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 2年来利用电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 3 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 0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 1 6例 ,女 1 4例 ;年龄最小 3 5岁 ,最大 82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半年。2 治疗方法取穴 :主穴为合谷 (双 )、太冲 (双 ) ,配穴为患侧风池、地仓、四白。治法 :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 2 8号、1~ 5寸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 ,患侧风池、四白、地仓 ,针刺得气后 ,采用G680 5 A电针仪正负电极接同侧合谷、太冲穴 ,输出连续波 ,电流大小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 ,1 0天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3天。3 治疗结果痊愈 (眼睑…  相似文献   

2.
<正> 治疗方法临床分三型:①风寒伤络型:主穴为下关、阳白、风池、合谷、攒竹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 配用穴为睛明、迎香、四白、太冲。以手足三阳经为主,每次选用4~6穴,轮流交替使用。②风热中络型:主穴为大椎、风池、合谷、四白、攒竹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配用穴为阳白、支沟、足三里。③风痰阻络型:主穴为  相似文献   

3.
姚×,男,11岁.患孩眨眼耸鼻近一年,每日频发不停,尤以吃饭和看电视时为甚,入眠后方终.刻下;患孩面色(白光)白,双目干涩(患有夜盲症),眨眼耸鼻不停,心烦易怒,烦于回答医者问话,舌淡苔白,脉细而缓.症属肝血不足,脾虚生风.遂取印堂、四白、迎香、合谷、太冲五穴、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三十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一次.经治二次后,耸鼻次数减少,但眨睛依然.上穴再加风池,续治四次,耸鼻完全控制,眨眼好转.七诊去印堂、迎香,以四白、合谷、太冲加攒竹透丝竹空为第一组穴;风池加肝俞、太溪、三阴交为第二组穴.每日针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一周之后,眨睛现象也全消,终日不发,遂愈.  相似文献   

4.
麻痹性斜视 ,中医称之为“目偏斜”或“风牵偏视” ,目前其治疗以单纯药物为主 ,临床疗效不甚显著 ,而针灸在治疗该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查阅 1 990年以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针灸方法1 .1 单纯体针疗法 针灸治疗该病多以局部取穴为主 ,远端配穴为辅 ,局部取穴又根据眼肌麻痹部位不同而取相应部位的穴位。马氏[1] 针刺睛明、阳白、承泣、太阳、合谷、太冲为主 ,内直肌麻痹加攒竹 ,外直肌麻痹加丝竹空、瞳子骨 ,提上睑肌麻痹加鱼腰 ,下直肌麻痹加四白 ,共治疗 3 2例 ,复视完全消失2 3例 ,好转 9例 ,总有效率 1 0 0 %。张氏等[2…  相似文献   

5.
本文仅就8年来用针刺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作一总结回顾。部分病例作了远期随访,部分观察了视野变化。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每天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3天,再行下一疗程。在每疗程的首末针刺前测视力。针刺穴位:第一组主穴:球后睛明健明健明_4 承泣配穴:太阳四白翳明风池曲池合谷第二组主穴:球后睛明健明健明_4 承泣配穴:曲池翳风天柱光明外关大椎风池命门肾俞太冲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调气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缺血性中风临床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及明虚风动5种分型,兹分述如下: 1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本型临床表现除有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不清等中风基本症侯外,兼见有头痛眩晕,面红,口干苦,易怒等症,舌脉可表现为舌红苔黄,脉弦紧。治疗要点在于,先平肝熄风通络,佐以化瘀调气,待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予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共计51组针灸处方,涉及40个腧穴,11条经脉,腧穴使用总频次423次。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应用频次前6位的腧穴为睛明、太阳、攒竹、合谷、风池、太冲;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穴位是“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群:“百会、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太冲”“睛明、太阳”“承泣、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瞳子髎、阳白”。结论: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具有一定规律,取穴以足三阳经、经外奇穴和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核心穴组联合眼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近2年采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患者均为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单侧发病,病程2~6个月,其中4例由脑外伤所致,1例由脑血管病所致,1例病因不明,考虑由病毒感染引起。1.2诊断标准患者出现上睑下垂,眼裂变小,复视,外斜视,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2治疗方法2.1取穴睛明、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太阳、球后、承泣、合谷(双)、太冲(双)、风池。2.2操作睛明穴、承泣穴、球后穴进针时用左手固定眼球,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接电针仪,留针30min,出针后…  相似文献   

