗12周后,能降低TC、TG、LDL-C,用于调血脂作用疗效肯定,还能有效降低CRP,提示氟伐他汀具有辛伐他汀相似的调脂及调脂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 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 5 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氟伐他汀每日 2 0mg ,晚餐后服用 ,疗程共 4周。治疗前后检查C 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1 )。而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氟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C 反应蛋白水平 ,具有抗炎作用 ,这种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氟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CRP、PAI-1、Fi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口服氟伐他汀后血脂和CRP、PAI-1、Fib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6例,常规治疗2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氟伐他汀26例。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抽血查血脂、CRP、PAI-1、Fib,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情况改善,同时,治疗组治疗后CRP、PAI-1、Fib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应用氟伐他汀即影响CRP、PAI-1、Fib,建议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尽量早期口服氟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0例血脂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和非氟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82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1(IL-1)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RP、IL-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②氟伐他汀治疗组治疗8周后血浆CRP、IL-1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氟伐他汀组两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阻滞ACS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人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应用氟伐他汀联合泛硫乙胺调脂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年龄在60岁到70岁的老年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随即分为两组,每组64例。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均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均除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药物等继发性血脂异常,均采用口服5一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30mg,1次/日,倍它乐克12.5~50mg,2次/日,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氟伐他汀40mg,1次/日。治疗组加服泛硫乙胺0.2g,3次/日,连服4周。结果氟伐他汀联合泛硫乙胺可明显降低LDL—C,TC,TG,升高HDL-C(P〈0.05),差异明显,无明显药物反应;结论氟伐他汀联合泛硫乙胺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调脂胶囊对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高血脂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其在调理血脂作用之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高脂血症并经颈动脉超声显示有确切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调脂胶囊组和氟伐他汀组,每组50例.调脂胶囊组每日口服调脂胶囊2次,每次4粒;氟伐他汀组每日口服氟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两组均治疗24周.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和血清hsCRP、IL-6及SOD水平变化,同时检测两组用药前后的肝肾功能水平.结果 调脂胶囊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检测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调脂胶囊组与氟伐他汀组比较,治疗后血脂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血清SOD水平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hsCRP和IL-6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未发现调脂胶囊有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 调脂胶囊具有明确的调理血脂作用,并具有抗炎以及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