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兔感染性移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造模成功的32只家兔随机分成颗粒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双侧桡骨中上段行清创术并制成1 cm节段性骨缺损,两组1期分别行自体小颗粒骨和微小颗粒骨植入,并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X线和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第8周X线可见微小颗粒骨组比颗粒骨组成骨效果优良,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第2、4、8周微小颗粒骨组X线评分优于颗粒骨组(P<0.05);第12周两组X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微小颗粒骨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颗粒骨组(P<0.05)。结论兔感染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较小颗粒骨植入成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兔感染性移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造模成功的32只家兔随机分成颗粒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双侧桡骨中上段行清创术并制成1 cm节段性骨缺损,两组1期分别行自体小颗粒骨和微小颗粒骨植入,并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X线和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第8周X线可见微小颗粒骨组比颗粒骨组成骨效果优良,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第2、4、8周微小颗粒骨组X线评分优于颗粒骨组(P〈0.05);第12周两组X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微小颗粒骨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颗粒骨组(P〈0.05)。结论兔感染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较小颗粒骨植入成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李强  孙正义  王栓科  刘文忠  张钦 《医学争鸣》2004,25(15):1375-137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脱钙骨基质(deminerized bone matrix, DBM)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MSCs取自4~6 mo龄2.5~3.5 kg的青紫兰兔,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于DBM支架上体外培养,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处.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青紫兰兔36只,随机分成A, B, C 3个处理组各12只,A处理组(MSCs/DBM)双侧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处植入DBM吸附体外分离培养的自体MSCs复合物;B处理组(DBM)单纯植入DBM;C处理组(对照)不作任何植入. 分别于术后4, 8和12 wk各处死4只兔子,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数据输入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的评分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SCs复合DBM所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样修复;而单纯DBM移植组和对照组为纤维性修复. 对术后12 wk大体及组织学形态进行评分. 按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显示,SMCs/DBM组明显优于DBM植入组和对照组(P<0.05);DBM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软骨组织工程的原理,以DBM为支架材料的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自体浓缩红骨髓(RBM)复合应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置入PRP+RBM+纤维蛋白胶(FG),B组置入PRP+FG,C组置入RBM+FG,D组置入FG.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动物骨痂形成量、骨缺损愈合程度及影像学评分于第4、8、12周均优于B、C、D组(P<0.05).结论 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CAM表面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CAM表面修饰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n-HA/PA66.观察术前,术后2、4、8、12周静脉血碱性磷酸酶(ALP)值;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兔子,进行X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等观察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兔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无体内植入材料脱落.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术后4周就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Lane-Sandhu法X线片和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实验组ALP值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ALP值均升高,术后8周达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接近于术前,静脉血ALP值在术后第2、4、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AM表面修饰m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n-HA/PA6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及自体红骨髓(ARBM)修复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北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完成。取60只家兔制作双侧桡骨干完全缺损1.0cm模型,随机分成A(bFGF/CHA/ARBM)组、B(CHA)组、C(自体骨)组、D(旷置)组,每组15只。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估评价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58只兔子进入结果分析,B组及D组各死亡1只。bFGF/CHA/ARBM组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优于单纯CHA组,bFGF/CHA/ARBM组与自体骨组12周时组织学评价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FGF/CHA/ARBM生物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代替自体骨成为新型的人工骨。  相似文献   

8.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骨粒 (DBM)、骨水泥 (BC)、自体红骨髓 (RM)复合移植修复犬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30只家犬双侧股骨做成长×宽为 2 5mm× 10mm的骨缺损 ,将犬的自体红骨髓与异体DBM复合后再与BC混合成复合材料 ,植入犬的右侧股骨骨缺损处 ,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术后不同时期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研究。结果 X线观察 :骨缺损部位 1个月开始形成骨痂 ,3个月骨痂最丰富 ,6个月时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组织学观察 :3个月时复合材料内部有新生骨形成 ,6个月时边缘部分的DBM被新生骨替代 ,并与宿主骨融合。生物力学测定 :骨缺损部位的生物力学强度 3个月和 6个月分别接近正常骨的 60 %和80 %。结论 DBM、RM、BC复合材料极易塑形 ,具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能用于修复各种形态的骨缺损并能满足早期负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12.
