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d3移植和冷冻后剩余胚胎的体外发育潜能。方法对剩余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其囊胚发育率和质量,并分析治疗周期中剩余胚胎囊胚形成情况和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收集115个IVF/ICSI-ET周期中的603枚剩余胚胎,囊胚培养后获得了222枚囊胚(36.82%),其中优质囊胚49枚(8.13%);36个周期(31.30%)共获得53枚冷冻囊胚(8.79%);12例含有剩余胚胎来源囊胚的解冻移植周期,临床妊娠4例;≥6细胞、2PN来源胚胎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剩余胚胎有囊胚形成的周期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无囊胚形成组(P〈0.05)。结论根据d3胚胎形态学评分预测其发育潜能有一定局限性;通过囊胚培养筛选出剩余胚胎中具有发育潜能的并冷冻保存,是提高病人每个治疗周期可用胚胎数的可行方法;剩余胚胎囊胚形成情况可有效预测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囊胚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妊娠d4小鼠囊胚分别培养在无血清培养液(组Ⅰ)、有血清培养液(组Ⅱ)和与无血清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共培养体系(组Ⅲ)中,观察囊胚的脱带率和扩展生长情况。结果组Ⅰ中的囊胚几乎不能脱带、生长,组Ⅱ和组Ⅲ的培养体系可以支持胚胎细胞的生长增殖。培养24h后,组Ⅲ囊胚的脱带率和扩展生长率明显高于组Ⅱ(P〈0.01),且组Ⅲ囊胚出现类似于“植入”的侵入行为。结论囊胚的孵出和生长发育有赖于外界培养条件,而囊胚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共同培养,更接近体内发育环境,有利于囊胚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冻融囊胚移植、冻融卵裂期胚胎复苏后行囊胚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该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治疗患者共51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移植冻融胚胎类型分为3组。A组:冻融囊胚移植,共129个周期;B组:卵裂期胚胎复苏后行囊胚培养后移植,共123个周期;C组(对照):冻融卵裂胚移植,共266个周期。比较各组的临床结局及 A、B两组间新鲜周期胚胎和冻融周期的囊胚形成率和取消率。结果 A、B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70.5%、61.2%、42.3%;67.5%、58.2%、40.2%)显著高于 C组(53.0%、42.5%、23.1%)(P<0.05);3组间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周期第3天优质胚胎与冻融胚胎复苏后的囊胚形成率(62.5%vs.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新鲜周期第3天非优质胚胎的囊胚形成率(20.3%)(P<0.05)。结论冻融周期行囊胚移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结局;冻融卵裂期胚胎行囊胚培养后可获得较高的囊胚形成率和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废弃胚胎继续培养的潜能,为今后利用废弃胚胎建立胚胎干细胞系提供参考.方法 将D1观察为无原核(0PN)、单原核(1PN)、多原核(≥3PN)和受精正常(2PN),D3评分为Ⅳ级的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期,观察囊胚形成率.比较年龄、受精方式、不同来源、D3卵裂球细胞数、D3胚胎碎片与囊胚形成率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143个取卵周期499个废弃胚胎进行继续培养,形成囊胚105个(21.04%),优质囊胚为24个(22.86%).年龄、不同来源、D3卵裂球的奇偶性、D2卵裂球的数目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精方式、D3卵裂球数目、胚胎碎片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部分废弃胚胎有继续发育成囊胚的潜能,受精方式、D3卵裂球的数目和胚胎碎片情况可能为囊胚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显微注射受精后胚胎特定时间段是否经历早期分裂的三细胞阶段来对其囊胚形成潜能进行预测。方法未成熟卵子体外成熟后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授精后33.9~42.9h内每小时观察1次,记录三细胞胚胎形成数,授精后6d统计囊胚形成率。结果经过三细胞阶段的胚胎囊胚形成率(76.67%)明显高于未出现三细胞阶段(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39.9h之前出现的三细胞胚胎,其囊胚形成率最高。结论通过观察胚胎分裂早期是否经历三细胞阶段可对囊胚形成率有较好的预测,为建立有效的、无创的早期预测胚胎发育潜能的指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受精第3天胚胎卵裂速度是否可以预测囊胚发育潜能及辅助生殖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150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所有366枚新鲜囊胚移植的胚胎数据.根据受精第3天卵裂球的细胞数目将胚胎分为慢发育组(细胞数目≤6个,n=78)、正常发育组(细胞数目7~9个,n=230)和快发育组(细胞数目≥10个,n=58).