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问之事,欲达缜密无问,谈何容易,故清代学者俞樾先生有“是书不可尽信,凡书皆然”之叹。既然“凡书皆然”,医案岂能例外?余平时读书,见到疑问处,曾一一记下。现仅就《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以下简称本书)一书整理于下,供同道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此书真好,它将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二十位名医医案精选在此,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几十年,余受惠甚多,虽有缺陷,似灰尘点点,终掩盖不了它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粟云 《吉林中医药》2014,(2):205-207
清代名医黄元御"妙悟岐黄",著作宏富,其书《素灵微蕴》中载医案十数则,其案推崇四圣而又自成一家,黄氏辨证思路明晰,其医案重议论,每述一病首立病因病机,重视人体中气和三焦相火,治疗时先立治则,处方崇仲景之药味少而精,用药旨在气机畅达,学习黄元御的医案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掘。  相似文献   

3.
王怡 《陕西中医》2003,24(11):1047-1048
《临证指南医案》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 ,成书于 1 746年。书中保存了叶天士诊病时的原始记录 ,经叶氏门人华岫云等人搜集编注而成。全书共分 1 0卷 ,其中卷 9为妇科医案 ,内分调经、淋带、崩漏、胎前、产后、症瘕及热入血室 7部分。经初步统计 ,其中调经门中共记载医案 5  相似文献   

4.
丁鑫  钱占红 《中医药导报》2019,25(15):31-33
目的:探究清代温病医案三焦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清代治温医案,并按照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温热、湿热类医案三焦证候药物数据库,统计各类药物的频数,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讨清代医家在各类、各阶段温病证候治疗中所体现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温热类上焦用药频数最多,湿热类中焦医案及药物频数较多,但三焦兼顾。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温病用药注重三焦脏腑功能和气机通畅,温热类主要在肺,湿热类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5.
<正>王泰林,字旭高,清代著名医家,其著作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王旭高临证医案》等。柳宝诒谓"吾乡有疑难证,无不求治于先生者,先生必沉思渺虑……先生必访悉之,令其再诊,以竟厥功。故其所存方案,无不光坚响切,无模糊影响之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序》)可见王泰林诊治疾病慎重严谨,值得深入研究。兹选择《王旭高临证医案》治疗消渴病经验分析如下,以供学者参考。1三消劫阴,壮水制阳  相似文献   

6.
方略为清代著名医家,所撰《尚友堂医案》,处方有法,用药精炼,文章录其治疗春温便秘、伤寒便秘、酒病便秘、脾实血虚便秘等验案数则,详加分析,介绍其治疗便秘经验。  相似文献   

7.
叶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学派,簡称叶派,是中医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影响之深远,直至近代而不衰。清代許多著名的医家,如尤在涇、章虚谷、吳鞠通、吳坤安、王孟英、王旭高、何书田、俞东扶……等,基本上都属于这一派。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又被人誤解为用药輕淡的医生,就是叶派。事实是否如此呢?本文試图从叶氏医案当中,寻繹其对于疾病的看法,立方用药的准則,以推見其学术思想。叶氏医案流传于世者,有《临証指南》、《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晚年  相似文献   

8.
<正> 《续名医类案》是我国现存最大部的中医医案专著。是清代浙江钱塘魏之琇继明·江瓘《名医类案》之后,选录明清名医医案为主,并收明以前《名医类案》未曾收录的部分医案编篡而成。是书取材广泛,涉及古代名医三百零八人,古医书和其它文、史、哲著作二百九十六种,卷帙浩繁,逾百万字。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伤寒、温病等类病证,凡三百四十五门,五千二百五十四条医案和医论。魏氏不拘门户之见,兼收并存不同学术观点的案例,以病名  相似文献   

9.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9,(4):F0002-F0002
《中国名医医案要略》,任何研究员主编,内附全书光盘,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怀舟研究员分别作序和跋,安徽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国名医医案要略》是“中国名医医案数据库系统研究”课题的副产品,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是书广集明前、明代、清代和民国4个时期的名医医案,涵括了几千个验效方,500多部医案书目和900多位名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肝风内动、精血内虚、气虚及痰邪为患等方面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 1·中风所记载的中风医案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叶天士临证不拘常法 ,将患者病情与其发病季节、性情、劳累等因素结合起来 ,明辨病因病机 ,重视滋补肝肾、健脾益气、消痰的特点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代无錫名医张聿青先生,擅治湿溫、杂病,生平临症处方,除經吳文涵、萧蛻、周鎮等編成医案二十卷行世外,向有遺案及論述未及編列,笔者于其姪孙联奎医师处得其家传残稿,吉光片羽,弥足珍貴,茲择其中比較完整而足資研究的医案一則,僭附按語以,供同好。王某伏暑案初診(八月二十三日):伏邪晚发,发热无汗,胸悶煩寃,虽經攻下,有形之积,未始不去,而內发无形之暑,依然未达,薰蒸于气分,热势  相似文献   