9.
患者,60岁,2013年3月14日就诊。2013年3月1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有眼不能外展,视物重影,曾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症见右眼不能外展,视物重影,头晕耳鸣,面赤心烦。查舌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为复视(肝风内动证)。西医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治以疏肝熄风,通络明目。取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太阳、光明、养老、足三里、太冲。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太阳直刺0-3~0.5寸,养老穴直刺0.5~0.8寸,光明穴直刺1~1.5寸,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1-3寸,捻转补法。  相似文献   

10.
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病例为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 15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18岁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3天 ;左侧面瘫 31例 ,右侧面瘫19例 ;由风寒或湿热所诱发者 2 8例 ,由病毒感染者 15例 ,由外伤引起者 2例 ,无诱因者 5例。2 治疗方法  取穴 :患侧地仓透颊车 ,迎香透鼻通 ,阳白透鱼腰 ,牵正 ,四白。健侧合谷、太冲 ,由外邪引起加太阳、风池 ,病程长者加艾柱灸双侧足三里。  方法 :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 ,右手持针 ,左手提捏皮肤快速进针 ,平刺达所透穴位后施以捻转手法 ,得气后接上D86 0 6 -Ⅱ治疗仪 ,选用疏密…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面瘫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4至64岁。病程1天至2个月。 治疗方法:第一组穴:患侧阳白透鱼腰、承泣透晴明、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第二组穴:患侧丝竹空透太阳、下关透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太冲。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第一组穴1周,第二周用第二组腧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共4周。翳风、合谷及太冲施捻转,提插泻法其余面部腧穴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相似文献   

