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眼外肌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以来,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41例眼外肌术后患者行早期功能训练的护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作者以22只双眼正常的健康家兔的眼上直肌做为实验模型,以肌电图监测兔眼上直肌损伤后电生理变化和恢复情况,临床将眼外肌术后42例患者随机分组,以传统方法和眼肌训练对比观察,证明眼肌功能训练较传统双限包盖恢复时间提前近一倍。作者就眼外肌术后功能训练的时机和临床作用以及临床护理特点、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正常人和部分眼外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外肌病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择正常人15只眼,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24只眼),V型斜视4例(8只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RIO)6例(12只眼),眼外肌缺如1例(1只眼),用UBM测量眼4条直肌止端的位置及厚度.结果正常人15只眼的4条直肌止端的平均厚度分别为内直肌(0.38±0.06)m,外直肌(0.40±0.10)m,上直肌(0.36±0.08)mm,下直肌(0.44±0.05)mm.上直肌止端厚度比下直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双眼各同名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和内、外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各条眼外肌止端厚度与正常人比较,除上直肌厚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0.028),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斜视患者的上直肌比下直肌厚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在V型斜视患者中证实外直肌止端向下偏移,而内直肌止端向上偏移.在TRIO患者中证实眼外肌的肌止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眼外肌缺如时UBM在眼球前部不能探测到眼外肌或仅能测及极薄的高回声.结论应用UBM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为临床医生研究斜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可帮助术者合理地设计斜视手术.  相似文献   

3.
4.
眼外肌的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眼外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固定成人尸体头颅15个,经低温冷冻后,利用MJ-346B型电动带锯做眼眶连续冠状断层(层厚0.5cm,锯耗0.1cm),观测眶尖至眼球后极5个连续层面上眼外肌的宽、厚、断面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果:眼外肌厚、断面面积最大值均分布于眶的第3或第4层面,眼外肌断面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在第4层面,其面积和平均为128.54mm^2,而第3层面眼外肌断面面积之和占眶断面面积的比例最大,平均占29%;内直肌与上斜肌、视神经的距离最近,因而其毗邻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内直肌的病理性肥大对视神经的压迫更为直接;当多条眼外肌同时肥大时,第3层面的影像表现更能反映眼外肌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还可通过眶断面影像上的几个简便测量来评估眼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妊娠晚期胎儿眼外肌Pulley系统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胎儿眼外肌Pulley形态的异同点,分析人类早期眶内Pulley系统的发育特征,探讨眶内Pulley系统对人类眼球运动及双眼视发育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完成。孕龄为27周、30周、33周的新鲜胎儿尸头各1例(标本来源合法,并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批准)。取完整眼眶,整体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Masson三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结果:人类早期眶内Pulley发育中LR-IO间的Pulley连接带首先被观察到有明显的带状发育;孕30周时外直肌Pulley环己较明显,外直肌与上直肌间连接带发育较好;内直肌周围己有胶原纤维环包绕;在孕33周胎儿眶内,内直肌纤维环发育较好,但内直肌与上直肌及内直肌与下直肌间的连接带仍未见明显发育。结论:人类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的发育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顺序性。其发育顺序为颞下侧连接带开始,经外直肌Pulley环、外直肌-上直肌间连接带、上直肌Pulley环,逐渐向鼻侧发育。这提示内侧发达的纤维环及连接带可能是在生后随双眼视功能的发育而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外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膜联蛋白A1(AnxA1)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儿53例(82眼)作为斜视组,同期行眼球摘除或角膜移植获得内直肌的正常眼位患儿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2组眼外肌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引起眼外肌术后高眼压的因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0例眼外肌术后患者(共79眼)根据术后用药不同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眼压的差别,并记录用药、护理方法及出院时眼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眼眼压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4d发现眼压高的患者,配合医师给予正确的处理和及时的护理,出院时眼压恢复正常,治愈出院。结论: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对术后眼压有一定影响,应密切观察眼部情况,并结合正确的用药及护理方法,从而减少对视神经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探讨Graves眼病(GO)眼外肌受累特点。材料与方法 50例GO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行眼眶冠状面T2WI和DCE-MRI检查。T2WI测量双侧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及上斜肌的横截面积,定义每条眼外肌最大横截面积节段为Smax,前一节段为Spre,后一节段为Spost。ROI分别置于每条眼外肌的Smax、Spre、Spost节段,测定DCE-MRI参数:达峰时间(Tpeak)、强化率(ER)、流出率(WR)。比较GO组与对照组DCE-MRI参数的差异。分析GO眼外肌DCE-MRI参数与侧别、节段、眼外肌的关系及DCE-MRI参数与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O患者每条眼外肌各节段Tpeak值显著增加(P〈0.05),ER、WR值显著降低(P〈0.05)。眼外肌Tpeak、ER、WR值与侧别无关(P〉0.05)。Smax节段Tpeak值显著高于Spre、Spost节段(P〈0.05),ER、WR值显著低于Spre、Spost节段(P〈0.05),各节段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直肌与下直肌Tpeak、ER、W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眼外肌Tpeak值显著低于下直肌(P〈0.05),ER、WR值显著高于下直肌(P〈0.05)。Tpeak与眼外肌横截面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ER、WR与横截面积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 DCE-MRI能够早期评估GO眼外肌受累情况。眼外肌受累与侧别无关,且不同节段、眼外肌之间受累亦不均等。才3.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病变(TAO)中4条眼外肌厚径及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变化,探讨其对TAO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AO患者60例,其中TAO水肿期患者38例(A组),TAO纤维化期患者22例(B组),另选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  相似文献   

10.
