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有效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方法对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定期保健的418名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6个月、1岁、1岁半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11%、19.17%、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2.46%和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母乳质量丰富与单一在6月龄时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6.5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5)。结论母乳是婴儿理想的食物;6月龄时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儿童系统保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并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对韶关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1年出生的婴儿进行贫血监测分析。结果780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和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8%、19.08%和11.0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姜凯  王志勤  姜锋 《职业与健康》2009,25(19):2074-2075
目的探讨新乡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603例3月龄一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并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龄一1岁年龄组,IDA患病率为36.05%;男女性别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患病的相关因素。结论3月龄一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来预防儿童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湛江市霞山妇幼保健院儿科及儿保门诊检查的婴幼儿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体弱儿进行调查,分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的影响因素。结果:2 120名婴幼儿中,NIDA儿童580例,患病率为27.36%,0~6个月组占38.62%,6~12个月组占26.90%,1~2岁组占21.03%,2~3岁组占13.45%;影响因素:辅食添加不当占60.69%,需求量大占33.62%,先天储铁不足占3.45%,铁吸收障碍占2.24%。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婴幼儿0~6月龄时患病率偏高,辅食添加不合理是造成儿童NIDA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对婴幼儿科学正确的喂养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5.
张家港市0~2岁系统管理儿童营养性贫血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张家港市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2000年出生的婴儿进行了贫血监测分析。结果 807名系统管理儿6月龄、1岁、2岁时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91%、19.60%和11.25%,混合喂养和辅食添加过晚者贫血患病率分别高于母乳喂养和捕食添加及时者。提示进一步提高4足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是预防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来医院儿保门诊进行规范化健康体检的1658例6~36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分析,血红蛋白<110g/L作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患病率。结果: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6.6%,其中轻度贫血占95.5%,中度贫血占4.5%,各年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孕期是否贫血、是否接受育儿指导、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呼吸道和消化道反复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较高,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孕期营养、指导科学育儿、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济南市药山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现状,探讨影响济南市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来山东黄河医院儿保门诊健康查体的1 094例4个月至3岁健康足月婴幼儿进行研究,查末梢血血常规,分析各年龄段贫血患病率,进一步分析贫血与6个月内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喂养习惯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结果 药山社区4个月至3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总患病率为37.9%(415/1 094),其中轻度贫血占88.2%(366/415),中度贫血占11.8%(49/415).贫血的患病率与月龄、母亲文化程度、6个月内喂养方式、是否合理添加辅食有关,6个月~<12月婴儿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14.95~31.93,P<0.01);母亲文化程度高者贫血的患病率低(χ2=10.86~47.02,P<0.01);人工喂养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和混合喂养者(χ2=15.26~23.38,P<0.01);合理添加辅食者贫血的患病率明显下降(χ2=31.18,P<0.01).结论 药山社区婴幼儿贫血总患病率仍较高,贫血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8.
吴德雯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89-1590
目的了解社区婴幼儿贫血的患病情况,探讨其病因,从而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医院儿保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儿童为普查对象。用氰化高铁法测定幼儿的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贫血诊断分析。结果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1.8%,以3岁以内儿童为主;男女幼儿贫血患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28.3%,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为65.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社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与全国水平一致,其中以0~3岁偏高,添加辅食不及时,未实施母乳喂养为主要原因。应通过大力宣教喂养方式,改变膳食结构,提高儿童免疫力,有效地预防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刚喂养方式与婴儿体格发育及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将1999年2月~2004年2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实行档案化管理的280名0~12月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对其体格发育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3月和12月婴儿生长第1和第2关键期,人工喂养组男女童体格发育优于母乳喂养组(P〈0.05),6月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人工喂养组也明显低于母乳喂养组(x^-=4.3124,P〈0.05):结论本地区母乳喂养存在误区,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贫血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特区0~3岁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与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1216名接受儿童健康检查的0~3岁婴幼儿采集静脉血,采用Sysmex KX-21型全自动血球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3岁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5.49%;高峰在6~12月龄组;各年龄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29,P0.0001)。早产儿组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P=0.027)。完全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16.25%)显著低于部分母乳喂养组(34.04%)及人工喂养组(3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75,P0.01)。完全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0.06%,低于其他喂养时间组。在4~5月龄添加谷类、蛋类辅食、4~6月龄添加动物内脏类辅食、7~8月龄添加肉类、蔬菜类辅食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0~3岁婴幼儿营养性贫血问题非常严峻,婴幼儿贫血与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健康预期寿命作为健康测量的综合性指标,是在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健康部分和病态(非健康)部分。因此,健康的概念和测量是测量健康预期寿命的核心和关键。现有健康预期寿命领域的研究大致从六个方面对健康进行定义和操作化,包括沙利文的活动限制定义、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残疾、损失定义、华盛顿残疾统计团队的残疾定义、Euro-Reves的全球活动限制指数(GALI)定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s和IADLs)定义和自评健康定义。这些健康的概念和操作化各有优势,也都有弊端。在众多指标中,尽管自评健康受自评者对其健康信息了解程度的影响,但是自评健康简单易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健康测量指标,能有效反映人群健康,进行健康预测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13.
