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B病毒负荷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评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入住我院的IM患儿80例,于患儿起病7d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儿PBMC及血浆中EB病毒DNA,按照PBMC中EB病毒DNA负荷量分为高病毒量组和低病毒量组。结果 80例患儿中,PBMC中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为90.00%(72/80),血浆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为42.50%(3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病毒量组中重度肝脏肿大、中重度脾脏肿大分布率明显高于低病毒量组(P0.01);高病毒量组患儿ALT、AST、CK、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病毒量组患儿(P0.001);高病毒量组患儿热退时间、肝脾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低病毒量组患儿(P0.001)。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EB病毒DNA可作为IM早期诊断方法,较血浆标本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更高,同时也可用于患儿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成的永生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遗传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对10株永生细胞株进行30代的长期传代培养,采用染色体显带、微卫星DNA及端粒酶活性检测技术,观察不同传代次数的永生细胞株二倍性、染色体核型、微卫星DNA及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永生细胞株在30代以内,在染色体二倍性、核型、微卫星DNA方面保持稳定,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 经EB病毒转化的永生细胞株在有限代次内遗传特征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见多瘤病毒和疱疹病毒感染与肺癌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检测26例肺癌样本和10例非瘤肺部样本中的BK多瘤病毒、JC多瘤病毒、疱疹病毒HHV-6、HHV-7、HHV-8和EB病毒的存在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HHV-6、HHV-7和EB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17.4%、13.0%和60.9%,非瘤肺部样本中HHV-6、HHV-7和EB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0、12.5%和12.5%。在肺癌组织的EB病毒感染与非瘤组织EB病毒感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BK多瘤病毒、JC多瘤病毒和HHV-8 DNA。结论 EB病毒在肺癌和非瘤肺组织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肺癌组织的EB病毒的感染在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对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pAGX( ),把6A8α-甘露糖苷酶基因的正义或反义DNA片段转导入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以获得正义或反义6A8DNA长期表达的B淋巴细胞株。方法 构建含正义或反义6A8DNA片段的重组pAGX( )质粒,经包装后转导淋巴细胞,经G418筛选,用有限稀释法克隆转导成功的淋巴细胞。Northern杂交和RT-PCR检测转导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ConA结合试验检测细胞在转导基因后6A8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pAGX-反义6A8DNA及pAGX-正义6A8DNA经包装获得了高复制滴度的重组AAV(rAAV)颗粒,藉助rAAV成功地把6A8基因转导入EB病毒转化的B细胞株SKW6和B淋巴样白血病细胞株BJAB。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转导的正义或反义6A8DNA获得表达,经1年余传代培养,RT-PCR检测见BJAB和SKW6细胞中转导的正义或反义6A8DNA的mRNA表达增加,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也获得表达,表明转导基因获得了长期表达,ConA结合强度在转导反义6A8DNA的细胞升高,提示转导反义6A8DNA可影响6A8α-甘露糖苷酶的表达。结论 用AAV载体成功地把6A8α-甘露糖苷酶基因的正义或反义DNA片段转导入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SKW6和B淋巴样白血病细胞株BJAB,转导的基因获得长期表达,并干扰6A8α-甘露糖苷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对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在细胞生长及凋亡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CD40L;应用本研究所构建的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CHO稳定表达株的培养上清与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共孵育,通过MTT法检测B细胞的生长变化,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双染色法和DNA ladder法检测融合蛋白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EBV转化的B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CD40L;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可有效抑制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生长,抑制程度与蛋白浓度呈正相关;AO与EB双染色法及DNA ladder法均检测到B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共孵育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CD40-CD40L的相互作用是EBV转化的B细胞异常激活的重要机制,人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能阻断CD40-CD40L的相互作用,抑制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为下一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实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 ,其表达的潜伏膜蛋白LMP1是病毒癌蛋白 ,与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关。