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的临床医学存在着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流和互相促进早已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早在三国时代乃至更早,我国即有名医外访,诊疗疾病,最迟至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医开始传入我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医学得了广泛地传播与发展,随着中西医学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特的新的一个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却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摧残.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得到飞速发展,中医获得了新生和缓慢地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医学领域开展了"西学中""西研中",使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探索思维及结果得到了延伸和进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学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我国独特的内科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中医的现代发展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中医该如何发展?该怎样看待中医?怎样研究中医?本文通过探讨个人对中西医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的理解,与同行共同切磋中医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两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二者存在观念形态、认知方法、医家行为规范乃至审美意境等多方面的明显差异。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促使许多西医学者纷纷从东方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而中医学者也意识到必须借鉴西医的科学成就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对中西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背景进行比较,更有利于我们把握中西医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学术间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生命科学进步的时代,新的思维方式是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必要条件.21世纪医学研究的特点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表明,部分与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片面抬高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妥当.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血隆病又称血隆上雍病〔2〕,是藏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都是由于体内血液失于正常流动而致的疾病,本文就基本理论、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冀有助于民族医药的进步和发展。1理论剖析中医学《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症进行辨治,但对血瘀之概念无明确之界定。唯《血证论》中指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由斯可见,关于血瘀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隋·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两种不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不同的对疾病的探求方式。究其原因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基于一种“求差法”的思维方法 ,即先确定一个正常的生理性运行人体模式 ,然后设法找出病理性结构 ,二者相差的结构或运行机理即为“疾病”。如外源性感染性疾病 ,通过求差法的方式 ,得出“细菌”或“病毒” ,对自体异生物的探察 ,发现肿瘤或增生性疾病。基于上述的思维方式 ,所以西医的研究发展方向向微观深入 ,因为越微观 ,二者对比越精确 ,对疾病的认识越全面 ,治疗越有针对性 ,因而使西医诊疗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医对疾病的思考认识模式为“…  相似文献   

7.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一门应用植物学、动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本草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生产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科学口j。生药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现代化学、药物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介入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取得飞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 ,多因郁怒伤肝 ,肝气横逆犯胃 ,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所致。病因不同 ,体质各异 ,证有虚实。因此辨证用膳是辅佐治疗不可缺如的重要治疗方法。笔者略议辨证施膳 ,不当之处 ,希求指正。1 散寒止痛  证见胃痛暴作 ,疼痛剧烈 ,恶寒喜暖 ,得热痛减 ,口不渴 ,喜热饮 ,苔薄白 ,脉弦紧。可选用良姜粥 :高良姜 1 5 g为末 ,陈皮 2 g ,粳米 1 0 0 g ,用水2 0 0 0ml。先煎高良姜、陈皮煮汁 ,去渣下米煮粥。空腹食用。2 消食导滞  证见胃脘胀满 ,疼痛拒按 ,嗳腐吞酸 ,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吐食或矢气后痛减 ,大便不爽 ,苔厚腻 ,脉滑。该…  相似文献   

9.
中医方剂翻译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 ,国际间交往的加强 ,我国的传统医学已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并逐渐被国际医药界所重视。所以 ,中医对外翻译工作越来越显出他的重要性 ,本文仅对如何进行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 一般的翻译标准  在我国的翻译史上 ,最著名的翻译标准就是信 ,达 ,雅。严复曾说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 ,不达 ,虽译 ,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他还解释说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  相似文献   

10.
1 变蒸的概念 乳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变易,逐渐向健全方向发展,若出现低热、汗出等症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通过变蒸,小儿的情志有所改变,血脉及筋骨更充盈、更坚实,脏腑功能也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1.
针刺顺序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系统总结与整理,现代针灸书籍中关于针刺顺序论述不多。从穴位属性、疾病特点等方面,对腧穴针刺施术顺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明 《中医药信息》2000,17(4):10-10
《中脏经》认为“五脏不通 ,六腑不和 ,……皆可致淋。”各脏腑的关系是既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的 ;每一脏腑的病理变化 ,都往往与其他脏腑相关。从此说明淋证的病位虽然局限于肾与膀胱 ,但病起之根本却不只限于肾与膀胱 ,亦可由于其他脏腑病理变化影响肾和膀胱而致发本病。1 治淋从心论  《内经》中言淋之因唯湿与热两端 ,又如《景岳全书·淋浊》篇说 :“淋之初病 ,则无不由乎热剧 ,无容辨矣。”可见“热”为淋证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而诸热者皆应于心 ,又小肠为火腑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具有分清泌浊之功 ,其清者水也 ,泌于膀胱。下移…  相似文献   

13.
1 中医药世界交流鸟瞰  美国是当今世界医学的前沿代表 ,它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研究。最近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东西医学中心许家杰教授在’99澳门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发表了“美国医学现状及发展的概况和若干思考”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 :“目前美国社会约有一亿人患各种慢性病 ,……大量的事实表明仅采用封闭式的医院为主的生物学模式来防治这些疾病 ,是难以减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这些因素促使美国医学从过去以急性病、传染病、以住院开刀为主 ,正在转变为慢性病、身心疾病和老年病、退行性病、以诊治和预防保健为主。医学…  相似文献   

14.
15.
赵博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17(11):646-648
整体结构作为《内经》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模式,固然是在经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必须经过思维的飞跃或超越,才能进入整体,这便是直觉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直觉思维是一种体验和关照的内省方法,将外物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又将思维的先念规律内化于思维规律一体化显现。其中包含着意识与潜意识、意义与形象、认知与情感、身形与心智等诸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决策思维有鲜明的个体化、技艺化特征,西医临床决策思维则表现出规范化、逻辑化特征。决策过程中,中医待选治疗方案明显多于西医。且可自我组合,利于发挥主体(医者)的创造性,这是中医在复杂病症治疗中常能取得较好疗效的原因之一。中西医临床决策思维的异同及互有优劣,决定了两者互补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7.
王成荣为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006年获"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项目的研究对象。王老为全国首批西学中学员,曾获卫生部"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由于其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王老在从医57年间长期致力于临床中西医学结合的探索,力主倡导、推广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文章就此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论思维来看,中西医学的结合是必然的,中西医的结合必将产生新医学,而这种新医学,其医学基础应该是以阴阳、五行、精气神、气血津液为最基本概念,阴阳、五行、精气神、气血津液之上才是量子、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临床治疗中,最优的治疗思维应该是“对症治疗”,“辨证论治”应该是“对症治疗”层次之下,为“对症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或治疗方向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最光辉的贡献中,中医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前后一贯的方法论观念,虽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于50年代以来执行了各项明智和鼓舞人心的政策,但中医目前的不平衡状态仍是值得注意的。尽管当今成百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先秦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主要体现在其结合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把五脏与四时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了“四时五脏阴阳”体系;辩证思维受到道家老子思想和儒家《易传》的影响很大,不论是阴阳的辩证范畴,还是动而不已的辩证命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思想的源头;意象思维与《淮南子·俶真训》的观点相一致,并对此阐释得淋漓尽致;直觉思维的体悟“神”类似道家的体悟“道”,故其应是受到道家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而“意”或“悟”的认识方式则与儒家有念的“专意心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