注视野是眼球运动的范围,反映人眼外肌的功能状态。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眼外肌手术目的是改变或恢复眼球运动和知觉方面的病理状态,改善患者的外观和心理状态,恢复双眼的视觉[1]。斜视手术是调整眼外肌的长度改变其肌肉的张力和力度,术后不仅要达到眼位正常,更重要的目标是达到眼外肌力量的平衡,眼球运动的正常化和双眼注视野的正常化。因此,为了探讨测定注视野变化与眼外肌手术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我们通过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实验证明外源性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增强骨骼肌成肌细胞的生长及成活,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肌肉修复也有明显作用。但如将其基因转染到眼外肌中也有相同的效果吗?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材料:原代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为前期培养得到,纯度大于90%,并成功构建人PEGFP-N3-bFGF真核表达载体(另文发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干预及分组:实验分为试验组:用重组PEGFP-N3-bFGF转染的细胞;对照组1:空载PEGFP-N3转染的细胞;对照组2:培养皿中只加入F-10培养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培养的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重组PEGFP-N3-bFGF质粒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中。③实验评估: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在培养的第1,3,5,7,9,11,13,15,21,28天采用ABC-ELISA法检测各组成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分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各组眼外肌成肌细胞增殖情况;根据已知一定浓度标准品的A值计算各组细胞肌酸激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的效率;转染后的表达情况。②转染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分泌情况;对大鼠眼外肌肌原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眼外肌成肌细胞的转染率达(42.8±1.2)%。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验组呈现阳性反应。③转染细胞能够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第5天最高达662.935ng/L。④转染细胞增殖活性明显提高,其A值均比同一时相点的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⑤转染后细胞从第5天始至终,肌酸激酶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入大鼠眼外肌的成肌细胞中,能够使大鼠眼外肌的成肌细胞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其成活率,促进其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认为大脑和脊髓中有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存在,但脑和脊髓损伤后这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机制仍不清楚.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体内标记的方法,观察了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变化过程.方法:实验于2007-04/09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1]实验材料:36只同一窝别雌性SD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预标记组和损伤后标记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2]实验方法: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连续10d腹腔注射Brdu来标记损伤后活化增殖的细胞;对照组采用Brdu连续10d腹腔注射,以标记脊髓内保持分化活力的细胞;预标记组在Brdu连续10d腹腔注射标记后,于第12天进行脊髓损伤.[3]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标记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对照组可见整个脊髓切片均有大量的Brdu阳性细胞存在,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外侧区域.[2]与对照组比较,预标记组Brdu阳性细胞在损伤后1d明显减少,7d后增多,21d后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组水平.[3]损伤后标记组在损伤后1d即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增殖,阳性细胞数亦较预标后损伤1d时明显增多,损伤后7d Brdu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并超出对照组水平,这些细胞分布于损伤周围的灰质及室管膜区,但在损伤后21d, Brdu阳性细胞数未见继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后标记组有较多的巢蛋白阳性细胞在室管膜区表达,1d即有增加,在7d达到高峰,21d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增殖、分化反应,主要存在损伤后1周以内,1d即可见明显增生,尤以7d时明显,21d保持平稳,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区和损伤区域周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匀浆上清液对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检测纯度。于原代培养的第3天加入心肌匀浆液持续作用1周,3周后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Tn-T)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后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不表达cTn-T蛋白。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匀浆诱导下没有向心肌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4.
