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联合正颌正畸治疗重度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咬合关系紊乱的疗效。方法:对2例继发于儿童时期颞下颌关节损伤的小下颌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行双侧下颌角处截骨,安置牵引器,延长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第二期在拆除牵引器后进行正畸治疗,继而采用正颌外科方法进一步矫正颌面畸形及咬合关系,术后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25 mm,最大牵引距离30 mm,牵引区成骨良好,SNB角由术前平均67°增加到术后80°,小下颌及偏颌畸形得以矫治。联合正颌外科及正畸治疗后,面形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经过2年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联合应用牵张成骨和正颌外科技术并配合正畸治疗是矫治成人重度小下颌不对称性牙颌面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联合正畸治疗重度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及咬合关系紊乱的疗效。方法对1例继发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重度小颌畸形的成人患者,经多学科会诊,确定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右侧下颌髁突,同期行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并联合术后正畸治疗。结果患者经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形及咬合功能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联合正畸治疗成人重度小颌畸形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牙颌畸形患者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并与同期未进行术前、术后正畸的64例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澡后的颌面外科、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62.6%,畸形复发率为2.2%;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42.2%,畸形复发率为7.8%  相似文献   

4.
提要:骨性错牙合畸形需要正畸矫治或者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是毋庸置疑的。某种程度上,颌面外科医生往往认为正颌外科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许多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仅凭正畸治疗就获得了可以接受的咬合关系。何种选择是最佳的诊疗方式?其评价标准、优先路径和风险控制是什么呢?特别是边缘性骨性畸形病例,这些均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正畸与正颌医生的诊疗观念分歧,术前三维诊疗计划的拟定,联合治疗的优先路径遴选,联合治疗中相应合作环节,牵张成骨术(DO)等新进展与早期介入,术后复发认识和术前疗效预测等。事实上,正畸-正颌联合诊疗的范畴相当广泛,无论是否接受正颌手术,知情同意和相关风险告知是必要的,双方紧密合作、支持对于骨性错牙合畸形矫治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颌外科矫治骨性下颌偏斜的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临床采用正畸 正颌外科方法联合治疗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时术前与术后正畸治疗中的难点和要点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严重骨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 2 1例 ,年龄 19~ 2 8岁 ,平均年龄 2 5 5岁。ANB角 - 3°~ - 8° ,Wits值 - 7~ - 14mm ,颏点偏斜 3~ 7mm。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果 术前正畸疗程为 10~ 2 0个月 ,平均 18个月。术后正畸疗程为 5~ 10个月 ,平均 7 5个月。术前正畸治疗必须要解决以下主要难点 :①去除患者三维方向的牙代偿 ;②协调其牙弓形态及宽度的不调 ;③双颌手术时模型外科分析与导板的制作。术后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结论 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是正颌外科治疗下颌偏斜畸形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2012年,我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56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牙颌面畸形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随访无复发。比较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术前、术后正畸,可明显改善面部畸形,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一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 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犬,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正颌外科基本手术及操作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科矫治牙颌面畸形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瑞士学者Obwegeser 20世纪50年代首创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60年代以美国学者Bell颌骨血运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正颌外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随着现代正颌外科基本理论的不断丰富、术前术后正畸技术的完善及各种辅助外科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下颌发育不足是牙颌面畸形的常见类型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和咬合功能。外科矫治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改变下颌骨位置和形态,恢复患者正常面部外形。本文从外科治疗的角度,将颞下颌关节这一关键因素纳入成人下颌发育不足的诊疗设计中,阐述成人下颌发育不足的常用矫治方法,包括正颌外科手术、颞下颌关节外科手术、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和牵张成骨技术等,总结不同类型成人下颌发育不足的治疗流程。为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提高这一疾病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下颌前突Ⅲ类(牙合)的术前和术后正畸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方法:2004~2008年按照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序列,治疗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80例。全组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7~43岁。全部选用了以SSRO为主体的手术方案。结果:80例患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面形改善和咬(牙合)关系重建效果。全组病例中坚持完成矫治程序的占97.3%(75/80)。而由于患者居住地址远离城市和其它原因未能完成术后正畸的占6.3%(5/80)。前者(牙合)关系稳定性优于后者,防止了复发。结论:从医患两方面仍需加强对外科-正畸联合矫治的认识,坚持做到每一例患者完成术前术后正畸,对提高正颌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边缘骨性Ⅲ类错[牙合]正颌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拔牙)后的效果差异。方法:对两组骨性Ⅲ类手术边缘病例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手术治疗组12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所有病例治疗前ANB角都〉-5°。结果:手术组治疗的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前齿槽区的后移及下切牙的直立,正畸组的主要变化是下切牙的后倾及后移。