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血清去氢表雄酮(DHEA)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102例CIU患者血清DHEA水平,并与100名正常人对照;分析CIU临床表现与DHEA的关系。结果病例组49例男性血清DHEA平均值(4.1±3.4)ng/ml,53例女性血清DHEA平均值(4.4±3.2)ng/ml;对照组46名男性血清DHEA平均值(5.6±3.0)ng/ml,54名女性血清DHEA平均值(5.8±2.3)ns/ml。两组男性和女性血清DHEA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U患者血清DHEA水平低于正常人。CIU患者病程与血清DHEA水平呈相关性(P〈0.05),CIU患者瘙痒程度、风团大小和数量与血清DHEA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DHEA水平降低可能与CIU发病有一定关系,CIU病程越长血清DHEA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2.
赖志伟 《当代医学》2009,15(15):77-7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肝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2例重度、65例中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中、轻度乙型肝炎及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血清β2-MQ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护〈0.05)。结论血清β2-MG水平是反映肝组织损害程度良好的指标,对了解肝炎病情危重程度、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颗粒干预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抗病毒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g,3次/a,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肝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谷氨酰胺颗粒治疗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分泌与表达因子(regulateduponactivationnormalTcellex.pressedandsecreted,RANTES)对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4例及乙肝病毒相关HCC患者47例。Luminex技术检测外周血清中趋化性细胞因子RANTES水平。结果HCC患者外周血RANTES水平[(23.27±21.16)ng/m1]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7.81±4.06)ng/m1]及乙肝肝硬化患者[(5.36±6.13)ng/m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CCⅡ期患者外周血RANTES水平明显高于I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94±25.94)ng/mlVS.(14.24±8.10)ng/ml,P=0.004]。RANTES预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进展为HCC的阈值为7.85ng/ml,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72.5%。结论HCC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RANTES水平明显增高,且HCCⅡ期患者RANTES水平明显高于I期患者.可作为乙肝病毒相关HCC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7A(IL-17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探讨气道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按标准纳入慢性持续哮喘患者41例: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诱导痰技术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痰上清液IL-17A、IL-8、MMP-9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62.6±15.7)%]与正常对照组[(26.3±10.3)%]、轻度组[(42.3±18.7)%]及中度组[(46.1±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重度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值[(8.2±3.9)%]与轻度组[(4.9±3.4)%]及对照组[(1.0±0.8)%]比较增高(P〈0.01或0.05),与中度组[(5.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上清液IL~17A水平轻度组[(154±91)pg/ml]和对照组[(55±23)pg/ml]与重度组[(262±16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哮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P〈0.01);重度组MMP-9水平[(451±251)ng/ml]与轻度、中度组患者[(166±99)ng/ml,(189±110)ng/ml]及对照组[(158±109)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IL-8水平[(387±227)pg/ml,(390±194)pg/ml,(480±217)pg/ml]与健康对照者[(203±104)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IL-17A、IL-8、MMP-9呈正相关(r=0.323,P〈0.05;r=0.493,P〈0.01;r=0.344,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浸润性气道炎症是重度持续性哮喘的重要特征,IL-17A、IL-8、MMP-9构成的复杂炎症介质网络可能是气道损伤的关键机制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Endoglin( sEng)、肝X受体α( LXRα)的表达,探讨这两个因子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从收住院的子痫前期患者中选出满足研究条件的患者65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5例,重度子痫前期30例,同期正常孕妇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sEng和LXRα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sEng水平分别为(9.49±1.50)μg/L,(20.44±6.44)μg/L,高于对照组sEng水平(2.41±0.46)μg/L,两组比较,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Eng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LXRα水平分别为(4.48±0.92)mg/L,(6.05±3.12)mg/L,高于对照组LXRα水平(2.79±0.87)mg/L,两组比较,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轻度、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sEng水平与LXR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sEng含量、LXRα含量较正常妊娠孕妇增高,sEng,LXRα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血清中sEng,LXRα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展;子痫前期组血清中sEng,LXR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两者共同作用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中sEng,LXRα水平有望成为预测子痫前期和判断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38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研究组,其中子痈前期轻度患者16例(B组),子痫前期重度患者22例(C组);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A组)。