肌卫星细胞分化与骨骼肌纤维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的生长、发育、训练适应及损伤、移植中具有重要作用,肌卫星细胞的分化与骨骼肌纤维的肥大、萎缩以及骨骼肌纤维的转化等有着很大关系。如何有效控制肌卫星细胞的分化,使骨骼肌朝着良性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重点讨论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后引起骨骼肌纤维改变,包括肌纤维质量增加,肌纤维横截面的增大和肌细胞数目的增多,以及肌纤维转化的过程。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springlink数据库1990-01/2007-04有关肌卫星细胞的文章,检索词为"skeletal musclesatellite cel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纤维中的静止、激活和分化过程。②运动训练后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③各种生长因子对肌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资料160篇,排除重复或类似的文章,37篇符合要求。其中有关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静止、激活和分化过程4篇,运动训练后肌卫星细胞的分化情况9篇,各种生长因子对肌卫星细胞的影响15篇,其他9篇。资料综合:①肌卫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肌卫星细胞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但在特定的应激条件下,如负重锻炼、创伤等,可以被激活进入有丝分裂期、增殖期,并进一步分化融合形成肌管参与骨骼肌的修复。②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与肌纤维改变:不同的生长因子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或诱导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成肌调节因子和各种生长因子作为内源性刺激影响着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骨骼肌纤维组成。③展望:肌卫星细胞的分化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更好的控制这些外界条件,使肌纤维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值得研究。结论:肌卫星细胞在本身的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有各种条件的诱导下,可以有选择性的激活、增殖及分化,从而使肌纤维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新生内膜形成和局部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局部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蛋氨酸组:1g/(kg·d)L-蛋氨酸灌胃;对照组:饮用水灌胃,每组25只。4周后检测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行左颈动脉球囊拉伤,分别于3,7,14,28d取材,检测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和局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情况。结果:①两组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蛋氨酸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6.19±19.75),(4.90±0.10)μmol/L]。②两组大鼠血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损伤后7d可见内膜增生,14,28d蛋氨酸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比对照组增加36%,33%;新生内膜面积增加41%,30%;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增加36%,21%;管腔面积减少47%,6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中膜面积无显著性差别。蛋氨酸组14d血管内膜和中膜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颗粒百分比是对照组的1.7倍和2.3倍[(84.40±9.05)%比(49.00±4.51)%,P<0.01;(53.30±5.25)%比(23.70±6.17)%,P<0.01]。未损伤的右颈总动脉两组血管内膜及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颗粒数小于0.1%。蛋氨酸组血管损伤局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主要分布在新生内膜和中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分布在内皮下和新生内膜,3d,7d明显,持续28d。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上调血管损伤局部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促使局部平滑肌细胞增殖,使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表明,低氧会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密度减低,使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生长和发育主要的功能细胞。目的: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新生Wistar大鼠颅盖骨,使用胰酶-胶原酶序贯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及鉴定。在缺氧培养下应用MTT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率,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成骨细胞内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缺氧具有抑制成骨细胞增殖,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下调大鼠成骨细胞中Ⅰ型胶原α1、骨钙素基因表达的作用,随缺氧时间的增加作用更加明显。提示缺氧可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下调Ⅰ型胶原α1、骨钙素基因表达而降低成骨能力,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goals, complications, interventions, and potential outcomes of extraocular muscle surgery. The information will support 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ambulatory care arenas, as well as those in school or public health settings.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内对视网膜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新生大鼠视网膜干细胞,探讨其多向分化潜能。方法:用神经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方法分离和培养新生24h的SD大鼠睫状体细胞,第6代视网膜干细胞经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干细胞的分化特性。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细胞球具有连续克隆能力,Nestin抗原阳性,BrdU标记结果显示悬浮细胞团主要由分裂增殖的细胞组成,并表达胚胎发育早期视网膜内原始细胞的特异性抗原Chx-10;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感光细胞标志物Opsin、双极细胞特异性抗原PKC和节细胞特异性抗原β-tubulin,实验初步证实培养的视网膜干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能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成为感光细胞类型的细胞。  相似文献   

20.
谢永涛  蓝岚 《中国临床康复》2011,(37):7009-7012
背景:大运动量训练可以导致骨骼肌组织微细结构的损伤性变化,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和肌肉组织损伤的修复有密切关系。目的:文章从训练导致肌肉组织结构性损伤需要修复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运动后骨骼肌结构的修复与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因子之间存在某种依赖关系。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因子,运动训练,骨骼肌超微结构"和"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exercise,growth factor"。共检索到97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3篇文章。从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修复与骨骼肌卫星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两者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大强度训练可以导致骨骼肌组织的损伤,而卫星细胞是运动后恢复期骨骼肌修复的关键,其生长因子也与训练方式等因素有关。目前在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因子与运动训练之间的联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