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培育杂合子NKCC1+/一和野生型NKCC1+/+小鼠,观察携带不同拷贝基因的NKCC1小鼠的年龄相关性听力表现,研究NKCC1基因及其离子通道在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agerelated hearing loss,AHL)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运用NKCC1+/一杂合子小鼠和NKCC1+/+野生型小鼠为平台,于小鼠生长过程中的各个年龄段分别检测小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进行耳蜗形态学观察和免疫印迹杂交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耳蜗的NKCC1通道蛋白的含量。结果NKCC1+/一杂合子小鼠与NKCC1+/+野生型小鼠相比较,其ABR检测短声阈值在每一年龄组的各测试频率均升高,各年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KCC1+/一杂合子半拷贝基因鼠的听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与低龄鼠相比,老龄鼠的ABR阈值显著性升高(P值均〈0.05)。NKCC1+/-小鼠的EP也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老龄小鼠的EP值与其低龄鼠相比明显降低(P〈0.05)。老龄小鼠的耳蜗NKCC1蛋白含量低于低龄鼠。与老龄NKCC1+/+鼠相比较,老龄NKCC1+/-鼠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出现散在的点状缺失。结论当NKCC1基因呈现半拷贝复制时小鼠可呈现AHL,NKCC1基因可能在AHL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AHL的发病可能与NKCC1通道蛋白的遗传特性及功能有关,还可能与NKCC1+/-鼠出现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Na-K-2Cl联合转运子-1(Na-K-2Cl Co-transporter 1,NKCC1)-/-、NKCC1+/-、α2Na,K-ATP酶+/-和NKCC1+/-/α2Na,K-ATP酶+/-等不同基因型小鼠作为实验平台,对耳蜗钾离子循环模式与听觉功能进行研究,检验NKCC1和α2Na,K-ATPase在耳蜗钾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 应用NKCC1-/-、NKCC1+/-和α2Na,K-ATPase+/-等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同时培育NKCC1+/-/α2Na,K-ATPase+/-双半拷贝基因小鼠,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和耳蜗内电位检测技术对小鼠的听觉功能进行检测.应用NKCC1通道阻断剂速尿和Na,K-ATP酶通道阻断剂哇巴因,对Castel鼠系进行通道阻断-听觉功能实验,进一步在小鼠体内检测耳蜗钾循环模式,对内耳钾循环与听觉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印证.结果 NKCC1+/-小鼠和α2Na,K-ATP酶+/-小鼠的听性脑干反应短声阈值(声压级)分别为(38.49±12.29)dB和(53.32±7.62)dB,与野生型小鼠的(23.13±3.78)dB比较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59和10.267,P<0.05).NKCC1+/-小鼠和α2Na,K-ATP酶+/-小鼠的耳蜗内电位值分别(78±7)mV和(71±14)mV,分别低于野生型小鼠的(98±16)mV.NKCC1+/-/α2Na,K-ATP酶+/-小鼠听性脑干反应短声阈值为(24.14±8.83)dB,低于α2Na,K-ATPase+/-小鼠和NKCC1+/-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8和2.255,P<0.05).注射速尿后的Castel小鼠听性脑干反应听阈明显升高,与注射前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2,P<0.05);注射哇巴因后的Castel小鼠也出现听阈升高(t=7.644,P<0.05).而次序注射哇巴因和速尿后,Castel小鼠听性脑于反应听阈明显低于单独注射速尿(t=4.515,P<0.01).结论 NKCC1和α2Na,K-ATP酶是耳蜗钾循环中的关键通道,任何一通道蛋白出现功能失衡均可影响内淋巴钾离子浓度及耳蜗内电位的维持,进而影响听觉功能.NKCC1和α2Na,K-ATP酶在耳蜗钾循环诸通道中处于一种限制性动态平衡关系,在内耳钾代谢和耳蜗听觉功能的发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在小鼠实体中验证了NKCC1和α2Na,K-ATP酶在内耳钾循环径路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模拟了内耳钾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CNQ1在耳蜗侧壁血管纹的表达及其在听觉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基因型小鼠KC-NQ1-/-(突变纯合子)、KCNQ1 /-(杂合子)和KCNQ1 / (野生型)以及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ABR检测技术,检测KCNQ1在小鼠耳蜗血管纹的表达及其听力。