12.
<正>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不适的一种常见病证,病因颇为复杂,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仅就头痛从肝论治作以简述,就正于同道。1.肝火(?)窍:证见头部胀痛,多在巅顶,或在一侧,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宣郁,泄火熄风,方选自拟钩菊青箱饮加减:钩藤、夏枯草、白菊花、青箱子、金铃子、山栀子各9克.生牡蛎24克,丹参12克,苦丁茶6克。2.肝肾阴虚:证见头痛多发于两侧或巅顶。眩晕耳鸣,心烦少寐,口苦,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宜滋阴潜阳、清肝熄风,方选建瓴汤加减。3.肝血不足:证见头痛、眩晕,或遇劳加剧,心烦不寐、神疲乏力,唇色淡白,舌淡苔薄,脉弦细。治宜养血柔肝、熄风清脑,方用养血胜风汤(见《医醇剩义》)。4.肝经风痰:证见头部胀痛,重而昏蒙,咯痰或呕吐痰涎,胸脘痞闷,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方用自拟钩牡萎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面肌痉挛针刺治疗的选穴规律及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VIP)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发表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相关文献。采用平台对纳入处方穴位频次、穴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模块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合计87首处方,涉及腧穴81个。其中取穴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合谷(67.82%)、地仓(57.47%)、四白(54.02%);前3位的穴对有"合谷-太冲""四白-地仓""颊车-地仓";核心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风池、地仓、下关、颧髎、颊车、太阳和四白。结论: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选穴遵循"局部与远端取穴配合,祛邪与扶正并重",达到调和气血、熄风通络止痉的作用,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面肌痉挛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及IBM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45篇文献,共计77组针灸处方,涉及74个腧穴。描述性分析显示,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其中,以巨刺法最为常用;辨证分型最常见为虚风内动证;腧穴分析结果显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合谷、四白、地仓、太冲、太阳;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为“合谷-太冲”,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穴位为“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系统聚类分析得出 4 个聚类群:“合谷、太冲、阿是穴、风池”“颊车、下关”“足三里”“翳风、百会、颧髎、地仓、太阳、攒竹、四白”。【结论】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当以息风止痉,补气养血,兼调养心神为治疗原则,可采用巨刺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作为核心穴组,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治疗经验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血压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现将笔者对该病多年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一、辨证论治1.肝火亢盛型:主证为头痛头晕,耳鸣目眩,面红目赤口干舌燥,性急易怒,腰酸肢麻,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法:清热泻肝。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龙胆草8g 柴胡9g 泽泻10g 车前子10g(布包)木通6g生地9g 当归10g 山栀子8g 黄芩10g]或当归龙荟丸[当归10g 龙胆草6g 山栀子9g 黄芩15g 黄连6g 黄柏8g 芦荟0.3g 青黛6g(布包)木香6g]等加减。常用药物:(1)泻火清热药: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黄。(2)滋阴平肝药:玄参、女贞子、旱莲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156例临床疗效,并在病因、处方主配穴针刺手法和取特定穴位注射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与总结。方法:针刺患侧四白、风池、牵正、下关、颧醪,攒竹透鱼腰、攒竹透晴明、太阳透颊车、地仓透下关、人中透禾谬,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病情重且病程长者,辅以在口腔内穴位注射。结果:治愈率达98%,总有效率99.4%。结论:按本法取穴处方,可明显增加疗效,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阮少南针刺治疗视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少南主任中医师从医50年,学验俱丰,尤善治疑难顽疾,今将其治疗视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基本处方:穴取患侧睛明、球后、承泣、攒竹、瞳子餒、鱼腰、阳白,双侧风池、合谷。属阴虚阳亢者加三阴交、太溪、太冲,属气虚不足者加百会、足三里,属痰湿阻遏者加阴陵泉。操作手法:针刺睛明穴时,固定眼球,右手持1寸毫针进针,透过皮肤后,沿眼眶壁缓慢进针,得气后即出针,不提插捻转。针刺球后穴时,进针透皮后针尖朝鼻侧沿眼眶下缘缓慢进针0.7寸左右,留针20分钟。眼周其余各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辨证所加穴位根据患者的实…  相似文献   

18.
针灸配合药液透皮吸收治疗面瘫2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瘫 ,俗称“口眼歪斜” ,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 ,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笔者采用针灸配合药液按摩面部肌肉 ,达到透皮吸收治疗面瘫 ,疗效较好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 10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96例 ,女 114例 ;年龄最小 1岁 ,最大 82岁 ,平均 4 1 5岁 ;病程最短1天 ,最长 2 31天 ,平均 116天。2 治疗方法2 1 针灸方法取穴 :中枢性取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翳风、对侧合谷。周围性取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操作 :每次针刺后用艾条灸针柄 ,使局部有温热感。发病第 1周针患侧 4次 ,健侧 2次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治疗:急性期(1~7d)予局部浅针加远道取穴,面部患侧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浅刺少留针并弱刺激,远取健侧合谷,强刺激并泻实手法;恢复期(8~14d)局部重用透刺,患侧取穴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地仓透颊车、颧髎透下关,余取攒竹、承浆、迎香、头维、翳风,待针下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愈前期(15d以后)患侧、健侧均针,配合腹针及双侧足三里,手法施以补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不同时期的病程均取患侧翳风、颊车、地仓、太阳、合谷等穴,操作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周日休息1d,连续5个疗程。结果:治疗5个疗程后,愈显率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57.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需平均疗程为2.45周,对照组为3.69周,两组疗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简介如下。12例中,男2例,女10例;病程2~30天;受治次数最短8次,最长35次。取穴与操作: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阳白透鱼腰。若上唇水肿加地仓透人中;下唇水肿承浆透地仓;后枕痛加风池、合谷。均刺患侧穴,每次轮流取穴二组,得气后行快速捻转5~10次,接通6805-Ⅱ电针治疗仪。其刺激量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起针前,将电流由大渐至0时,然后断绝电流,起针。每日电针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