吴恒烜  邹国耀 《华夏医学》2005,18(6):920-923
目的:探讨冻干硬脑膜内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复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兔12只,均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的骨缺损.12只左侧骨缺损处均植入BMP-CPC-FDDMA作实验组,右侧骨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留作空白对照.于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线平片检查和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并对标本进行成骨面积分析.结果:实验组在X线片上的综合评分优于对照组,在组织学成骨面积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P<0.05).结论:①BMP-CPC-FDDMA复合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该组硬脑膜膜套发挥了类似膜引导骨再生(MGBR)中膜的屏障作用,复合移植时三者有协同成骨的作用,可望成为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②BMP具有强大的骨诱导作用,在膜内植入复合BMP的CPC后,诱导成骨成为骨再生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进行放射学评价.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 w、8 w、12 w、16 w,进行放射学检查和相应的组织学检查.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骨愈合修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DBM经bBMP复合后,可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兔桡骨中段骨-骨膜缺损,通过影像学手段评价其成骨能力。方法 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8只)、对照组(B组,8只)和空白组(C组,4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将PRP纳米支架与MSCs在体外复合培养后植入兔的骨缺损中,B组将PRP纳米支架植入骨缺损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治疗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治疗12周基本修复骨缺损;B组修复能力较A组差;但A、B组均优于C组。A组和B组对工程支架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 新型纳米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是修复兔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 (CHA)结合重组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rhIGF I)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为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CHA作为rhIGF I的可吸附性载体 ,制备成复合人工骨 ,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 10mm骨缺损处 ,以单纯CHA组 ,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 ,在术后 2 ,4 ,8,12周 ,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观察 ,研究各组骨愈合 ,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 在 2 ,4 ,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 ,CHA/rhIGF I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 ,优于单纯CHA组 ,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CHA/rhIGF I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与rhIGF I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成骨方式包括骨传导、骨诱导 ,二者协同 ,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PBSC在原代和不同传代培养下与TEB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猪的新鲜髂骨块经脱蛋白、脱钙处理后制成TEB,与原代和不同传代培养的APBSC制成APBSC-TEB复合体,移植于犬的下颌骨缺损处,观察不同时间原代APBSC-TEB复合体和不同传代培养的APBSC-TEB复合体对犬颌骨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10只犬经过6个月的观察发现:原代APBSC与1~3次传代培养的APBSC在植入骨缺损区的成骨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别,对骨缺损区的修复作用效果良好。APBSC在TEB的网状支架内生长良好,逐渐衍变为成骨细胞。3个月后,骨缺损区得以完全修复。TEB也逐渐被吸收并由钙化的骨胶原组织取代。而第4~5代培养的APBSC-TEB复合体植入骨缺损区成骨作用较差。结论:经脱蛋白、脱钙处理后的TEB,大大降低了抗原性,是良好的细胞移植载体。APBSC无论是原代,还是经1~3代传代培养,其成骨效果同样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移植与单纯应用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并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联合组14例、PTA组21例和APBsc组10例,联合组行PTA术后给予患肢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TA组患者行单纯PTA术.APBSC组患者行APBSO移植治疗。记录各组1、3、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PTA组和APBSO组(P〈0.05);6个月内PTA组复发率呈上升趋势.APBSC组则呈下降趋势;于患肢缺血早期进行干细胞移植疗效明显优于晚期(P〈0.05)。结论PTA与APBSO都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有效的手段,PTA术后行APBSC移植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PLGA材料移植对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选其24颗前牙丝线结扎饲以高糖饮食构建牙周病模型。翻瓣检查修整近中牙槽骨缺损至3mm,实验牙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处植入OPG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PLGA)、阴性对照组(缺损处植入BMSCs复合PLGA)、空白对照组(常规牙周翻瓣治疗)。6周后临床、X线片观察,切片组织学观察,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结果OPG基因修饰的BMSCs明显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组织学评分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OPG能有效促进犬牙周骨缺损的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修复兔胫骨缺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以探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于双侧胫骨制备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rhGH/nHA组、rhGH组、nHA组,并行相应处理。分别于术后第1、2和4周进行骨缺损大体观察、X线影像学、组织学检测以及新生骨占缺损面积百分比的测定。结果:各组都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形成,在术后第1、2和4周,各组之间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比较,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在第1、2、4周之间新生成骨面积百分比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促进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生成,且效果优于分别单独使用两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