结果KCNQ1蛋白阳性颗粒集中在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顶膜。KCNQ1 / 小鼠的听力正常,短声ABR的阈值为36.67±7.13dBSPL;KCNQ1 /-小鼠听力低于同窝KCNQ1 / 野生型鼠,短声ABR的阈值为38.25±9.35dB SPL;KCNQ1-/-小鼠呈现全聋,ABR在100dB SPL时仍无反应。结论KCNQ1是位于耳蜗侧壁血管纹边缘细胞的重要通道蛋白,在维系耳蜗听觉功能中有重要作用。KCNQ1通道蛋白的缺失或功能受限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耳蜗的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过程中听力阈值变化与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标记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C57BL/6J小鼠进行本研究。在本研究中,对鼠龄为1、2、4、6和12个月的C57BL/6J小鼠分别进行ABR阈值检测分析(Click&Tone burst)。对被检测小鼠的耳蜗基底膜标本进行突触前特异蛋白RIBEYE/CtBP2进行免疫荧光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来计数突触标记物(RIBEYE/CtBP2)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的ABR阈值从鼠龄4个月时开始出现显著抬高(P<0.05),以后在鼠龄为6和12个月时抬高更加明显。在频率分布上,这种阈值的抬高在高频区域(8KHz&16KHz)表现的最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标记物的数量和ABR阈值的变化呈现一致性的改变:突触标记物数量也在4个月时开始出现减少(P<0.05),且随着鼠龄的增加数量减少更加明显。这种数量减少的表现在高频区域(8KHz&16KHz)表现得尤为显著(P<0.01)。在听力减退的早期阶段(鼠龄4-6个月),小鼠毛细胞,尤其是内毛细胞数量并未现明显的减少。结论老年性听力损失和耳蜗带状突触的数量改变密切相关,突触数量的减少可能是导致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亚基在内耳毛细胞的分布及在听力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标记观察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亚基在牛蛙毛细胞上的分布;利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携带不同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基因型(α1D / 、α1D /-和α1D-/-)小鼠的听力。结果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亚基主要密集分布于毛细胞侧膜和顶膜,在毛细胞的胞核区域和纤毛丛处没有阳性荧光染色。三种α1D基因型小鼠的ABR检测结果显示,α1D / 野生型小鼠的短声反应阈正常,为34.8±5.7dBSPL;α1D /-杂合子小鼠反应阈高于同窝生α1D / 野生型小鼠,为54.4±12.4dBSPL;α1D-/-小鼠呈现全聋,ABR在100dBSPL时仍无反应。结论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的α1D亚基分布在牛蛙毛细胞的侧膜和顶膜,在内耳的听觉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α1D亚基缺失或是数量的减少均可以影响小鼠听力。  相似文献   

6.
由KCNQ1基因编码的KCNQ1蛋白分布于内耳血管纹边缘细胞的顶膜,KCNQ1是参与维持耳蜗钾离子代谢的重要通道。我们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耳蜗内电位(endococldear potential,EP)检测KCNQ1^+/+、KCNQ1^+/- KCNQ1^-/- 3种小鼠的听觉生理功能,并观察其耳蜗形态变化,以了解KCNQ1基因和离子通道在维持耳蜗钾循环及听觉生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C57BL/6J小鼠耳蜗中NKCC1和Na-K-ATPase的年龄相关性表达的研究,分析其与老年性耳聋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老年性耳聋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分别检测C57BL/6J小鼠在4、24和48周年龄段的听力水平。采用实时免疫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NKCC1和Na-K-ATPase mRNA在各年龄段小鼠耳蜗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C57BL/6J鼠龄的增加,其ABR反应阈值逐渐升高(P〈0.05)。