分析比较3组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结果 慢发育组、正常发育组和快发育组囊胚形成率分别为7.7%(6/78)、55.7%(128/230)和29.3%(17/58),其中正常发育组的囊胚形成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优质囊胚形成率分别为0(0/6)、7.0%(9/128)和11.8%(2/17),其中快发育组最高,与正常发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0(0/18)、50.6%(80/158)和63.3%(19/30),其中快发育组最高,与正常发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发育组临床妊娠率为53.7%(58/108)、活产率为41.4%(24/58);快发育组临床妊娠率为63.0%(17/27),活产率为47.1%(8/17);正常发育组与快发育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受精第3天细胞数目7~9的卵裂胚囊胚形成率最高,细胞数目≥10的卵裂胚优质囊胚形成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较高,提示快速发育的胚胎有正常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天数胚胎的发育潜能,为D3非优良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及其冻融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87
例复苏周期胚胎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胚胎冷冻时间不同,分为3 组:D5 冷冻组(n=87)、D6 冷冻组(n=111)和D3 冷冻组(n=
489),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或自然周期准备内膜,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等指标。结果每组移植周期临床
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分别为:D5 冷冻组58.6%、9.8%、42.9%;D6 冷冻组32.4%、19.4%、23.3%;D3 冷冻组44.9%、16.4%、
26.9%。D5冷冻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3的非优良胚胎
继续培养,若能够形成囊胚,所形成的D5囊胚冻融移植的临床结局优于D3的优良胚胎和非优良胚胎形成的D6囊胚冻融移植
的临床结局。因此D3的非优良胚胎的囊胚培养及其冻融移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若有不同冷冻时间的
胚胎可供选择时,可以优先选择非优良胚胎来源的D5囊胚,其次选择D3的卵裂期胚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周期中单囊胚移植时不同质量和发育速度囊胚的优先移植顺序。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不孕症患者(7 195个冷冻胚胎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囊胚质量和发育速度的不同分为4组:D5优质囊胚组(第1组)、D5非优质囊胚组(第2组)、D6优质囊胚组(第3组)、D6非优质囊胚组(第4组);选择第2组的4期囊胚为2B组,第3组4期囊胚内细胞团(ICM)或滋养外胚层细胞(TE)为A级的为3A组,ICM和TE均为B级的为3B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活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临床结局。对4组临床结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第1组比较,其他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降低;与第2组比较,第3组的多胎妊娠率升高;与第2和3组比较,第4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降低(P<0.05)。排除女方年龄、不孕时间、BMI、基础卵泡刺激素、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混杂因素后,以第3组为参照,第1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增加[OR(95%CI)为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人类体外受精后的发育欠佳胚胎,行卵裂期移植或囊胚培养后,哪一种策略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 患者入选标准:体外受精第3天(d3)所有胚胎均为发育欠佳胚胎(胚胎卵裂球数<6-细胞,或胚胎碎片为10%~20%).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卵裂期移植组(n =114)及囊胚培养组(n=106).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及植入率.结果 卵裂期移植组与囊胚培养组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38.6% vs 24.5%)、继续妊娠率(35.1%vs 24.5%)及植入率(24.5% vs 1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囊胚培养组具有较高的周期取消率(53.8%),卵裂期移植组的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囊胚培养组(38.6%vs 11.3%).