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患者尿蛋白、肾功能(BUN、Cr)水平。结果:(1)PE重度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29.45±7.93)ng/ml,最高;PE轻度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6.64±5.29)ng/ml,居中;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10.51±3.16)ng/ml,最低,三者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重度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1.06±0.35)mg/L,最低;PE轾度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2.33±1.46)mg/L,居中;对照组脂联素水平(4.21±0.96)mg/L,最高,三者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子痫前期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r=0.825,P〈O.01)。结论:瘦素、脂联素在PE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高瘦素血症和低脂联素血症可能与PE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片段(CK-18M30)的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1例NAFLD患者血清CK-18M30的水平并与44例健康人比较。同时比较其中6例接受水飞蓟宾或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好转前后患者血清CK-18 M30的水平。结果:NAFLD组患者血清CK-18 M30的浓度为(282.3743±184.7845)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888±32.4828)U/L(P〈0.001)。通过腹部B超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将71例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其血清CK-18M30的浓度分别为(148.6406±83.1094)U/L、(278.6333±142.6302)U/L与(471.2649±256.2657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AFLD组患者血清CK-18M30的水平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呈正相关(r=0.449,P〈0.001)。6例治疗好转的NAFLD患者治疗后血清CK-18M30的水平[(265.0840±130.0400)U/L]低于治疗前[(435.9065±243.3389)U/L],但其治疗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0)。结论:NAFLD患者的血清CK-18 M30水平明显升高,对于判断NAFLD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 )水平及其清除率较非冠心病患者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11~2014-03间经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42例患者(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30例( ACS亚组),慢性冠心病12例(归为慢性冠心病组)、非冠心病27例(归为对照组)的血清及其临床资料,以ELISA的方法测定AGEs血清、尿液水平,并计算出AGEs清除率。结果:AGEs水平在非冠心病组低于ACS、慢性冠心病患者(63.40±11.47 vs.85.32±37.09 VS.90.29±31.59 ng/ml, P分别为0.023,0.033),ACS与慢性冠心病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681)。但AGEs水平与血肌酐、hsCRP、肌酐清除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 AGEs清除率ACS亚组、慢性冠心病亚组均低于非冠心病组(1.88±1.00 vs.0.99±0.38 vs.0.90±0.41 ml/min, P分别为0.001,0.002)。 ACS组与慢性冠心病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759)。结论: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AGEs血清水平增高,清除率下降,AGEs血清水平及其清除率可能对冠心病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血液病性贫血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在贫血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125碘标记法检测114例血液病性贫血患者血清中Epo水平,并将同期正常人30例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Epo水平为16.7±13.4mu/ml,AA为254.4±79.7mu/ml,IDA为123.8±77.7mu/ml,溶贫为143.2±76.4mu/ml、AL181.9±96.5mu/ml、CML为100.1±11.8.3mu/ml、MM为103.4±101.8mu/ml。淋巴瘤为158.4±78.9mu/ml,贫血患者的Epo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血液病性贫血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和同期正常人对照比较有差异性(P<0.05或0.01)。  相似文献   

11.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人肠黏膜通通性的方法学研究,同时应用此方法研究重度融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30例健康人(正常组)和9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以此两项指标来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将两组加以比较。(2)将9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组,谷氨酰胺组3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乳果糖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10g,3:L/d;谷氨酰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g,3:L/d。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肝功能、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DAO、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T淋巴细胞亚群、L/M等,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加以比较。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L/M的变化,甘露醇和乳果糖能得到很好地分离,乳果糖的线性范围为0.65—13.0μg/L(r=0.9980),甘露醇的线性范围为0.74~14.7/μg/L(r=0.9983)。乳果糖和甘露醇日内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56%、0.65%(n=6),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77%、0.99%(n=6)。乳果糖的加样回收率为98.68%~100.4%,平均值为99.51%;甘露醇的加样回收率为99.52%-100.5%,平均值为99.94%。乳果糖在尿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94.2-L,甘露醇在尿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29.9μg/L。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L/M、DAO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乳果糖组TBIL、ET、TNF-α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  相似文献   

13.