RT-PCR显示NKCC1和Na-K-ATPase mRNA在耳蜗的表达水平存在随鼠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 C57BL/6J小鼠的ABR反应阈值随鼠龄增加逐渐增高,具有老年性耳聋的特征;NKCC1和Na-K-ATPase两种通道蛋白随鼠龄的增加逐渐下降,与C57BL/6J小鼠的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密切相关,可能与老年性耳聋后期发展及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培育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TCCs)α1D亚型的基因突变纯合子(α1D-/-)小鼠、杂合子(α1D+/-)小鼠及野生型(α1D+/+)小鼠模型,并利用这3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研究α1D通道亚基在内耳听觉平衡功能及心脏起博传导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窝生不同基因型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听觉脑干反应(ABR)和耳蜗内电位(EP)检测技术和心电图(ECG)检测技术,检测和观察各基因型小鼠听觉功能、EP及ECG的PP间期和PR间期。利用游泳实验和滚桶实验检测各个基因型小鼠的平衡功能。结果:α1D+/+小鼠的听力正常,ABR的短声(Click)阈值为(34.8±5.7)dBSPL;EP均值为(105.3±3.1)mV。α1D+/-小鼠听力低于同窝α1D+/+小鼠,ABR的短声阈值为(54.4±12.4)dBSPL,α1D+/-小鼠的EP为(75.8±9.9)mV,其平衡功能正常。α1D-/-小鼠呈现全聋,ABR在100dB无反应100dBSPL,其EP值为(48.6±19.3)mV;α1D-/-小鼠表现出听觉功能丧失但其平衡功能正常。心电图检测显示α1D+/+小鼠心律正常;α1D+/-小鼠和α1D-/-小鼠显示出心动过缓、RR间期延长;α1D-/-小鼠的心率最慢。a1D+/-小鼠出现窦性心动过缓(RR间期:146±1.4ms),与α1D+/+小鼠的相比较[(117±0.4)ms]其RR间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α1D-/-小鼠和α1D+/-小鼠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和PR间期均延长。α1D-/-小鼠的PR间期延长[(53±0.5)ms],与α1D+/+小鼠的(PR间期:38±0.3m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1D-/-小鼠的RR间期[(244±2.9)ms]延长,与α1D+/-小鼠[(146±1.4)m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CCsα1D亚型是维持内耳听觉生理的关键钙通道,α1D通道亚型的缺失或功能受限均可导致影响听觉生理功能。但α1D亚基的缺失不影响小鼠的平衡功能,表明α1D亚基在前庭系统中的功能作用有限。LTCCsα1D亚型在心脏起博传导系统中也具重要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Smad4 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听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Smadd条件基因敲除后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野生型+/+、杂合子+/-、纯合子-/-进行听功能检查。初步确定Smadd条件基因敲除后小鼠的听力学表型特征,、方法对Smad4条件基因敲除后同窝出生的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野生型+/+、杂合子+/-、纯合子-/-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的检查,判断Smadd条件基困敲除后三种基因型小鼠是否有听力的改变;如果听力有所改变.再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以综合判断听力改变可能的病理部位。结果各个月龄的Smadd条件基因敲除后的纯合子小鼠各频率的ABR阈值均在100dBSPL以上,有的甚至在最大给声刺激都无法引出可识别的波形。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都可以诱发出可辨别、可重复的ABR波形。听神经动作电位的结果与脑干诱发电位结果相似,纯合型小鼠各个频率均未引出动作电位波形,另外两种基因型小鼠可以引出稳定的CAP波形。结论Smadd条件基因敲除后小鼠由于基因的缺陷而出现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纯合子小鼠出现全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一个理想的耳蜗氧化损伤模型。方法 对5只Cu/ZnSOD基因敲除纯合突变(Cu/ZnSOD无活性,Sod1-/-)小鼠和10只Cu/ZnSOD杂合突变(50%Cu/ZnSOD失活,Sold /-)小鼠及5只野生小鼠(Cu/ZnSOD活性正常,Sodl / )进行ABR检测及内、外毛细胞计数。应用PCR技术检测Cu/ZnSOD基因敲除小鼠耳蜗mtDNA缺失情况。结果 Cu/ZnSOD基因敲除小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大量缺失(P<0.001),ABR检测,Sodl-/-小鼠ABR阈值在8,16,32kHz及Sodl /-小鼠ABR阈值在16,32kHz明显增大(P<0.001)。Cu/ZnSOD基因敲除小鼠耳蜗mDNA有三种缺失,分别为mtDNA 3867bp、mtDNA3726bp及mtDNA 4326bp缺失。结论 Cu/ZnSOD基因敲除小鼠耳蜗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表现出受到ROS损伤的改变,是一个理想的耳蜗氧化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1.
