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角蛋白17反义寡核苷酸对银屑病SCID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银屑病动物模型,观察角蛋白17(K17)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将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移植于SCID小鼠,构建银屑病SCID小鼠模型.然后分别以脂质体介导的K17 ASODN、正义寡核苷酸(SODN)及单纯乳剂基质作用于皮损,大体及H-E染色观察皮损改变,RT-PCR以及免疫组化检测K17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SCID小鼠银屑病动物模型:与SODN组及单纯乳剂基质对照组相比,K17 ASODN治疗组皮损炎症恢复明显加快,组织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K17 mRNA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K17 ASODN能够显著改善SCID鼠移植模型的银屑病病理改变,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角蛋白K14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C)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人工合成的正义、反义及错配K14寡核苷酸基因片段导人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应用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透射电镜(TEM)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SODN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超微结构改变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的K14反义寡核苷酸组KC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电镜下可见KC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的改变,角蛋白合成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见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而正义寡核苷酸组、错义寡核苷酸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无此改变。结论:K14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KC体外增殖活性,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封闭K14基因,有望为银屑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角蛋白17(K17)反义寡核苷酸对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K17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人工合成的正义、反义及错配K17寡核苷酸基因片段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应用MTT法检测其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17mRNA水平的变化,并以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K17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脂质体介导的K17反义寡核苷酸转染HaCaT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同时细胞中K17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而正义寡核苷酸组、错义寡核苷酸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反义技术封闭K17基因,可以阻遏角蛋白K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生长和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角蛋白17作为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过度表达,被认为是银屑病的一种特异性标志物。角蛋白17是一种自身抗原,携带某些和链球菌M6蛋白相似的表位。这些表位可以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促进银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继而进一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角蛋白17。研究表明角蛋白17/T细胞/细胞因子自身免疫环路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角蛋白17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银屑病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脂质体介导角蛋白K14反义寡核苷酸(ASODN)阻遏人角质形成细胞K1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抑制体外增殖活性的效果.方法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3~10代用于实验,利用脂质体将人工合成的正义、反义及错配K14寡核苷酸基因片段导入角质形成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K14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脂质体介导的K14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角质形成细胞后,能有效地抑制角质形成细胞中K14基因的表达;48h后可阻遏K14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见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而正义寡核苷酸1组、错义寡核苷酸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无此变化.结论 应用反义技术封闭K14基因,可以阻遏角蛋白K1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内角质形成细胞基因修改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RNA-DNA寡核苷酸(RDO)或单链DNA寡核苷酸(ssODN)局部皮肤注射的方法,诱导毛囊角蛋白17(K17)(R94P)显性突变。注射的K17A-RD0或K17A-ssODN含有一个单碱基错配(CGC到CCC),从而引起该氨基酸的替换。注射的混合物由上述寡核苷酸和阳离子脂质体组成。分别于小鼠出生后第2天和第5天进行皮内注射。第8天取皮肤活检。结果 组织学检查发现注射K17A-RD0的7只小鼠中有5只和注射K17A-ssODN的5只小鼠全部有毛发生长明显异常。其主要表现为毛囊内毛干在皮脂腺水平扭曲盘绕或断裂,个别毛囊毛球部碎裂,黑素颗粒滴落到周围真皮中,有些切片中还可见表皮囊肿。注射部位生长期Ⅳ~Ⅵ期毛囊数减少50%。阴性对照组均未显示明显毛发生长异常。从组织切片上分离异常毛囊并提取DNA,PCR扩增后DNA测序和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证实,K17基因由正常的CGC变成了CCC。结论 局部注射K17A-RD0或K17A-ssODN可以导致特异性靶基因K17的定点突变,引起可见的毛发生长异常。  相似文献   

7.
