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161例动脉瘤在接受栓塞治疗过程中7例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通过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术中再破裂的发生率占动脉瘤介入治疗的4.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5例发生于弹簧圈栓塞过程中,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6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应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3-01—2019-04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采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最大径、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弯曲角度)。随访脑血管造影3~20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对所有35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弹簧圈栓塞,其中3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均未破裂出血,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不能完全填入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个,次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个。术后半年复查造影,27例复查DSA,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不完全闭塞5例。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有效手段,治疗关键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3.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未破裂性颅内动脉瘤(un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在治疗上目前仍有不同意见。2000年6月至2005年5月作者对46例UIAs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21例,根据术前CTA、DSA数据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采用ANSYS软件计算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相关参数[壁剪切应力(WSS)、切应力震荡指数(OSI)]。结果 动脉瘤破裂点WSS[(0.215±0.047)Pa]明显低于瘤囊WSS[(0.464±0.148)Pa;P<0.001]。动脉瘤破裂点OSI[(0.035±0.024)]与瘤囊OSI[(0.030±0.016)]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脉瘤形态出现规律的变化,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形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动脉瘤两侧壁的形态变化相对较小,动脉瘤破裂点处形态变化明显。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点较动脉瘤囊WSS更低而形态变化更大,颅内动脉瘤破裂与WSS呈负相关,而与形态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微小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2例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结果 22例全部成功栓塞,每个动脉瘤应用1~3个弹簧圈,平均2个。18例完全栓塞,3例95%栓塞,1例瘤颈残留。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0例影像学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血管内栓塞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作者遇见2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根据目前各种检查和判断破裂动脉瘤的标准,拟判断为破裂的动脉瘤,但经过手术证实判断错误。现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测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时术中破裂的发生确认Matrix弹簧圈的特性,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应用单纯基质电解脱弹簧圈(Matrix)和1999年10月至2003年9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两组病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术中破裂的发生率。结果 102例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9例发生术中破裂,253例应用GDC栓塞的颅内动脉瘤7例发生术中破裂,两组病例术中破裂发生率分别为8.8%和2.8%,差异显著(P<0.01)。Matrix栓塞组发生术中破裂的病例中动脉瘤直径小于5 mm和前交通动脉瘤的比例明显高于GDC。结论和GDC相比,Matrix弹簧圈的硬度高,柔顺性低,在应用Matrix栓塞远段动脉瘤、小动脉瘤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动脉瘤时,其术中破裂的风险性高于裸金属弹簧圈,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102枚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和临床结果,分析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类型、频率、相关因素和后果。结果发生并发症的有16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1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9%。6例患者无神经功能异常,3例患者具有暂时性神经功能异常,6例患者具有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死亡。与治疗相关性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8%和0.98%。结论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和应用裸金属圈栓塞一样安全,生物活性物质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应用Matix弹簧圈栓塞远段、较小动脉瘤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治疗的19例(20枚动脉瘤)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支架均一次性或通过术中适当调整正确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7枚(85.0%),Ⅱ级3枚(1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5例,4分4例。1例出现无症状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移位或死亡。19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4个月,1例动脉瘤术后27个月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和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 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 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壁剥离、动脉搏动以及微出血有关, 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并无特异性特征,以偏头痛样头痛为主,新发 的、剧烈的、持续的以及性质变化频繁的头痛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SWI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痛。 缘于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治疗更倾向于简单的盘绕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共56个)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DSA检查:致密栓塞39个,大部栓塞13个,部分栓塞4个。随访51例,时间6-12个月,GOS评分:5分43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探讨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往往出血凶猛而难以控制,处理相当棘手,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回顾我科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脑动脉瘤,其中19例术中发生破裂出血,现对其原因及处理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附1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4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8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2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93例,栓塞95%31例,栓塞90%10例,栓塞90%5例,栓塞不成功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07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4例,重度障碍7例,死亡3例。127例随访1~33个月,无再出血患者,9例再通。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积极的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与动脉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科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动脉瘤患者206例,分别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的大小及分布位置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206例患者共发生动脉瘤257个,其中破裂动脉瘤172个,未破裂动脉瘤85个;前循环217个,后循环40个。不同性别、年龄患者动脉瘤的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动脉瘤位置的破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动脉瘤的长度、高度、AR及SR均显著高于未破裂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分布位置和动脉瘤大小与动脉瘤的破裂密切相关,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高,且大动脉瘤可能更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的水凝胶弹簧圈(MicroPlex&HydroCoil)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运用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栓塞动脉瘤10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各1例,其中急性破裂动脉瘤8例,未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8例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动脉瘤大部填塞,填塞率56%~78%,平均填塞率68%。1例在使用HydroCoil—18弹簧圈时未能在5min内完成填塞而撤出微导管,其余HydroCoil均顺利填塞和解脱。随访3例,6个月后行DSA复查,均未见复发。结论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瘤栓塞材料,能显著提高动脉瘤的填塞率,但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xium? Prime 系列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栓塞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使用Axium? Prime 系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LVIS支架辅助栓塞1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结果 术后即刻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21例,Ⅱ级9例,Ⅲ级2例。术中1例(3.13%)动脉瘤破裂,没有弹簧圈逃逸、血栓事件等。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26例,中残4例,重残2例。32例术后随访5个月,动脉瘤均没有复发。结论 对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使用Axium? Prime系列弹簧圈,采取正确的介入操作技巧进行栓塞治疗,是安全的,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和脑血管痉挛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手术治疗破裂动脉瘤尤其重要。总结我科2005—2037年收治的破裂动脉瘤108例,全部采用显微手术急诊夹闭动脉瘤,作者的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出血后72h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1例宽颈动脉瘤中,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球囊瘤颈成形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栓塞;其余动脉瘤均仅用弹簧圈栓塞。结果本组40例共47个动脉瘤,100%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中未作处理1个。术后随访3~6月,脑血管造影复查25例,未见动脉瘤复发,也无再出血病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应用血管内栓塞不仅安全高效,而且可以防止再出血及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100%完全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