Smad4基因敲除对小鼠听力和前庭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Smad4基因敲除(Smad4+/-)小鼠听力和前庭功能的改变.方法检测Smad4基因敲除小鼠(1、2、3、6月龄)与同种同月龄的野生型(Smad4+/+)小鼠的ABR阈值.按Steal的方法测定小鼠的平衡功能,包括游泳试验、空间姿势反射,以及一般行为观察.结果 2、3、6月龄Smad4+/-小鼠听力较同种野生型小鼠明显下降,两种基因型小鼠听阈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1月龄的不同基因型小鼠听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Smad4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外观和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生后至6月龄的Smad4+/-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均无前庭功能异常和行为异常.结论单倍体Smad4基因敲除小鼠听力明显障碍,但前庭功能基本正常.表明Smad4对内耳的听觉有重要作用,可能存在着单倍体功能不全性;而单倍体Smad4基因缺失对于前庭功能影响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蜗钾循环途径中Na-K-2Cl联合转运子-1(Na-K-2Clcotransporter-1,NKCC1)在小鼠耳蜗的分布及NKCC1基因敲除后耳蜗组织学的改变。方法选用10只C57BL/6J小鼠((NCKK1 / )和5只NKCC1基因敲除小鼠(NKCC1-/-),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分别检测NCKK1 / 小鼠和NKCC1-/-小鼠的听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甲苯胺蓝染色的方法观察NKCC1在NCKK1 / 小鼠耳蜗的定位及NKCC1-/-小鼠耳蜗组织学的变化。结果NCKK1 / 小鼠ABR平均阈值为31±5.36dBSPL,而NKCC1-/-小鼠听力完全丧失。NKCC1在NCKK1 / 型小鼠耳蜗主要分布在血管纹上皮(边缘细胞)和螺旋韧带下部纤维细胞,在纹上区和螺旋缘处的纤维细胞中也有适度表达;NKCC1-/-小鼠耳蜗前庭膜塌陷,中阶完全消失,内毛细胞、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减少,Corti隧道消失。结论NKCC1在耳蜗的定位与耳蜗钾循环密切相关,NKCC1缺失会导致耳蜗正常结构的破坏,继而影响耳蜗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Na-K-2Cl联合转运子1(NKCC1)在小鼠耳蜗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探讨其与耳蜗听觉功能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正常CBA/CaJ小鼠为实验组,NKCC1-/-(突变纯合子,全基因敲除)小鼠为对照组,利用听性脑干反应检测两组动物的听觉功能,取各组小鼠的耳蜗行冰冻切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Na-K-2Cl联合转运子1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耳蜗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实验组小鼠的ABR反应阈值为18±3.50dBSPL、对照组小鼠在100dBSPL刺激时无反应。NKCC1阳性反应呈棕黄色,主要分布于实验组小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和螺旋韧带下部,在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和螺旋韧带下部的纤维细胞、纹上区也有适度表达,而在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图像分析显示,两组灰度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常小鼠耳蜗,Na-K-2Cl联合转运子1主要在血管纹边缘细胞及螺旋韧带下部分布表达,并与耳蜗听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噪声性聋小鼠耳蜗外侧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26(Cx26)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Balb/c小鼠49只随机分为噪声组(29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前两组小鼠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随后噪声组小鼠给予高强度噪声(115 dB SPL,6小时/天,共2天12小时)暴露,并在噪声暴露后0和7天分别检测ABR.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噪声暴露后4小时,每组取2只小鼠做耳蜗冰冻切片,18只小鼠提取耳蜗外侧壁总RNA.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耳蜗外侧壁Cx26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缝隙连接蛋白转运相关蛋白--β微管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 PCR检测小鼠耳蜗外侧壁Cx26编码基因GJB2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耳蜗螺旋韧带可见Cx26棕黄色阳性颗粒,血管纹处未见阳性表达;噪声组小鼠耳蜗外侧壁Cx26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减弱;Cx26编码基因GJB2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β微管蛋白排列稀疏紊乱,呈条索状排列,但未见明显浓集或断裂.结论 噪声可下调小鼠耳蜗外侧壁Cx26的表达,Cx26可能参与了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一种基因敲入小鼠(C57BL/6-Atp6v1b2Arg506X/Arg506X)的隐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表型探索HHL小鼠噪声暴露后听力损失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12周隐性听力损失模型小鼠各6只,野生型、纯合型同窝对照,给予白噪声75dB SPL暴露8小时,于噪声前、噪声暴露后1天、7天、14天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分析两组小鼠听力学差异,取2组小鼠耳蜗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外毛细胞及内毛细胞带状突触数量变化,分析毛细胞内自噬蛋白表达。结果 低强度噪声暴露后,纯合组小鼠较野生型小鼠听力下降明显,纯合小鼠带状突触计数较野生型减少,纯合小鼠毛细胞自噬蛋白表达量较野生型降低,且内外毛细胞无明显损失。结论 HHL可能具有遗传基础且对噪声具有易感性。HHL小鼠噪声暴露后听力下降与溶酶体功能进一步降低、带状突触数量减少相关。全面的听力检测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隐匿性耳聋。