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庄钰  郭振山  其其格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1):1311-1313,F0003,F0004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共同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33例,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30例(39只眼)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4~80岁,平均65岁,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9例为双眼不同程度发病。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5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心凹没有明显变化。②黄斑部视网膜表面不平或呈锯齿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变平正常曲线消失。③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可见暗区或囊腔形成。④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⑤继发性视网膜前膜,黄斑区高度水肿或囊样水肿,视网膜表面膜性增厚表面呈锯齿状。39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531μm,最薄的膜为41μm。平均膜厚度为104.64μm。前膜黄斑中心增厚,39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36~699μm,平均292.62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FFA可以检查出其他伴发的血管性及色素膜性等病变。通过OCT及FFA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以及黄斑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以评价OCT技术对IME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 64例180只眼IMEM患者(IMEM组)的OCT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30名60只眼.应用OCT观察IMEM的图像特征,并检测IMEM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组的中心凹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①IMEM的OCT图像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部分与视网膜内表面完全紧密粘连或分离.IMEM的中心凹形态改变有4种表现,伴有板层黄斑裂孔8眼(4.44%),伴有假性黄斑裂孔 12眼(6.67%),增生性黄斑前膜22眼(12.22%),伴有黄斑水肿138眼(76.67%).②正常对照组和IMEM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 56.67±11.43)和(337.84士126.5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生性黄斑前膜组、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604.86±213.3)、(328.88±65.58)μm,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板层黄斑裂孔组、假性黄斑裂孔组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分别为(114.63±10.46)、(149.08±l 4.23)μm,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增生性黄斑前膜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黄斑水肿组、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黄斑水肿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板层黄斑裂孔组和假性黄斑裂孔组(P值均<0.001).结论 OCT能显示IMEM的图像特征,并能定量检测IME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OCT可作为IMEM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前膜是视网膜脱离及其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若发生于正常眼,称为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本病国内少见,现报告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平均厚度(AT)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析OCT各项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IME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与视网膜呈紧密粘连或分离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有程度不同的中心凹水肿增厚.121眼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 ~2),CFT为(481.34±68.13) μm (206~572μm),FT为(311.57±124.76) μm(134~ 639 μm).C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r =0.761,P<0.05),而V、AT、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板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及感光细胞内外节损伤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均无相关性.结论 OCT诊断IMEM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可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IMEM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后视力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IME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感光细胞内节/外节(IS/OS)、外界膜(ELM)各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分为完整组(29例,30眼)和不完整组(51例,51眼)。两组患者均进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12周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低于术前[0.42±0.14比0.68±0.19,(387±108)μm比(518±15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完整组Log MAR BCVA低于不完整组(0.35±0.09比0.4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整组29例(30眼)患者手术前后外层视网膜的RPE层、IS/OS层和ELM层反光条带均完整,而不完整组外层视网膜的RPE层、IS/OS层和ELM层反光条带的完整性发生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EM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20,(6):107-109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与黄斑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椭圆体区(ellipsoid zone,EZ)的完整性将病例分为完整组(n=26)和不完整组(n=14)。随访12个月,观察EZ结构修复、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分析CFT与BCVA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FT及BCVA。结果:术后12个月,不完整组中10例EZ结构得到修复,4例EZ结构仍不完整。术后12个月,40例患者术后CFT为(306.30±136.82)μm明显低于术前(471.93±149.01)μm(P<0.05);40例患者中37例(92.5%)术后BCVA提高,术后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为(0.44±0.17)优于术前(0.8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与CFT无相关性(r=0.594,P=0.445)。术后12个月,两组的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整组的logMAR(0.39±0.14)优于不完整组的(0.5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EM玻璃体切割术后CFT降低,视力得到改善,EZ完整性影响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价特发性黄斑前膜(ERM)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8例经23G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ILM)及ERM剥离治疗的特发性ERM患者82眼,所有患者均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BCVA、裂隙灯检查、眼压、OCT、眼底照相。