结论 人类发育欠佳胚胎在卵裂期进行移植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时程、培养基体积以及单胚胎或多胚胎培养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体外受精时间长短的不同,将受精时程分为2组,一组精子和卵子共孵育的时间为2h(A组),另一组精子和卵子共孵育的时间为18h(B组);根据培养基体积及培养胚胎数目的不同,将胚胎培养方式分为6组:100μl培养基+1枚胚胎(组1),100μl培养基+3枚胚胎(组2),50μl培养基+1枚胚胎(组3),50μl培养基+3枚胚胎(组4),20μl培养基+1枚胚胎(组5),20μl培养基+3枚胚胎(组6)。结果 ①A组的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②组6的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组1、组2和组3(P〈0.01),组4的囊胚形成率明显高于组1和组2(P〈0.05),组5的囊胚形成率明显高于组1、组2和组3(分别为P〈0.01,P〈0.05)。结论 缩短受精时间、减少培养基体积以及多胚胎群体培养有利于小鼠早期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不同形态学分型的卵裂期胚胎和囊胚与自身线粒体拷贝数的关系。方法:选择在生殖中心因女性双侧输卵管梗阻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顺利娩出健康胎儿后,自愿丢弃冷冻的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用于科学研究。将冷冻的胚胎解冻复苏后,依据胚胎发育的时期,将所有胚胎分为卵裂期胚胎冷冻组(D3冷冻胚胎组,n=63)和囊胚冷冻组(D5冷冻胚胎,n=82),再根据冷冻胚胎的形态学评分标准,将冷冻卵裂期胚胎分为优质胚胎组(n=38)和较差胚胎组(n=25),将冷冻囊胚分为优质囊胚组(n=52)和较差囊胚组(n=30)。采用实时PCR检测胚胎线粒体拷贝数,比较不同阶段胚胎和相同阶段不同质量的胚胎与自身线粒体拷贝数的差异。结果:D3冷冻胚胎组线粒体拷贝数明显低于D5冷冻胚胎组(t=9.34,P<0.02),D3冷冻胚组中优质胚胎mtDNA拷贝数高于质量较差胚胎组(t=6.62,P<0.01),D5冷冻胚组中优质胚胎mt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质量较差胚胎组(t=8.03,P<0.04)。结论:不同时期胚胎mt DNA拷贝数对胚胎的发育潜能有重要影响,mtDNA拷贝数越高,胚胎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共培养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对人早期废弃冷冻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获取人子宫内膜细胞并冷冻保存。共培养前,解冻内膜细胞并培养至30%~50%汇合时解冻人早期废弃胚胎,胚胎冷冻年限为3~10年。2~3个胚胎一起转移至已更换胚胎培养液的内膜细胞上行成组共培养,待胚胎发育至8 细胞期更换为囊胚培养液,观察胚胎复苏存活、桑葚胚及囊胚形成情况。结果 人子宫内膜细胞生长良好。采取内膜细胞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废弃胚胎33个,总体桑葚胚形成率45.5%,囊胚形成率27.2%,其中Ⅰ~Ⅱ级胚胎桑葚胚、囊胚形成率皆高于Ⅲ~Ⅳ胚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联合序贯成组培养对人早期冷冻时限较长的胚胎发育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可为充分利用宝贵资源进行胚胎实验室质控、胚胎干细胞研究等领域提供支持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四川地区HPV不同亚型及多重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感染情况,评价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 226例宫颈病变患者(均有病理活检结果),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均为阳性结果,分为宫颈炎组、宫颈湿疣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①宫颈炎组、宫颈湿疣组、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组相比较,低危型HPV构成比增加(P<0.01),高危型HPV构成比降低(P<0.05)。 ②宫颈湿疣组低危型HPV感染主要为HPV6、HPV11,其他4组主要为HPV42、HPV43。③高危型HPV感染前4位为HPV58、HPV16、HPV52、HPV18,宫颈炎组HPV16型的构成比(11.0%)低于CINⅡ(20.3%)和CINⅢ组(20.2%)(P<0.01),HPV58型的构成比(15.9%)低于CINⅡ组(21.4%)(P<0.05)。④宫颈湿疣组HPV多重感染率(68.8%)高于宫颈炎组(23.1%)、CINⅠ组(26.1%)、CINⅡ组(27.8%)、CINⅢ组(2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4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川地区HPV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各种宫颈病变中低危型主要为HPV42、HPV43, 高危型主要为HPV58、HPV16、HPV52、HPV18, 病毒的多重感染似乎并不是导致宫颈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子孵育时间及培养液成分对小鼠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影响,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创建可靠的平台。方法将精子获能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0.5、1和2h,用HTF+10%SSS和HTF+10%FCS两种获能受精液,ICR雄鼠附睾尾的精子与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IVF)。