EB病毒与何杰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有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不明显。EB病毒能通过CD2 1感染B淋巴细胞 ,但EB病毒是如何进入T淋巴细胞 ,及其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进一步揭示EB病毒在恶性淋巴瘤及其他相关肿瘤中的发生机制 ,有利于开发EB病毒的预防疫苗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找在真核细胞中表达Epstein Barr(EB)病毒潜伏膜蛋白 2 (Latentmembraneprotein 2 ,LMP2 )的有效途径 ,研究LMP2蛋白功能及深入探讨其在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将EB病毒LMP2蛋白的基因重组至逆转录病毒载体LXSN上 ,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PT6 7细胞 ,G418筛选抗性克隆 ,收集含重组病毒的上清 ,将其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 3T3 ,测定病毒滴度 ,提取转染细胞DNA进行PCR鉴定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源基因在感染病毒的NIH 3T3中的表达。结果 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为 5 .8× 10 5 PFU ml,聚合酶链反应 (PCR)结果证实 ,转染细胞的DNA中含有目的基因的特异性片段。免疫荧光结果表明EBV LMP2基因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获得表达。结论 重组逆转录病毒成功地将EB病毒LMP2基因整合到细胞中并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8.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V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病毒的关系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EB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检测EBV/IR3区域DNA阳性率为81.8%(9/11),免疫组化检测EB病毒LMP-1阳性表达率54.5%(6/11);EB病毒和LMP-1蛋白表达同时检出率为45%(5/11)。结论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转化形成的永生细胞对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及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3位携带线粒体A3243G突变的患者,采集静脉血7ml,其中2ml提取总DNA,为对照组;5ml用EB病毒转化成为永生细胞,提取总DNA,为实验组。采用Taqman探针联合扩增受阻突变体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ARMS-q PCR)方法检测线粒体A3243G突变比例和拷贝数。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线粒体A3243G突变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野生型线粒体DNA拷贝数,突变型线粒体DNA拷贝数和总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EB病毒转化对线粒体DNA数量上无明显影响,证实了通过EB病毒转化建立的永生细胞株可以长久保存线粒体DNA,为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发现,在体外IL-2与NK细胞活性有关联。IL-2产生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早期,是一种较好的免疫指标。本文从14名健康成人、23例进行性恶性实体瘤病人中采集肝素抗凝血,分离血浆与淋巴细胞,然后将病人、对照者的淋巴细胞、血浆相互交配成4组,每组培养中包含10~6淋巴细胞、0.1%PHA-P、1%血浆、10~5经幅射的受EB病毒  相似文献   

11.
郑凌云 《医学信息》2020,(2):118-12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合并症、预后转归、EB病毒检测结果。结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男女比例为1.17:1,年龄以 3~6岁为主,发病年龄分布:<3岁26例,3~6岁62例,>6岁12例;发病季节分布:春季24例、夏季14例、秋季30例、冬季32例;症状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它有眼险浮肿、皮疹、脾脏肿大、肝脏肿大等,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咽峡炎外,所有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及眼睑浮肿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白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等。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90%;EB病毒低亲和力抗体100%,EB病毒DNA 100%。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秋末至初春多发,年龄以3~6岁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血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检测有助于临床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通过对 4个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探讨以这种方法建立的B淋巴细胞株作为细胞遗传学研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株用含 2 0 %胎牛血清的RPMI - 16 4 0培养液传代培养。选择细胞分裂旺盛期 ,调整细胞浓度为 2~ 4× 10 6/ml时 ,加入秋水仙碱 37℃处理 2~ 3h ,常规收获细胞 ,气干法制片 ,GTG法显带。显微镜下计数分析 30~ 5 0个中期分裂相 ,显微照相分析 5个中期分裂相。结果 发现 4个B淋巴细胞株都存在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复杂易位 ,产生了衍生染色体。亚二倍体分裂相增加 ,四倍体分裂相明显增多 ,甚至出现了八倍体分裂相 ,但均未见到染色体有规律性的异常。结论 表明EB病毒的基因组已整合到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上 ,并造成B淋巴细胞染色体组的损伤。