两组治疗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ANB角,上下颌骨长度比(M/M ratio),NAPog角,下切牙倾斜角(∠L1/ML),上下切牙交角(∠U1/L1)有显著性差异,而标志软组织凹陷度的Holdaway角和Z角没有差异。结论:对于骨性Ⅲ类手术边缘错而言,选择合适的病例,手术与正畸掩饰治疗都可以获得可接受的咬合和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骨水平向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255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175例,为受试对象,年龄10-45岁,常规拍摄口内全景X线片,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55例正畸就诊患者中,左侧偏斜患者44例,关节结构异常33例,比例为75.00%,正常不偏斜患者186例,关节结构异常122例,比例为65.59%,右侧偏斜患者25例,关节结构异常21例,比例为84.00%。结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在正畸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较高,下颌偏斜患者异常比例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患者正畸治疗中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2006~2012年来我科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选择具有偏侧咀嚼习惯,同时因正畸治疗需要在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区种植体支抗控制的病例146例,男48例,女98例,年龄18~25岁,平均21.6岁。观察咀嚼侧和非咀嚼侧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选择病例中半年内发生种植体支抗松动者23例,共25枚种植体,其中咀嚼侧6枚,非咀嚼侧19枚,咀嚼侧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4例,非咀嚼侧38例,对双侧局部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侧种植体支抗脱落率、周围炎发生率及骨密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偏侧咀嚼患者非咀嚼侧种植体稳定性较差,可能与局部口腔卫生不良及骨密度相对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外科矫正骨型下颌下后缩畸形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期连续收治的17例骨型严重下颌后缩的患者为例,重点介绍对该类畸形患者的术前准备,特别是术瓣术后正畸治疗及He导板的应用。正畸治疗内容包括;去代偿扩大上牙弓,排齐牙齿,平整He曲线,使上下牙弓形态协调,恢复He平衡重建良好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近期连续收治的 17例骨型严重下颌后缩 (已作正颌手术 )的患者为例 ,重点介绍对该类畸形患者的术前准备 ,特别是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及导板的应用。正畸治疗内容包括 :去代偿扩大上牙弓 ,排齐牙齿 ,平整曲线 ,使上下牙弓形态协调 ,恢复平衡重建良好的咬合关系。作者的经验表明 ,对严重骨型下颌后缩患者 ,要获得形态和功能完美结合的理想治疗目标 ,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 ,特别是术前、术后的正畸准备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须和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型和咬合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择10例在本院正颌-正畸中心治疗结束3年以上、资料齐全的骨性Ⅱ类错患者,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3±2.9)岁,治疗结束平均随访期(2.63±1.36)a。治疗方案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手术根据面型测量数据采用双颌手术或上颌手术+颏成形,术中采用坚强内固定。比较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和随访结束(T2)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评价颞下颌关节(TMJ)症状量表和MRI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治疗前、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覆盖平均增加0.62mm,有显著性差异,其余骨性、牙性复发和软组织改建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UI-NA距离、覆盖和覆变化>2mm占10%,Go-Co长度变化>2mm占20%,软组织颏前点的变化量>2mm占40%,LI-NB距离和颏唇沟的深度变化均小于2mm;所有患者关节症状无加重,MRI未见髁突吸收加重,盘髁关系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骨性Ⅱ类错伴TMD患者通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获得面型美观和正常的咬合关系,远期面型结构及咬合关系未见明显复发趋势,未发现TMJ症状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传统骨切割技术对比,探讨超声骨切割技术在正颌外科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组病例12例,其中男2例,女10例;20~65岁;双颌畸形7例,上颌后缩3例,下颌前突2例;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10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8例,下颌全牙列根尖下截骨术1例,颏成形术5例。超声骨刀在切骨时选Ⅰ~Ⅲ级切骨模式,调节出水量,刀头选OT7或OT7A。骨断端行坚强内固定。结果:切割精度高,对周围软组织无损伤,术中出血少,骨断端无坏死,创口一期愈合。结论:与传统骨切割技术对比,超声骨切割技术弥补了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超声骨刀的技术优势为:1)能识别软硬组织,只切割硬组织,对软组织无损伤,提高了手术安全性;2)切割时产热少,再加上冷水喷雾降温,不会对骨组织产生不可逆性坏死;3)切割时无震动,刀柄握持力轻,可控性强,避免了误操作,提高了切割精度,切割线不受限制,创口清晰,切骨线规则平整。故超声骨切割技术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0-06—2013-06行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72例临床资料;对感染病例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72例患者,经过术后观察及3个月的随访,11例出现术后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5%。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下颌角居多,骨折的形式以复杂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居多,其中6例经积极治疗及对症处理后痊愈,5例取出内固定物后痊愈。结论:下颌骨坚固内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较多,诸如骨折的原因和方式、骨折的部位和形式、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操作不当、未达到解剖复位、接骨板使用不规范等。注重手术技巧,并针对继发感染的病因进行积极的预防与处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SARME)联合下颌骨牵张成骨术(DO)矫治年轻骨性Ⅱ类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疗效。方法:4例上颌牙弓狭窄及下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Ⅱ类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18~23岁,平均20.3岁),经多导睡眠检测为重度OSAHS。采取SARME联合下颌骨DO术矫治骨性Ⅱ类畸形,术后正畸治疗排齐拥挤牙列及咬合精细调整。分别采用CT、鼻声反射检查及多导睡眠检测,比较治疗前、后(T0、T1)上颌骨宽度、鼻腔体积、鼻阻力以及PSG参数的改变。结果:矫治后患者的上颌骨宽度呈"V"形扩大,鼻腔体积增大,鼻阻力减小。多导睡眠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紊乱指数(AHI)显著减小并恢复正常,患者的OSAHS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结论:SARME联合下颌骨DO术对治疗严重骨性Ⅱ类伴OSAHS的年轻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