12.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12):13-14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所列内科脾胃病证17门,其中有14门45案处方中均配益智仁施治,且不少案例益智仁为方首主药,颇有临床意义。兹就《医案》运用益智仁以治脾胃病证的概况拾要探讨如次。【醒脾运中,开胃增食】脾运呆钝,胃纳不馨,是脾胃病证的主要病机;运脾醒胃是其治疗大法。益智仁气味辛热,能温煦中土以斡旋脾气,可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宫廷医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中医学术水平。由陈可冀等编著的《清宫医案研究》一书,对清代宫廷医案作了整理研究。本刊将陆续选载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古今医案平议》辑录124位医家、1035例医案,所辑医案上自西汉,下迄民国,共72种医案文献。通过对所辑医案作者及其所处朝代、医案文献、病种的整理研究发现:辑录王孟英医案最多,共274案,其中《王孟英医案二编》共144案;清代和清末民初医案分别占48. 2%与29. 3%;病种以口舌唇齿诸症、脱证、昏聩、眩晕居多;清代与清末民初,乾嘉学派的兴起和西医的传入使中医面临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提高临床疗效,是当时医案水平普遍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列有"疫"门,辑录了金元明清时期53则疫病医案,其中一些医案的原载著作今已亡佚,从而使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魏之琇对部分疫病医案有夹注按语,或指明病机,或指示门径,反映了魏之琇对疫病的独到认识。《续名医类案》对疫病的命名大多统称为疫症、时疫、疫等。本文据症状及用药,将之分为寒疫、温疫、杂疫,分别予以探讨。这些医案透露出来的疫病诊疗经验,对于当下中医治疗疫病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续名医类案》为清代魏之绣编集的较有影响的医案巨著。许多真知灼见的医案出自名家之手,颇有心得。尤其是对热病的阐发,可谓曲尽匠心,非同凡响。探索其辨治规律,撷取其精华,对于提高临床水平及开展中医高热的研究,诚有裨益。兹就本书有关热病的辨治特点,试归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师兄:如果每次聊医案开头都说"某时某地有一个病人如何如何",岂不是落入俗套吗?师弟:大家看着也乏味。师兄:但是我们又不好绕开。师弟:对呀,不说具体病人,如何能聊医案?如果是写医案,就没有这烦恼了。师兄:写医案可以只追求真实,讲病说理;而聊医案,在理与实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生动有趣。就好像临床研究中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中医中药,以达到更高的疗效。师弟:但愿经过我们的努力,而使大家  相似文献   

18.
<正>师兄:咱们之前所聊的医案,多是前医误,后医纠,这次聊一则自误自纠的医案。师弟:此类医案颇为难得——因为能够正视自己,否定自己,自曝自误者太少,与之相对,有些医者写自家医案每每有所不取,扬善隐恶,以证明自己一贯正确。师兄:大概只有卢梭敢在《忏悔录》中承认自己偷过钱。师弟:他的自曝是真诚的道德忏悔,闪耀着人性与理性交相的光辉。师兄:误诊虽然误病,甚至误命,但却是避免  相似文献   

19.
任娟莉 《陕西中医》2014,(3):372-374
<正>《得心集医案》为清代咸丰年间出版的一本医案类专著,规模宏富,约十二万字,堪称医案著作中的经典。笔者于20102013年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承担《得心集医案》的校注工作,现将研究中所得材料加以整理,分述如下:1书名《得心集医案》为清代江西名医谢星焕所撰。书稿初成名曰《得心集》,该书姜演序云:"题曰《得心集》,得乎心斯应乎手,固先生本意也",其义简明易懂。咸丰十一年辛酉,浒湾旧学山房以《谢氏医案》  相似文献   

20.
师兄:咱曾聊过程杏轩治别人的医案,这次聊个程杏轩治自己的医案。师弟:常言"医不自治",此类医案还不常见。师兄:在夏季时,程杏轩夜间睡在青石案,胳膊受了寒。师弟:作为名医,有时也疏于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