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6例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人院后12小时内心电图检查,对有异常者再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进行干预,并观察其动念变化。结果: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3例心电图异常(76.04%),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与缺血性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3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42例(57.53%),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改变与缺血性卒中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52例有意识障碍与21例无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类型对心脏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关联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4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脑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组(87例)和出血性脑卒中组(53例)。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与脑卒中类型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缺血性心电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房颤的出现率缺血性脑卒中比出血性脑卒中高,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高,异位搏动的出现率二者相差不大,两组之间窦性心律不齐、异位搏动、房颤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更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性改变,说明出血性卒中对心脏的影响比缺血性要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BUA)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观察组,80名体检非卒中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BUA,研究BUA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浓度(375.93±42.67)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60.43±24.78)mol/L,P〈0.01;轻、中及重度病情患者血尿酸水平逐渐增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异常患者病情未愈及死亡38例,比例为59.3%,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者(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和卒中后死亡的影响。方法对61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院时BI、mRS和出院时减少的NIHSS百分数进行评估,并记录其病死率。分析有、无内科并发症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别。结果①有并发症的患者出院时减少的NIHSS百分数低于无发症者(P〈0.01),出院时和出院后6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差于后者(P〈0.01),残疾指数也高于后果(P〈0.01);②有并发症者较无并发症者病死率高(P〈0.01)。结论卒中后内科并发症不仅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而且影响卒中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廖清霞  邓懋清 《北方药学》2010,7(4):10-10,33
目的:探讨血糖监测在判定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糖的检测.并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9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1例,出血性卒中8例);老年组141例(其中缺血性卒中59例,出血性卒中82例).结果: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从病情程度比较: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病情严重,死亡率高(P〈0.01).结论:脑卒中的应激性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我们认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时测血糖,有利于病情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如何组建和推广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病房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两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医疗花费等指标,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入院BI平均差值(卒中单元22.02±23.02,普通病房9.06±21.04)、NIHS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3.04±4.69,普通病房0.42±4.20)、OH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0.82±0.73,普通病房0.32±0.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卒中单元病厉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P〈0.01),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结论在基层医院建立和推广卒中单元,能减少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7.
杨卉  林香玉  马巧玲 《中国药业》2009,18(23):49-50
目的评价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凝、脑血流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后15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入院时和治疗后国际正常化比值(INR)和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含量的变化,并以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对照组为既往替罗非班治疗的20例患者。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Fg水平较高(P〈0.05),INR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加快(P〈0.01或P〈0.05)。阻力指数降低(P〈0.05),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重症卒中预后、血凝状态及脑供血。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后头痛与负性情绪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头痛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以指导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当时或之后72h内山现头痛者设为观察组,共113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无头痛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共263例。选用Zung焦虑自评苣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AS和SDS评分与同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S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观察组评分与对照组及国内常模比较E量表、N量表评分、女性患者P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与国内常模男女比较E量表、N量表计分、P量表及L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阵卒中后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且焦虑症状明显,可能为头痛的原因之一,行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温会新  刘长杰  徐连成 《河北医药》2009,31(14):1755-175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探讨营养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86例,于入院后72h内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支持,由营养师会诊后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43例,由家属自行喂养的为对照组43例。观察2组住院21d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35g/L)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比较2组住院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住院21d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21d包括肺部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的总感染率为44.19%,对照组的总感染率为74.42%,观察组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急性阶段,早期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减缓卒中后营养恶化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在糖尿病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并发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212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加阿司匹林75mg,每天1次;对照组则服阿司匹林75mg,每天1次。