建议在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建株做细胞遗传学研究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中EBV-LMP-1、Fas/Fas-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Fas/Fas-L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HN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的CD8、EB病毒编码的隐伏膜蛋白(EBV-LMP-1)、Fas、Fas-L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LMP-1、Fas/Fas-L在HNL的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EBV-LMP-1的表达与Fas/Fas-L呈正相关(P<0·05)。结论EB病毒是HNL的发病原因之一,Fas/Fas-L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为引起EB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已知近距离原爆者及放射线治疗患者中,白血病及癌的发病率高,且其T淋巴细胞亦有稳定型染色体异常克隆存在。而对B淋巴细胞,由于分离提纯的困难,迄今尚不知是否具有染色体异常。本文对4名1,000米内原爆者,利用B淋巴细胞对EB病毒有易感性,经此病毒处理得B淋巴细胞分裂相,制作染色体标本分析。且与T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之染色体异常比较。而以2名健康正常人及4例脐带血的B淋巴细胞作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潜伏膜蛋白LMP1的序列以及LMP1、EBNA1、EBNA2的mRNA表达来探讨EB病毒的感染状态及其表达产物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1 DNA的存在,并对鼻咽癌来源的LMP1和EB病毒永生化狨猴B淋巴细胞系B95-8来源的LMP1进行测序,比较序列的差异。利用巢式RT-PCR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1、EBNA1、EBNA2的mRNA表达。结果: 47例鼻咽癌组织均含有LMP1 DNA,所有鼻咽癌来源的LMP1 DNA与B95-8来源的LMP1 DNA序列比较均存在着多个单核苷酸变异,最明显的是XhoⅠ酶切位点的丢失。测序后显示鼻咽癌来源的LMP1 DNA有30个核苷酸的丢失。巢式RT-PCR显示LMP1、EBNA1、EBNA2在鼻咽癌中的mRNA表达率分别为76.6%、80.0%和74.5%。其中EBNA1的表达是由Qp启动的,而B95-8细胞中EBNA1的表达是由Cp启动的。结论: 鼻咽癌中EB病毒的作用途径比较复杂,LMP1、EBNA1、EBNA2等潜伏期基因还有早期裂解基因BARF1均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的、直径为30~100 nm的脂质双层膜小囊泡,存在于几乎所有体液中。外泌体携带大量蛋白质、DNA和RNA等,参与细胞间物质的交换与信号的转导。在EB病毒相关性肿瘤中,外泌体是EB病毒microRNA(miRNA)重要的运载体和储存库,协助病毒成分在宿主体内传递,促使肿瘤形成。本文综述复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保存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完整建立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供永久性研究需要。方法 按照严格的采样标准和“知情同意”原则,采集不同民族群体外周血样,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的技术,建立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结果 已建立了47个民族70个群体(含民族支系)的3982株永生细胞株,并保存了7210份DNA样本。建立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为永生细胞的技术。结论 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国家级中国各民族永生细胞库,可供永久性研究需要。已向国内多家人类基因组相关单位提供了细胞株和 DNA,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Kohler和Milstein创立了杂交瘤方法以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方法,系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出杂交细胞(杂交瘤)。但用该法获得的小鼠抗体对于人体来说是异种蛋白,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已有许多制备人单克隆抗体的尝试。近年来,应用EB病毒的方法正在逐步取得成果。 EB病毒对人和部分灵长类的B淋巴细胞具有特异的亲和性,感染的B淋巴细胞可转变为产生抗体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并能无限增殖。若能由此细胞株中选择出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BamHI“f”和LMP1。XhoI—loss基因变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巢式PCR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检测40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BamHI“f”和LMP1 XhoI—loss基因变异。对48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EB病毒LMP1 XhoI—loss变异的检测。对3例具有代表性的PCR产物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0例鼻咽癌中EB病毒BamHI“f”变异型30例(75%),BamHI F型10例(25%)。40例鼻咽癌组织中39例同时进行了EB病毒LMP1 XhoI—loss的检测,30例(76.9%)为LMP1 XhoI—loss;7例(18.0%)为LMP1 Wt—XhoI;2例为LMP1 Wt-XhoI和XhoI-loss并存。97.4%(38/39)鼻咽癌中至少出现一种类型:EB病毒基因变异。仅1例鼻咽癌为EB病毒LMP1 Wt—XhoI/BamHI F,基因序列分析(LMP1第3外显子)发现也有7个碱基替换(其中5个为错义突变和2个为同义突变)。48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10例(20.8%,10/48)成功扩增出EB病毒LMP1片段,10例均为LMP1 Wf—XhoI。结论 与B95—8细胞株中EB病毒基因比较,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几乎均存在基因变异。健康成人携带的均为EB病毒LMP1 Wt—XhoI,而鼻咽癌细胞中主要为LMP1 XhoI—loss。因而,EB病毒基因变异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聂丽  赵春贵 《免疫学杂志》1989,5(3):172-175,188
本文探讨了在体内免疫的基础上,在体外用HBsAg、抗HB—Id增强人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条件以及几种不同刺激物与HBsAg、抗HB—Id的协同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处理T淋巴细胞的方法对抗原刺激作用的影响和EB病毒转化作用。提出了用HBsAg和EB病毒转化相结合去集B富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