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对其中研究较多的前致癌物代谢活化的早期过程,DNA加合物、癌基因突变与临床早期肺癌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标志物应用于肺癌易感人群的筛检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使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也认识到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而具有不同遗传基因位点的人群感染该菌后产生的结民不同,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舒泉  刘爱华 《中国公共卫生》1991,7(5):210-212,217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近年来,通过细菌DNA分析,从遗传学角度阐明菌株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报道日益增多,流行病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本文对其近况介绍如下。1 分子流行病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由于一些较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简化,从而使细菌DNA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变得更为有效。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质粒指纹图谱染色体DNA酶切谱和染色体DNA探针指纹图谱分析3大类。有关它们的基本原理王枢群作过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贲门癌的研究受到重视,同时先进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也应用于贲门癌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关于贲门癌的毒物代谢酶、叶酸代谢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细胞周期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和免疫相关因子等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也认识到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而具有不同遗传基因位点的人群感染该菌后产生的结局也不同,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 5 0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流行病学吸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不断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起点 ,大大丰富了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2 0多年来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互融合 ,逐渐衍生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的起步虽然较国外晚 ,但经过不断努力 ,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状…  相似文献   

7.
广西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的测定 ,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1/10的检测任务。分子流行病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 ,大大地丰富和拓宽了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最近20年来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融合 ,逐渐衍生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分支科学。我国分子流行病学起步比国外晚 ,广西分子流行病学起步…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杜树发 《卫生研究》1997,26(5):356-359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我国还没有全面的发病率和死亡统计资料。为了解我国前列腺癌的流行情况,在武汉市1990~1992年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报告的基础上,收集了1990~1995年住院治疗的102例前列腺癌现患病例进行了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7/10万和0.75/10万,世界人口年平均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0/10万和0.66/10万。泌尿系统病史〔OR=5.42,95%可信区间(CI)=1.56~18.83〕、子女数超过3个(OR=2.43,95%CI=1.17~5.02)、青壮年期每周性交超过3次(OR=3.38,95%CI=1.51~7.58)、滥用药物(OR=4.11,95%CI=1.65~10.25)、体质指数高(OR=2.58,95%CI=1.30~5.11)等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而体力劳动(OR=0.35,95%CI=0.17~0.71)、初次遗精年龄晚于18岁(OR=0.20,95%CI=0.08~0.52)等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武汉市1990~1992年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7/10万和0.75/10万,世界人口年平均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0/10万和0.66/10万。泌尿系统病史(OR=5.42,95%可信区间=1.56~18.83)、子女数超过3个(OR=2.43,95%可信区间=1.17~5.02)、每周性交超过3次(OR=3.38,95%可信区间=1.51~7.58)、滥用药物(OR=4.11,95%可信区间=1.65~10.25)、体质指数高(OR=2.58,95%可信区间=1.30~5.11)等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而体力劳动(OR=0.35,95%可信区间=0.17~0.71)、初次遗精年龄晚于18岁(OR=0.20,95%可信区间=0.08~0.52)等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防控狂犬病暴发的前提.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对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好,提高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和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预警网络平台可能是扭转我国目前狂犬病高发的关键所在.此文综述了基因序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造成世界范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研制轮状病毒疫苗成为当今世界卫生组织(WHO)疫苗计划中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V)引起的人和所有哺乳动物的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宠物增多且缺乏相对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狂犬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人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狂犬病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狂犬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对于阐明病毒的毒力变异和抗原飘移、了解病毒的宿主特异性和病毒系统发生的时空进程,对有效地防制狂犬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甲醛对健康影响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甲醛(CH2O)是一种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易燃的无色气体,化学性质活泼,普遍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医学上甲醛被作为杀菌剂和组织防腐剂、固定剂使用,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因此,有大量职业接触人群,如医院病理科医生和教师、人造木板厂的作业工人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机会接触甲醛,因此甲醛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A组轮状病毒的分子流地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组轮状病毒 (rotavirus,RV)是造成世界范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研制轮状病毒疫苗成为当今世界卫生组织 (WHO)疫苗计划中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 ,目前使用的 RV疫苗除保护性差 ,有不良反应外 ,还具明显的地域性 ,可能与不同地区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差异有关。R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不仅从分子水平阐明上述现象 ,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制有效的 RV疫苗提供分子生物背景。本文就此做一综述。1  RV分型概况  根据 RV表面蛋白 VP6的组抗原性不同 ,1 984年 WHO将 RV分为组、亚组及血清型。目前已有 A~G7组。已知 A、B、C三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梅毒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度流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先进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梅毒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关于梅毒螺旋体的进化变异特征及时间、地域及人群分布特点等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为国境口岸积极有效的防控梅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男性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超过肺癌,跃居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前列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变得越来越严重,对前列腺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对前列腺癌的研究是世界各国最热门的课题。本综述了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影响前列腺癌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激素、吸烟、维生素A等。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病毒分子亚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度相当大,已经演化成各种不同亚型。欧洲和美洲主要流行B亚型;西非和中非主要流行A亚型和A/G重组型;南非和东非及印度、尼泊尔和中国已经形成C亚型的流行;D亚型局限于东非和中非,南非和西非存在少数散发病例。E亚型总是以A/E重组株形式出现,流行于泰国、菲律宾、中国和中非;在中非、南美和东欧已发现F亚型;G和A/G重组亚型已在西非、东非和中欧观察到;H亚型、J亚型、K亚型分别在中非、中美洲和民主刚果、喀麦隆检测到。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已从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D、F、G、CRF01-AE、02-AG、07-BC、08-BC病毒株;从非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F、CRFAC、01-AE、02-AG、06-CPX、07-BC、10-CPX多种亚型的病毒株。将这些重要的分子生物的信息列入常规监测内容,可以敏感地提示HIV流行信息,对于新的HIV亚型毒株的传人可以及早发现,并可为艾滋病病毒的研制、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治疗药物的评估、预测HIV流行趋势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1980年首次在芬兰的普马拉地区欧洲棕背孵(Myocles glareolus)中发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