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 T),1次/d,20 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 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0.07),(0.4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0.53),(2.2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 826±1 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 506±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变化 ,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观察范围内神经髓鞘数为 6 5 0 5 .83± 779.5 0 ,磁电刺激组神经髓鞘数为 12 82 5 .78± 16 78.19,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0 1) ,其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别从电生理学、组织学方面观察经颅磁刺激及局部直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共选取20只SD大鼠,将其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及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分别采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磁刺激对周围神经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及周围神经髓鞘结构、数量的影响,并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大鼠分别经20d相应处理后,发现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波幅明显增高,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织学方面,可观察到经颅磁刺激组有大量新生神经髓鞘出现,其数量显著多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颅磁刺激组的髓鞘结构也较局部直流电刺激组清晰、完整。结论通过电生理学及组织学观察,发现经颅磁刺激在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其疗效可能优于局部直流电刺激。  相似文献   

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磁刺激骶1(S1)神经根引出H反射并结合F波测定评估腰骶神经根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根功能。 方法检测30名健康受试者和30名单侧S1神经根受损的患者,在双侧比目鱼肌分别记录磁刺激骶1神经根引出的H反射和电刺激腘窝处胫神经引出的F波,同时记录各自的M波,计算感觉神经根传导时间(SRCT),并分析正常人SRCT与身高、年龄的关系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组的平均SRCT为(3.10±0.44)ms,侧间差为(0.13±0.19)ms;病例组平均SRCT及侧间差分别为(3.90±0.65)ms和(0.90±0.50)ms,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所检正常人的SRCT与身高相关,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病例组的SRCT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 结论SRCT可作为评价感觉神经根功能的一项指标,为骶1神经根病的无创性电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摸索检测膈神经根传导时间的方法及其在健康人的特点。方法 以表面电极记录 31位健康受试者的 61侧经项磁刺激膈神经根和经颈电刺激膈神经所得的远端运动潜伏期的差。结果 膈神经根传导时间不存在性别及侧别间差异 ,与年龄和身高间不相关。合并不同性别和侧别后健康人的正常值为 (1 .4± 0 .3)ms。结论 膈神经根传导时间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颈神经根功能的不可缺少的电生理指标。磁刺激膈神经根方法的引入使这一检测易为受试者接受 ,电刺激膈神经使这一检测在操作上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7.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最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最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最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最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59),(6.75±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20,0.87±0.78,P<0.001];F最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2.59,2.19±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22.89),(61.82±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最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最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系统阐述电生理学方法(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体感诱发电位、神经根刺激技术、F波、H反射、神经根磁刺激技术)在神经根性颈痛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磁刺激对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最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最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最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最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77;1.59),(6.75&;#177;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77;1.20,0.87&;#177;0.78,P<0.001];F最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177;2.59,2.19&;#177;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177;22.89),(61.82&;#177;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最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最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对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增快,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21)对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由创伤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36例46根神经根据接受门诊治疗前后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接受弥可保治疗,疗程两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作为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神经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肌电图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21)对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由创伤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36例46根神经根据接受门诊治疗前后随机分为2组,A组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B组接受弥可保治疗,疗程两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及波幅对比均有显性差异。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可作为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刺激骶1(S1)神经根引出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结合电刺激腘窝F波测定在诊断S1神经根病患者神经根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正常对照组)和30名单侧S1神经根受损的患者(病例组),在双侧比目鱼肌分别记录磁刺激S1神经根引出的复合性肌肉动作电位(M波)和电刺激腘窝处胫神经引出的F波及M波,计算周围运动传导时间(periphe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PMCT)和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otor root conduction time,MRCT),并选择患侧5~6块肌肉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比较MRCT与针极肌电图结果。 结果正常对照组的MRCT为(3.45±0.39)ms,左右侧间差为(0.28±0.15)ms,病例组的单侧值和侧间差则分别为(3.70±0.63)ms和(0.43±0.36)ms。病例组单侧PMCT和MRCT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23位接受针极肌电图检查的患者中,6例出现自发电位。其诊断结果与MRCT的符合率达82.6%。 结论MRCT是一个能有效地无创评价运动神经根功能的指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本研究测量了周围神经在经受磁刺激和电刺激时的周围运动传导时间(PMCT)的差异,并由此对磁刺激周围神经时的作用部位进行了确定。 方法 受试者为16名健康成人,其中男性13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43.8岁。测试时一律取俯卧位。  相似文献   

16.
<正> 经颅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对于中枢运动传导径的评价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中枢传导时间(CCT)常通过随意收缩肌肉对皮层与脊髓刺激反应的潜伏期差值的计算而得到。CCT 包括:①沿锥体束纤维的传导时间;②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延迟;③运动神经根纤维的一个较短的近心段的传导时间。有人认为要精确测量CCT 就应该测量磁刺激脑的传导时间与电刺激周围神经获得的F 波。  相似文献   

17.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与再生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关于电刺激对神经再生恢复的促进作用仍需要探讨.目的比较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促进不同部位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与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电理室和骨科.对象1999-10/2003-06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选择经临床诊断和肌电图证实的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方法对入选78例周围神经不全损伤患者采用丹迪Cantata型肌电图仪对,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受损周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及不同病程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②神经传导速度变化.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8例臂丛神经、坐骨神经不全损伤者,经1~10个疗程的治疗,53例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18例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91%(71/78).治疗后失神经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改善受损神经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8.
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局部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动物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电刺激组缩短,波幅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局部电刺激的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应用是康复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物理原理,特性,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模拟等最新发展,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是经颅电刺激的发展。经颅电刺激又是从周围神经电刺激而来。最开始的电刺激是从离体的神经肌肉刺激开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报道首见于1985年,报道采用经颅皮质单刺激的方法研究中枢神经的运动传导。以Medline的收录为据,1986以后有关磁刺激的报道就以1.1:1的比例逐年增加。迄今已有3600多篇,2003年收录论文最多,达382篇,2005年1至9月有关磁刺激的国外文献已经有367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