受精卵分别用IVC-ONE+10%SSS、IVC-ONE+10%FCS、HTF+10%FCS和HTF+10%SSS4种培养液对体外受精胚胎进行培养。结果结果获能时间为0.5h时,卵母细胞的受精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获能时间若超过1h,受精率明显下降。胚胎用IVC-ONE+10%FCS培养液进行培养时囊胚率和囊胚孵出率(89%和40%)显著高于IVC-ONE+10%SSS(51%和29%)、HTF+10%FCS(11%和2%)和HTF+10%SSS(11%和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鼠体外受精时,宜选用HTF受精液,并获能0.5h;小鼠体外受精卵进行培养,以含10%FCS的IVC+ONE为胚胎培养液,可获得较高的囊胚率,葡萄糖并不是小鼠胚胎形成囊胚所必需的;在含磷酸盐的培养液中EDTA不能有效克服ICR2-cell的体外发育阻滞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与心肌酶、Killp分级的相关意义。方法:分别以干化学法、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体内血浆DD、GPⅡb/Ⅲa、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含量并记录Killp心功能分级。结果:GPⅡb/Ⅲa、DD与CK-MB呈明显正相关(r=0.410、0.441,P〈0.05),GPⅡb/Ⅲa、DD与CK、CTnT无相关关系(P〉0.05)。AMI患者血浆GPⅡb/Ⅲa水平,Killp分级Ⅱ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Killp分级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水平,Killp分级Ⅰ、Ⅱ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各Killp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血浆DD、GPⅡb/Ⅲa与判断AMI预后有一定相关,可作为AMI临床观测指标,应用于AMI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山羊卵泡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能力。方法收集不同大小山羊卵泡的卵母细胞,分3组进行体外培养。Ⅰ组:卵泡直径≥5.0mm;Ⅱ组:卵泡直径3.0~4.9mm;Ⅲ组:卵泡直径〈3.0mm。观察各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3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与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3.8%和28.6%,均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均P〈0.01)。结论在进行山羊未成熟卵体外成熟培养时,卵泡直径≥3mm的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潜能较卵泡直径〈3mm的卵母细胞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心率控制的改进对其成功率以及图像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64排螺旋CT机,对385例运用传统方法与406例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所做冠脉CTA的成功率以及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成功率:传统方法为81.3%(313/385);改进后方法达92.4%(375/406)。(2)图像质量:传统方法图像质量Ⅰ级占28.5%,Ⅱ级占43.3%,Ⅲ级占9.4%;改进后方法图像质量Ⅰ级占75.3%,Ⅱ级占10.1%,Ⅲ级占6.9%;两者比较改进后方法图像质量明显提升,P〈0.05。结论研究表明,通过改进控制心率的方法,冠状动脉CTA的成功率以及图像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方法简单、易行,应予肯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冷冻环、冷冻膜和自制麦管片三种冷冻载体,采用玻璃化冷冻方法冻存昆明小鼠卵裂期胚胎,比较三种载体的冻存效果。方法采集通过体外受精在体外培养第2天得到的4-8细胞期的昆明小鼠胚胎247个,对其中177个按载体不同随机分为冷冻环组59个,冷冻膜组59个,自制麦管片组59个;剩余的新鲜胚胎70个作为对照组,比较冻融后鼠胚的复苏率和囊胚形成率。结果冷冻环组、冷冻膜组和自制麦管片组的胚胎复苏率分别为98.3%、98.3%和94.9%,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环组、冷冻膜组和自制麦管片组的囊胚形成率分别是84.5%、86.2%和82.1%,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对照组囊胚形成率为94.3%,与冷冻环组、冷冻膜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自制麦管片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玻璃化冷冻方法冻存小鼠卵裂期胚胎,使用冷冻环和冷冻膜作为冷冻载体具有复苏率高、囊胚形成率高的优点,更适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CINⅠ级66例,CINⅡ级25例,CINⅢ级9例,均采用LEEP术治疗。结果 LEEP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与阴道镜下定点活检诊断符合率为87.0%(87/100)。其中CINⅠ级符合率75.8%(50/66);CINⅡ级符合率64.0%(16/25);CINⅢ级符合率77.8%(7/9)。所有患者随访显示:Ⅰ级治愈55例,1年后复发1例;CINⅡ级治愈19例,复发2例;CINⅢ级治愈8例,复发2例。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