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和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模型 ,观察辣椒素对表皮细胞分化及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 辣椒素能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 (P <0 .0 1) ,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 (P <0 .0 1)。结论 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表皮细胞正常分化和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草酸对角蛋白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14-VEGF)转基因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K14-VEGF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对照组和甘草酸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注射液(20 mg/kg),1次/d,连续7 d;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各组小鼠的皮损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情况,qPCR检测分析小鼠皮损组织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6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显著改善K14-VEGF转基因小鼠的银屑病样皮损表现;甘草酸可显著减轻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的银屑病样病理组织学改变;甘草酸可显著减少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炎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情况;甘草酸可显著降低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7、IL-6和IFN-γ的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有显著的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皮损处的IL-17、IL-6和IFN-γ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治疗银屑病的一个新的药物作用靶标——角蛋白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蛋白17(K17)分子是银屑病表皮特异性表达的标志蛋白。K17具有刺激T细胞活化的作用,而活化的T细胞分泌γ干扰素又可诱导K17高表达,从而在K17分子和T细胞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的环路,产生针对K17的自身免疫反应,是银屑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和抗K17基因工程抗体均能抑制银屑病表皮KC的增生和局部炎症反应,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乃至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对银屑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反义核酸和RNA干扰技术从基因水平封闭K17分子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诱导其凋亡,揭示了将K17分子作为银屑病一种新的治疗靶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效、特异的治疗性抗体或基因治疗方案,有望为银屑病的生物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0.5%AN组、1.0%AN组、1.5%AN组、3.0%AN组和5.0%AN组,每组4只。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将不同浓度的AN按照相应分组进行喷雾给药,连续干预2周。观察各组小鼠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收集各组小鼠皮损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部位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皮损区病理均可见表皮组织增厚,棘突增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或NC比较,各AN干预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3.0%及以上AN可缓解银屑病的皮损状况;0.5%AN即可缓解银屑病的炎...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血管形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但血管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不清。该文对急、慢性银屑病斑块中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及SCID模型某些研究进行了综述。整合素能介导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 ,促发细胞内信号转导 ,使细胞增殖与活化 ,在血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至少有 2种血管生成途径 :ανβ3整合素途径与ανβ5整合素途径。免疫组化表明ανβ3整合素在正常人皮肤及银屑病非皮损区缺乏或很少 ,在斑块型银屑病皮损中显著、弥漫表达。β4整合素在皮损区较非皮损区明显降低 ,β1整合素无差异。ανβ5整合素存在于正常人皮肤…  相似文献   

12.
SCID小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屑病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以往研究发现本病与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有关。但是因为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使银屑病的研究受到影响 ,SCID小鼠的使用为研究单一相关因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现就SCID小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对寻找银屑病病因及探索新型治疗方法有着关键作用。本文就当前常用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特点进行总结,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角蛋白17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增殖和分泌干扰素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检测人角蛋白17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从银屑病皮损中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通过PCR方法扩增人角蛋白17基因,利用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表达相应融合蛋白;梯度离心和绵羊红细胞花环沉淀法分离纯化T细胞;直接活细胞计数和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程度,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浓度。结果 和正常人对照相比,角蛋白17可以显著促进银屑病患者T细胞的增殖,并且促进其分泌干扰素γ(P值均<0.001)。结论 角蛋白17对银屑病患者T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提示其可能是引发银屑病的重要自身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因工程抗角蛋白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因工程抗角蛋白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银屑病模型,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抗角蛋白抗体Fab段以肌注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水平评价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将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MTT法观察其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抗角蛋白抗体Fab段可以促进豚鼠银屑病模型的恢复,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结论提示抗角蛋白基因工程抗体具有促进豚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对银屑病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对(anti keratin autoantibody,AK auto Ab)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作用。方法:应用心得安法制备豚鼠耳廓银屑病样模型,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的正常人AKatuoAb,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从组织病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AKatuoAb组动物银现样改变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动物血清中可检测人到AKatuoAb。结论:提示AKatuoAb具有促进及鼠银屑病样模型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真皮干细胞即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BALB/c无毛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仅外用咪喹莫特乳膏(IMQ)]、治疗组(外用IMQ+皮内注射SKPs)、对照组(外用IMQ+皮内注射培养基)和凡士林组(仅外用凡士林)。肉眼观察小鼠皮肤外观,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指数(PASI)评分。分离小鼠脾脏计算脾脏体重指数(SI);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检测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SOD、GSH、CAT、MDA、ROS、IL-17、IL-23的蛋白水平;qPCR检测皮肤组织中MAPK、NF-κb、SOD、GSH、iNOS、ROS、CAT、IL-17、IL-23 mRNA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片状红斑/斑块上覆厚层鳞屑,局部浸润明显,PASI评分显著升高,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颗粒层变薄,真皮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而凡士林组则无上述表现。然而经SKPs局部注射后,治疗组小鼠皮肤红斑大部分消退、鳞屑减少,局部浸润减轻,PASI评分降低和病理表现明显改善(P<0.05);但对照组皮损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葫芦素Ⅰ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用PASI评分动态观察小鼠皮损变化,光镜下观察小鼠皮损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7、IL-22、IFN-γ的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p-STAT3的含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和K17的mRNA表达。结果空白组小鼠皮肤未见明显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红斑、鳞屑严重程度减轻,PASI评分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皮损中STAT3、p-STAT3表达较模型组低,STAT3和K17的mRNA表达含量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葫芦素Ⅰ可抑制STAT3磷酸化,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银屑病皮损,减轻炎症反应,并在mRNA水平下调STAT3和K17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C-myc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抗恶性黑素瘤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全硫代修饰的C myc反义寡核苷酸体外转染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HLA Ⅰ抗原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30μmol/LASODN组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且发生G1 期阻滞;②ASODN组细胞上HLA Ⅰ抗原的水平明显上调。结论 C myc反义寡核苷酸可能通过抑制A375M细胞的增殖和上调HLA Ⅰ抗原水平的双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