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涛 《中医杂志》2007,48(7):669-669
《中医杂志》2005年第6期“百家园”栏刊登了《“细辛不过钱”今说》一文,笔者认为该文有不妥之处,特提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细辛是中医临床常用药,在使用时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这一说法已经受到部分临床医生的质疑。通过临床用药实案可总结其在汤剂剂型使用时可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  相似文献   

4.
赵书锋  王世勇 《光明中医》2009,24(1):130-131
针对"细辛不过钱"之说,研究了古今关于细辛用量、用法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认为细辛有毒,"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细辛味辛性温,有良好的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和止咳逆上气等诸多功用,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不过,目前尚有部分中医药工作者,却囿于“细辛不过钱”之说,致使其良好的功用湮而不彰.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该说的原意,及可酌用大剂量的依据,以正本清源,消除对,“细辛不过钱”之说的误解和讹传.从而使细辛能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古文献的查阅,对细辛的药理研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提出细辛的临床安全用药原则。认为细辛用于散剂、丸剂时不可过钱;用于汤剂时,不必拘泥于“细辛不可过钱”,可结合临床,具体病情具体分析,酌情加减。临床中应用细辛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其量可过钱,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 “细辛不过钱”这句口头禅,在中医药界流传很广,司药人员首先要知道十九畏、十八反和剧毒药物,把细辛不过钱也列入在内,所以遇到一个细辛过钱的处方,不是拒不调配、就是让处方医生签字.问其然?答复是师付传授:“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再进一步问其究竟,也答不出所以然,只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流传着,仅举祖国医学的有关论述和临床体会,谈谈自己的管见,不妥之处尚希医药界同志们给予指正. 一、是否传讹细辛辛温无毒,《本经》  相似文献   

8.
古人向有“细辛不过钱”之戒,医林同仁多守之如法,笔者资历尚浅,更是慎之益慎、不越雷池。隅有幸请教于柯雪帆教授,柯师云:我从不局限不过钱之说,常用量为9——12克,最大用量每贴药达40克,治愈顽症而未见毒性伤人,有是证而用是药,是以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柯师经验使我茅塞顿开,恰遇一全身关节痛楚,痛有定处,伴胸闷,头晕心悸,一脉弦滑辨为痹证,痰湿阻络,用独活寄生汤,重用细辛9克,三付病减,细辛加至12克,服十五付病竞痊愈,后循此法,又治愈多例。  相似文献   

9.
10.
“细辛不过钱”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不过钱”刍议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兰,金卫平“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本草纲目》卷十三,草部《发明》载:(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承乃宋代《本草别说》作者陈承。时珍自注“一钱”具大...  相似文献   

11.
“细辛不过钱”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肇源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自此以降,沿袭者甚众。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严西亭等在《得配本草》中也说:“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上述如出一辙的记载,导致了后世形成“辛不过钱”的定见。笔者认为此说其又有四:一是指“单用”;二是指作“散剂”使用;三是强调用量不可超过一钱;四是强调多用会产生“闷塞不通”的情况。《本革新编》指出:“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张隐庵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  相似文献   

12.
“细辛不过钱”这句中药临床传统术语历时已久 ,其意是说 ;细辛在临床运用时 ,刻求用药剂量 ,如超过一钱就会出现危情。如《本草新编》所述 :“细辛 ,止可少用 ,而不可多用 ,亦止可共用 ,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增痛 ,独用则气尽而命丧”。〔1〕历代医家无不尊此古训 ,且从清代罗国纲的《会约医镜》中可窥一斑 ,其曰“按细辛燥烈 ,不可过用 ,过用一钱 ,闷绝而死”。〔2〕这条良训至今乃不失为医家遣方用药的一盏鉴灯。然而 ,现代临床运用细辛已不太受此约束 ,临床上超“钱”疗疾的实践不胜枚举 ,且疗效可佳。如陈氏等人选用小青龙汤治疗哮…  相似文献   

13.
论"细辛不过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建春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17-717
通过对古文献的研究,对细辛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深层次认识“细辛不过钱”的含义及其局限性,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提出细辛临床应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戴美友 《中医杂志》2005,46(6):477-477
"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直到现在,大多数医生仍奉之为圭臬,致使细辛的运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细辛不过钱”寻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5-1465
“细辛不过钱”说是否成立。通过考证、分析、类比,提出了此说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用量之误,其中有时珍传抄之误和以讹传讹之误;二是将此用法之限定剂量用于彼用法,乃用法之误。  相似文献   

16.
赵书锋 《陕西中医》2009,30(3):339-341
目的:讨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以便临床合理运用细辛。方法:研究参考古今关于细辛毒性、配伍、用量、用法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结果:认为细辛确有毒性,"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提示: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细辛不过钱”说是否成立 ,通过考证、分析、类比 ,提出了此说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用量之误 ,其中有时珍传抄之误和以讹传讹之误 ;二是将此用法之限定剂量用于彼用法 ,乃用法之误。  相似文献   

18.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古今细辛用量差异是临床实践的结果。“细辛不过钱”说的“钱”应为“约词”,意指该药用量宜小并宜谨慎使用,目前临床应遵循之。细辛所含挥发油是其有效成分,其毒性与剂量有关。为防挥发油在煎煮中大量丧失,建议该药在复方中煎煮时后入。细辛应用的安全、高效的确切量只有经严格的动物实验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0.
细辛是一味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论述“细辛,性温、味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解热、抑菌、抗感染、抗痉厥及局部麻醉等多种作用。但其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为黄樟醚,若用之过量,则会导致呼吸中枢麻痹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由此可见,古人有“细辛不过钱”的戒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53年的第1版到1990年的第5版,都规定细辛的内服用量是1~3g。因此,至今医生开方,若细辛用量超过3g,必须特别签字,以示负责。但是目前有不少临床报道,重用细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g,未发生毒副作用。各医家对细辛的用量为何如此悬殊,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