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85例PAOD患者,其中63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行血栓碎吸+腔内溶栓,61例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行腔内溶栓+PTA,161例慢性动脉狭窄阻塞行腔内溶栓+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为98.25%(280/285)。腔内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为96.83%(61/63),血管完全开通者达88.89%(56/63),部分开通者占7.94%(5/63),无效者占3.17%(2/63);腔内溶栓+PTA成功率为85.25%(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PTA+PTAS成功率为98.14%(158/161)。并发症发生率为7.02%(20/285),其中腔内溶栓+血栓碎吸5例,腔内溶栓+PTA9例,PTA+PTAS6例。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有效的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外科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血管镜和血管腔内超声 1.血管镜可提供血管腔内彩色实时图象。其设备包括可曲的导光纤维、冷光源、灌洗系统、照像、视频信号记录仪和监视器。主要用于观察和评估血栓摘除、内膜切除、激光辅助气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在动脉闭塞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病人。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多普勒测压双上肢血压压差由术前平均54mmHg降至术后9.6mmHg.术后随访1~3月;彩超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病变部位血流通畅,椎动脉恢复为正常人颅血流。结论: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一种微创、安全可行和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5例,采用股动脉顺行置管溶栓,溶栓后管腔明显狭窄段予以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同时辅以应用抗凝、祛聚、扩血管药物。结果 45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一期截肢1例,总有效率93.3%。4例溶栓过程中小便带血,3例穿刺点局部形成血肿。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36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次行溶栓治疗获得再通。结论导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药物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短段(10 cm以内)腘动脉闭塞治疗中应用单弯导管置管溶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行腔内治疗前置管溶栓处理的50例(55条肢体)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18例(21条腘动脉)应用单弯导管溶栓(单弯导管组),32例(34条腘动脉)应用常规溶栓导管溶栓(常规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中各有2条肢体溶栓无效,其余51条患肢症状明显缓解;单弯导管组平均溶栓长度明显大于常规导管组(38.3 mm vs.25.8 mm,P0.05),平均ΔABI高于常规导管组(0.47 vs.0.32,P0.05);单弯导管组和常规导管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2/19)、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 F单弯导管置管溶栓处理长度10 cm以内腘动脉短段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单,溶栓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10.
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总结1982年3月~1996年9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对因栓塞与血栓形成两种不同原因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栓塞组肢体救治率86.8%,高于血栓形成组57.9%(P<0.01);而血栓形成组死亡率8%,低于栓塞组15.7%(P<0.01)。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病因所致急性肢体动脉阻塞发病机制不同导致肢体救治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联合自体有核细胞移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中单纯行介入治疗38例(45肢),介入治疗联合自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40例(53肢).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临床症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溃疡)的评分、踝肱指数(ankle br...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动脉阻塞支架置入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50例53支病变。45例经股动脉顺行,5例经腋动脉逆行支架置入。7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同期行支架置入。结果术后患肢血压测定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0.69±0.12提高至术后0.98±0.11(t=9.731,P=0.000)。43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4.5月,锁骨下动脉再狭窄率(>50%)11.6%(5/43)。结论腔内介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是胆道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传统方法为导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胆道内射频消融、支架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现已逐渐在临床应用。本文就介入治疗在胆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胆道感染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对于危重症患者,急诊外科治疗病死率高.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新理念,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遵循DCS原则对62例重症患者先采取超声介入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或PTCD的方法,使急性炎症得到有效缓解,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2 ~91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80岁以上者7例.非结石性胆囊炎21例,其中合并严重外伤或相关手术后5例、心脑血管病3例、MODS 13例;结石性胆囊炎18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代谢紊乱6例、心肺脑等内科疾病10例、重症胰腺炎1例、肝外伤手术史1例;胆管炎23例,其中有胆肠吻合手术史7例、恶性肿瘤伴黄疸2例、胆总管远端结石1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1例有胆肠吻合手术史和2例结石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符合我国制订的重症急性胆道感染诊断标准1项或2项以上[1]:出现腹痛、寒战、高热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示WBC计数显著升高和肝功能损害,经超声和(或)CT检查而明确诊断;伴有低血压、意识障碍、氧合指数<300、国际标准化比值>1.5及少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及其围介入治疗中的监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超声检查资料,其中发生肝动脉狭窄并进行介入治疗的5例,并与同期血管造影对照。结果发生肝动脉狭窄病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见肝动脉纤细迂曲,多呈间断性星点闪烁状;近狭窄处肝动脉血流峰速(S1)升高(163.62±14.66)cm/s,远端动脉血流峰速(S2)降低(19.10±3.91)cm/s;阻力指数(RI)降低(0.38±0.07);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SAT)延长(98.00±9.41)ms;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当狭窄部分、全部解除时,肝动脉各段血流峰速均相应不同程度向正常恢复,S1为(73.68±8.81)cm/s;S2为(37.18±4.80)cm/s,而阻力指数仍长时间维持降低(0.42±0.06),SAT长时间维持延长(98.20±6.80)ms。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及其围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评价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灌注的恢复特性。方法 选择40例PTCA支架植人术的患者,其中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各20例。用IBS技术,于手术前、术后3天、1个月和3个月测量支架植入血管所对应的供血心肌节段1BS和1BS的变化幅度(CVIB),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E/A值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结果 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IBS降低和CVIB升高分别出现在术后3天和1月。梗死组心肌EF值与FS值术后3次随访均较术前增加;缺血组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出现在术后3个月。缺血组和梗死组术后E/A增加,IVRT减小分别出现在术后3个月和1个月。缺血组和梗死组左室EF分别与心肌的CVI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6和0.537),与校正IB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1和-0.556)。结论 IBS技术可定量评价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的血供恢复和功能变化,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灌注的改善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本院22例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的患者进行血管栓塞或支架成形的介入止血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11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出血5例,胰背动脉出血3例,肝总动脉出血2例,胃右动脉出血1例。结果〓22例患者介入止血治疗均获成功,止血成功率100%,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5~24个月无复发出血。结论〓介入治疗上消化道重建术后急性出血具有安全、微创、止血迅速、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髂动脉慢性闭塞病人的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及介入并发症。结果: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病人167例(194条患肢)纳入研究,男103例(126条患肢),女64例(68条患肢);平均年龄(71.3±12.4)岁。TASC B型47例(54条患肢),TASC C型88例(102条患肢),TASC D型32例(38条患肢)。TASC B型、C型、D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1%(53/54)、97.1%(99/102)、94.7%(36/38),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髂动脉支架成形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6%、98.8%和98.8%,2年分别为90.0%、94.5%和96.2%,5年分别为78.8%、89.4%和93.5%,TASC各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多于股动脉(P=0.047)。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TASCⅡ分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