刘德永 《吉林医学》2010,31(28):4881-4882
目的:本实验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16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6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16水平分别为(1.957±0.402),(1.212±0.3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含量将患者分为;<105拷贝/ml为低病毒载量组;105~106拷贝/ml为中病毒载量组;≥107拷贝/ml为高病毒载量组。各组血清IL-16的水平分别为(3.175±2.376),(2.951±2.208),(2.256±1.203)ng/ml;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6参与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伤过程,而与病毒的复制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hFgl2在不同型别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分析hFgl2的表达水平与肝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不同型别肝病的患者,把健康受试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4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50例及肝癌患者45例分别分为A、B、C、D、E和F组,采用Northern blot分析不同组织中hFgl2的表达强度,表达最强的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法测定hFgl2在不同型别肝病患者中的表达,两组间进行比较,观察hFgl2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选取的8个组织中,hFgl2在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最强;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重度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及肝癌组中hFgl2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及肝癌组的hFgl2表达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轻度组hFgl2的表达略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hFgl2表达略高于肝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gl2在不同型别的肝病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并随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及可溶性Fasligand(sFasL)水平,分析其与肝细胞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肝穿刺患者60例(男性为46例,女性为14例),其中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30例,门诊就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30例,另选择正常人30例(男性为23例,女性为7例)列入对照组.给所有对象进行肝功能检测,对乙型肝炎及携带者进行肝穿刺,分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Fas值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及对照组,血清sFasL值明显低于携带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组门静脉周围、肝小叶及门静脉炎症程度在中度以上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纤维化轻、中、重度患者血清中sFas值较对照组亦均明显增高.[结论]血清sFas值的变化可反映肝组织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IL-6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并取对数作为复制水平的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G)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按照本院常规检测。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均依次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血清HBVDNA对数值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清IL-6水平与TB及PT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A/G比值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血清HBVDNA对数值问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IL-6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假性CHE速率法与免疫比浊法,对300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员的血清PA与CHE进行测定。结果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与CHE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A级到C级,血清PA与CHE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结论血清PA与CHE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乙肝患者1年的疗效。方法:40例因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ALT为正常上限的2~10倍,HBV-DNAㄒ105copies/ml,胆红素水平小于正常上限的2倍,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同时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同期38例慢性乙肝初治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疗程均为1年,分别观察ALT、HBV-DNA、乙肝标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ALT、HBV-DNA水平均显著下降,AL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为82.5%,初治组为84.2%,HBV-DNA阴转率前者为32.5%,后者为34.2%,乙肝标志两组均无变化。治疗9月时YMDD变异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A181V位点变异,但未出现ALT的波动。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乙肝患者疗效显著,与阿德福韦酯初治乙肝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易出现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  相似文献   

19.
赵彬  李雪娥  郭翠萍 《西部医学》2013,25(8):1257-125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放免法检测20例健康人和67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sICAM-1和AFP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乙型肝炎血清sICAM-1为(353.17±56.48)ng/ml,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患者血清sICAM-1分别为(209.45±40.17)ng/ml、(412.01±134.23)ng/ml和(693.37±150.23)ng/ml;急性乙型肝炎血清AFP为(9.03±11.29)ng/ml,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患者血清分别为(13.44±26.58)ng/ml、(18.82±41.76)ng/ml和(21.33±53.75)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ICAM-1和AFP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中度的sICAM-1和AFP的表达水平高于轻度患者,重度患者的sICAM-1和AFP的表达水平高于中度患者。此外,对肝功能检查发现,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和AFP的表达与ALT和AST呈正相关。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sICAM-1和AFP水平因肝炎临床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sICAM-1和AFP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乙肝炎性活动和肝损害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