噪声防护在隐性听力损失个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噪声性聋小鼠耳蜗外侧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31(Cx3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成年雄性Balb/c小鼠44只,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每组22只。两组小鼠均在实验前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随后应用声刺激器给予噪声组小鼠高强度白噪声(115dB SPL,6h/d,共2天),并在噪声暴露结束后1h再检测噪声组小鼠ABR。对照组不予噪声刺激。于噪声暴露后4h,每组各取4只小鼠耳蜗做冰冻切片,其余18只小鼠提取耳蜗外侧壁组织总RNA,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耳蜗外侧壁Cx31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耳蜗外侧壁Cx31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小鼠耳蜗螺旋韧带可见Cx31特异性荧光,血管纹处未见阳性荧光;噪声组小鼠耳蜗外侧壁免疫荧光染色阳性反应较对照组减弱,Cx31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噪声能下调Cx31在小鼠耳蜗外侧壁组织的表达,Cx31可能参与了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Smad4基因任成年小鼠耳蜗中是否有表达及表达部位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研究Smad4基因在内耳发育以及听功能调控上的作用。方法动物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发育和疾病遗传学研究室杨晓研究员提供.动物获取是在C57BL/6J和Blackswiss两种遗传背景的小鼠应用Cre—LoxP系统进行条件基因打靶,于小鼠胚胎早期在软骨细胞内将Smad4基因剔除,并生成同窝三种基因型小鼠-野生型Smad4+/+,杂合子Smad4+/-,纯合子Smad4-/-用于本研究。对同窝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耳蜗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阴性对照为野生型小鼠耳蜗的冰冻切片并用PBS代替一抗.阳性对照为小鼠肾脏组织冰冻切片。结果Smad4在三种基因型小鼠耳蜗均有广泛表达,表达部位主要集中于血管纹、螺旋韧带、基底膜、盖膜、毛细胞、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处,其中血管纹和基底膜表达最为明显.Smad4在野生型和杂合型小鼠的耳蜗内表达情况基本一致,但纯合子小鼠耳蜗内表达与前两学相比为较低的水平.但未完全消失。结论Smad4在正常小鼠的耳蜗广泛存在,该基因是耳蜗中广泛表达的蛋白中的一种。作为Bmp4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因子,它可能在骨性耳蜗的形成、内耳感觉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增龄相关性听力损失SD大鼠耳蜗中跨膜丝氨酸蛋白酶3(transmembraneprotease,serine3,TMPRSS3)、表皮钠通道仅(epithelialsodiumchannel-a,ENaC-α)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增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中的作用。方法选用3、12及24月龄SD大鼠各30只,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耳蜗中TMPRSS3、ENaC—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月龄增大,大鼠ABR阈值逐渐升高,耳蜗TMPRSS3、ENaC-α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大鼠的耳蜗TMPRSS3、ENaC—α蛋白随月龄增大而降低。ENaC—α.蛋白的变化与TMPRSS3呈相关性,提示TMPRSS3可能通过调节ENaC-α蛋白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阐明叶酸缺乏后小鼠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两组小鼠分别以低叶酸饮食和正常叶酸饮食喂养10周。ABR听力测试。处死动物,心脏抽血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量。观察两组小鼠耳蜗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记法分析相关蛋白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小鼠耳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分析显示叶酸缺乏组小鼠血清叶酸水平下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ABR检查和耳蜗细胞凋亡数量发现叶酸缺乏组小鼠听力损失严重。免疫印迹检测揭示叶酸缺乏组小鼠比正常组耳蜗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0%,提示小鼠耳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叶酸缺乏引发小鼠听力损失,与内耳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 1)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的构建:24只5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①对照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6周;②D-半乳糖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1000mg/kg D-半乳糖,每日1次,连续6周;2)ABR检测听小鼠听功能;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耳蜗线粒体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 8-OHdG)的表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耳蜗带状突触突触前标记物CtBP2的数量;5)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耳蜗CtBP2蛋白的表达。结果 1)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听功能表现为ABR I波幅值的降低,而无阈值的改变;2)8-OHdG在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耳蜗表达明显增加;3)D-半乳糖耳蜗带状突触数量明显减少;4)CtBP2蛋白在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耳蜗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耳蜗带状突触是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耳蜗早期出现的病变部位,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可作为研究老年性聋耳蜗带状突触损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