于出院后第6、12、18、24、30个月定期复查,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血压变化情况和脑卒中(分缺血卒中组和出血卒中组)复发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各时段卒中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缺血卒中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愀0.01);治疗组出血卒中发病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期血脂CHO、LDL~C水平明显下降,其余血脂及血糖血压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辛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临床远期疗效确切。且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心电图(ECG)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10例ACVD患者急性期、入院1周、入院2周时进行ECG描记,观察ECG变化与ACVD的性质、部位、意识状态、出血量、年龄之间关系。结果610例ACVD患者急性期出现心电图异常390例(63.9%),出血性卒中ECG异常率(82.8%)高于缺血性卒中(46.9%)(P〈0.05),基底节区病变ECG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均P〈0.05),昏迷患者ECG异常率高于清醒患者(P〈0.05),老年患者高于非老年患者(P〈0.05)。结论ACVD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发生率高,其发生与病变性质、部位、意识状态、年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发病24h以内,NIHSS评分大于等于2分且神志清楚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84例。按患者入院时血压水平不同分为A、B、c、D、E、F6组,对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0d和30d分别进行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不同组间NIHS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10d后484例患者中共有4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9.09%。不同组别间死亡人数有显著差异(P〈0.01);A组及C组与E组HIHSS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0d后,E组NIHSS评分均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时,当收缩压大于170mmHg及小于140mmHg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血压水平,尤以大于170mmHg明显;发病10d内收缩压在150—170mmHg之间患者死亡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缬沙坦;对照组口服利尿降压药,用药6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价,并评价其脑梗死复发、死亡情况。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CT或MRI证实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76例患者的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卒中类型及病灶部位的关系与预后等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无癫痫发作的70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变化。结果①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11.1%(76/682),其中早发性癫痫59.2%(45/76),迟发性癫痫40.8%(31/76);②皮层病灶继发癫痫60.5%(46/76),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39.5%(30/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局限性运动性发作40例(52.6%),其中早发性发作14例,迟发性发作26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1例和癫痫持续状态5例(47.4%)中,早发性发作26例,迟发性发作10例。(4)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占61.8%(47/76),缺血性卒中占38.2%(29/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癫痫组显著进步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癫痫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皮层病灶多见,早发癫痫以全身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于对照组,抗癫痫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的血糖与临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秋玲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7):60-61,6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血糖水平与病变性质、部位、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30例急性期(发病后2.07天)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增高组,就其病变性质、部位、病情轻重、死亡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高血糖的发生多见于重症脑出血及缺血性卒中患者;②高血糖的发生在脑出血患者与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③高血糖组预后明显差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3月经CT或MRI证实的2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102例)、应激性高血糖组(65例)和糖尿病组(57例),并对各组患者患病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的后循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及应激性高血糖组大面积脑梗死构成比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好转率(23.08%,15/65)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56.86%,58/102)(P〈0.01)和糖尿病组(49.12%,28/57)(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16.92%)明显高于糖尿病组(12.28%)及血糖正常组(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早期有效监测并控制血糖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多项反应Logit模型探讨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187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0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调查人口学因素、生活事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x2检验和多项反应Logit模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与2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因素是高血压病史、心脏病、BMI、TG、纤维蛋白原、收缩压、舒张压(P〈0.05或P〈0.01)。(2)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统计意义的因素是HDL—C、糖尿病、载脂蛋白B(ApoB)及年龄;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统计意义的因素是吸烟。(3)相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而言,男性、高血压病史、BMI、舒张压和年龄发生出血性卒中的OR值分别是2.927、3.016、1.429、1.709和0.640(P〈0.05或P〈O.01)。结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既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又不完全等同,相对于脑缺血,出血性脑卒中更为危险的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高BMI和高舒张压,年龄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分为脑出血组(65例)和脑梗死组(55例),收集其心电图(ECG)及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组ECG异常发生率(89.2%)明显高于脑梗死组(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ECG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过速、ST段异常、T波改变和Q—T间期延长;脑梗死组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左室肥厚、心房颤动、ST段异常等。死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85.3%)明显高于好转患者(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的改变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急性重症胰腺炎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各选9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CRP、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病死率、再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非手术组APACHE—Ⅱ评分及CRP数值达到较高水平,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住院时间手术组组比非手术组组明显缩短(P〈0.01);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相比差异较大(P〈0.01),从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手术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距(P〈0.01)。结论采用手术的方式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比保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显著,在并发症死亡率以及治疗周期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