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拔牙后会引起牙槽骨的吸收和软组织退缩,应用牙槽嵴保存技术可阻断或减缓牙槽骨吸收,实现剩余牙槽嵴的保存或增量。评估剩余牙槽窝骨壁及其拔牙后条件对于选择种植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牙槽嵴保存技术虽是一种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的手术方法,但临床上需要遵循其适应证,严格按照牙槽嵴保存的手术流程,应用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恰当的植骨材料,并做好一期创口关闭。文章将对牙槽嵴保存技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手术方法、种植手术时机做一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明确其手术指征及进行标准化操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拔牙后,牙槽嵴的软硬组织将丧失。第一年,牙槽嵴将吸收50%的宽度和1mm的高度。其中60%的骨吸收发生在前三个月。牙及面部的功能、美观重建是现代种植学的现实挑战。牙槽窝、牙槽嵴的保存为保存和重建软硬组织提供了条件。本报告将重点阐释牙槽骨的愈合原理及在种植体植入前的一些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牙槽嵴扩张技术在上颌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9例牙槽嵴骨量不足的上颌牙种植采用骨扩张器Condenser进行牙槽嵴扩张。根椐不同的缺牙位置,植入与天然牙根直径相当的种植体,以满足患者功能与美学的需要。结果 在49例患者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缺牙区,植入了86枚种植体。术前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平均为3~5·1 mm,术后牙槽嵴宽度平均增加3·3~5·4 mm;术前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平均为6~ 10 mm,术后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2~7 mm;种植体均获得初始稳定性;术后6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了紧密的骨性结合骨,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进行2期修复。结论 ERE技术适用于上颌牙槽骨扩张,可达到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在种植体植入之前保存拔牙后的牙槽嵴和软组织、预防拔牙后的牙槽嵴吸收,并改善骨和软组织质量的效果。方法:29例前牙和前磨牙单颗牙位点,拔牙后即刻向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游离移植腭粘膜瓣覆盖并初期创口关闭。6个月之后植入种植体,4个月之后修复。测量骨的颊舌向厚度和高度变化,以及龈乳头的高度变化。结果:牙槽窝粘膜及骨愈合良好,成功完成最终种植修复。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成功实现拔牙窝骨愈合,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有利于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GBR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罹患重度牙周炎的患牙常伴有严重的感染和牙槽骨破坏,而且拔牙后牙槽窝在愈合过程中进一步骨吸收和改建,增加了后期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难度。在上颌磨牙区因毗邻上颌窦,种植治疗常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来弥补垂直骨量不足。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炎的上颌磨牙,通过微创拔牙后彻底清除牙槽窝感染,结合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有效减少牙槽窝愈合过程中的骨吸收,实现牙槽嵴的保存和重建,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硬组织三维条件。这一方法将上颌磨牙区骨增量术前移,简化了后续种植治疗的复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拔牙后即刻种植与拔牙窝内即刻植骨在预防牙槽嵴吸收中的作用.方法:拔除四只犬双侧下颌第二、第三前磨牙,实验组拔牙窝分别植入种植体(A组)和Bio-oss骨粉(B组),对照组(C组)拔牙窝自然愈合.五个月处死动物,观测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对骨质进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钙磷能谱分析.结果:牙槽嵴高度减少:A组0.27±0.07mm,B组0.49±O.07 mm,C组1.40±O.15 mm;牙槽嵴宽度减少:A组0.24±0.13mm,B组0.21±O.10 mm,C组1.19±0.51mm,AC和Bc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可见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紧密,Bc两组灰度值分别为73.04±7.05、45.10±4.71,两组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切片可见A组的种植体周围板层骨包绕紧密;B组的Bio-OSS颗粒部分降解,周围有大量板层骨及编织骨生成;C组骨小梁稀疏、纤细,骨髓腔面积大.扫描电镜钙磷能谱分析测定钙磷比值分别为A组2.01±0.12,B组1.98±0.14,对照组C组1.53±0.22, AC和BC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拔牙后即刻种植和拔牙窝内植入Bio-oss联合使用钛膜.均能有效的防止牙槽骨吸收.在拔牙后短期内维持牙槽嵴骨量和骨质的效果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别,但均优于自然愈合的拔牙创.讨论:如果拔牙后残存的骨量能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应提倡进行即刻种植,可以有效地防止牙槽骨的萎缩,最大限度的保存种植区软硬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牙槽保存术应用于延期种植病人牙槽嵴骨量的维持,但远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拔牙后牙槽嵴会出现不可逆的骨吸收,常导致拔牙区骨量不足,可能会限制后期的种植或传统修复治疗,而牙槽嵴保持术可以减少拔牙后的骨量丢失。故本文从拔牙窝改建特点、影响拔牙窝的愈合因素及生物材料在牙槽嵴保持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葛根素对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制作大鼠下颌中切牙缺失模型,于剩余牙槽嵴的粘膜下注射葛根素,用X线片测量大鼠相对剩余牙槽嵴高度和骨密度值,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剩余牙槽嵴的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实验组剩余牙槽嵴相对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除一周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剩余牙槽嵴光密度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大鼠剩余牙槽嵴表面的成骨质量较对照组高,骨吸收程度较对照组少。结论将葛根素注射于拔牙窝周围能够抑制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并保存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正>拔牙后的牙槽嵴存在一个不可逆、进行性的吸收过程。牙槽窝本身的愈合过程表现为牙槽窝内新骨的形成和外部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丧失。而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丧失,给今后牙列的修复和种植治疗带来了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问题,成为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牙槽嵴保存术对不同牙槽嵴骨缺损患者延迟种植效果的影响。方法:94例行下颌单颗后牙拔除术患者,根据牙拔除术前牙槽嵴骨缺损量不同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53)和中重度组(n=41),行拔牙术后再将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分别随机分为保存术组和对照组,保存术组对牙槽窝采取牙槽嵴保存术,对照组对牙槽窝不做处理。结果: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患者术后6个月保存术组患者宽度减少量和高度减少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中重度组中保存术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月时GRL较拔牙前增加,而PD和AL则较拔牙前减少;轻度组种植体直径4.1 mm和4.8 mm分别占26.4%和73.6%,而中重度组则分别为46.3%和53.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29,P=0.045);轻度组种植体长度分布与中重度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7,P=0.000)。结论:牙槽嵴保存术可有效减少拔牙术后植骨区牙槽嵴骨量损失,有利于延迟种植操作的开展,尤其对患牙拔除前牙槽嵴骨缺损量>5 mm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