随访时间为3个月,通过黄斑OCT特征评估BCVA与黄斑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特发性ERM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前和术后3个月,BCVA由0.26±0.16提高至0.36±0.16 (t=9.843,P<0.000 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由(506.41±112.67)μm降低至(442.39±82.10)μm (t=5.526,P<0.000 1),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厚度由(453.66±79.36)μm降低至(409.95±61.63)μm (t=6.164,P<0.000 1),术前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365.93±50.84)μm和术后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厚度(356.76±54.2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 2014年4月收治的经我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单眼发病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观察组,患者正常眼(80眼)作为功能对照组,另选取于我院就诊的≥50岁无黄斑区病变的其他患者80例(160眼)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的易感因素.结果 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均<1.0,功能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1.0者14眼(17.5%),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1.0者9眼(5.6%);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较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P<0.05).观察组高眼压4眼(5%),功能对照组高眼压4眼(5%),对照组高眼压2眼(1.25%),观察组与功能对照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及性别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有糖尿病51例,高脂血症59例,较对照组患病人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是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 收集老年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10例(12只眼),对其进行FFA图像分级及分析。结果 10例患者(12只眼)中0级1只眼,Ⅰ级9只眼,Ⅱ级2只眼。结论 FFA可提示黄斑区血管渗漏和黄斑水肿、黄斑裂孔,并用于指导临床进行激光治疗。此外,FFA红外眼底相(IR)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前膜范围、黄斑水肿和黄斑裂孔的形态,便于了解患者黄斑视网膜前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黄斑水肿与糖尿病分期、糖尿病病程及视力的关系。方法:分析统计15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各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及黄斑水肿与病程、视力的关系。结果:病史小于5年患者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为8%,6 ̄10年的发生率为20.1%,11~15年的发生率为28.3%,16 ̄20年的为38.4%,大于20年的为4%。随着黄斑水肿程度的加重,视力逐渐下降。结论: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增加,程度加重。黄斑水肿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黄斑前膜(MEM)临床发展一般较慢,早期大多数无症状,视力影响不大,常被患者和医生忽略。我们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临床中MEM患者进行检查,来判断MEM的分期和手术指征及术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黄斑前膜是一种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为特点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其病因表现为多样性及复杂性。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学者们正在努力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寻找新的突破,正确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成为较临床检查更为敏感的诊断方法,充分了解黄斑前膜的诊治过程可有助于临床医师对黄斑前膜进行早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并发黄斑水肿(M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点,为RVO的ME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75例75眼RVO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FA、OCT检查,了解ME的FA和OCT表现类型及其对应关系,并分析FA和OCT表现类型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75眼RVO患者中共发生ME 56眼,发生率为74.7%,ME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ME常见FA 3型和OCT2型.FA 1型患者视力最佳,而OCT 4型患者视力最差.FA类型与OCT类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FA 1型通常表现为OCT 1型,而FA 3型通常表现为OCT 2型,FA 4型与OCT类型无确切对应关系.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logMAR视力呈正相关(R2 =0.322,P=0.001).结论 RVO并发的ME以囊样水肿为主.不同类型的FA和OCT以及OCT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患者视力存在相关性.OCT类型与FA类型有一定对应关系,但OCT显示的囊样水肿不能区分是否缺血,治疗前需要结合FA和OCT对RVO的ME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15.
王应利  冯炜  郭纯刚  李冬  凌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3):164-166,170,F0003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三维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的形态特征,探讨IERM对视力的影响.方法:经视力、直间接眼底镜及SD-OCT(2.维断面图、眼底彩色照相、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三维成像图)检查确诊的IERM患者38例(45只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IERM的SD-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程度不同的中心凹厚度增加.45只眼中.中心凹正常型8只(17.8%),假性黄斑裂孔6只(13.3%),板层裂孔7只(15.6%),弥漫水肿20只(44.4%),囊样水肿4只(8.9%).对全部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进行相关分析,二者娃著负相关(r=-037,P<0.05).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SD-OCT可明确IERM的诊断和其下中心凹形态的分型.由IERM牵拉引起的黄斑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斑前膜手术内界膜剥离对视网膜全层的影响。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界膜剥离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内界膜剥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黄斑区暗点数、固视稳定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月、6月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高于术前(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区暗点数较术前增加(P<0.05),且多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段固视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联合内界...  相似文献   

17.
黄斑视网膜前膜是一种位于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膜两个临界面之间.以纤维增生为主要病变的疾病,我院眼科2002~2003年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黄斑前膜患者视力与中心凹厚度的关系, 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55例黄斑前膜患者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病例34例(57.6%),51~70岁黄斑前膜病例33例(60.0%).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均大于0.1,其他原因的黄斑前膜视力低于0.1者超过一半.特发性黄斑前膜组中视力低于0.2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明显高于视力优于0.3的患者(P<0.01,t=3.09).结论 黄斑前膜牵拉导致的中心凹水肿增厚是影响特发性黄班前膜患者视力的重要因素.而由其他病因造成的黄斑前膜,原发病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能直接客观地显示黄斑前膜横断面特征及其与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并能提供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