上海卫生经济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首先对上海15年来的卫生经济改革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卫生经济改革取得的成绩,指出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开始进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阶段。其次,分析了目前卫生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卫生投入不足与浪费并存.卫生资源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2)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为缺乏费用意识和成本概念;(3)医院科室两级核算、超额劳务分配、药品加成收入等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最后,本文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设想:(1)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卫生机构减人增效、转岗分流;(2)建立疾病诊疗标准、费用标准、基本医疗费用支付标准;(3)取消超额劳务分配,完善院科两级核算体系;(4)实施医药分流,完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袁萍  唐亚丽 《职业与健康》2012,28(4):469-471
目的掌握户外执勤人员身体健康情况,为该人群健康保健工作提供基线数据,以提高该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保证其工作质量。方法 2010年10月,对江门市交通管理部门在职人员1 197人进行体格检查,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建立该人群健康档案,并进行健康保健指导。结果疾病和指标异常检出率较高的有:高血脂(33.8%)、脂肪肝(31.1%)、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24.1%)、高尿酸血症(16.9%)、高血糖(12.9%)、肾结石(10.9%)、高血压(7.7%)、胆囊息肉(7.4%)和胆囊胆管结石(5.6%)。结论交通管理部门在职人员健康情况不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做好该人群健康保健工作,以促进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状况,为社区的发展及居民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在连云港市部分城市社区抽取20~60岁居民263人进行调查。[结果]调查263人,社区有健康档案的占33.08%,社区对居民慢性病全部掌握、全面了解的分别占3.42%、19.77% 社区健身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占9.51%,项目多样的占22.81% 健身活动有专门的露天场所、室内场所或广场可健身的分别占26.10%、27.75%、29.28%,健身器材充足的占4.56% 15.59%的人每周参加3次以上健身活动 每年1次体检的占32.70% 对营养结构的搭配非常注意、注意的分别占2.66%、13.69%,不吸烟的占39.92% 认为健康体检间隔时间是1年的占33.46%,知道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的分别占60.15%、58.24%、58.24%、55.56%,认为与生活方式密切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的分别占59.77%、50.18%、47.51%、22.22%,认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量是6 g的占41.83%,知道成年人正常血压上限是140/90 mmHg的占39.92%。[结论]连云港市城市社区较为重视居民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方式多样,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行为仍存在较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浦区社区、企业和公共场所健康素养状况,为政府决策和制定健康素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青蒲区社区、企业和公共场所监测点随机抽取部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健康素养知识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抽样方法,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830名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理念(18.01±4.01分),行为(7.96±1.85分)和技能(6.53±2.44分)的总体平均正确率为63.74%;对不同场所、性别、年龄和文化水平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知识均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调查对象不同性别之间的健康素养知识均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场所中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之间比较,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知识均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基本健康素养方面,社区与企业、社区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之间的健康素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企业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素养均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针对不同场所从业人员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提高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地区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青浦区三个街道(镇)9个村居的463名社区居民开展调查.结果 2020年青浦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38.77%.健康素养三维度方面,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技能的素养水平分别为53.6%、41.0%和4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梅亭社区居民在健康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方法 2011年12月对梅亭社区年满18周岁的居民采用机械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892名,并与往年基线调查(干预前)结果相比较。结果梅亭社区居民在干预后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2.0%,较干预前的65.4%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男性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2.7%,比女性81.4%略高;女性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为81.0%,比男性79.2%高;户籍人群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平均形成率均比非户籍人群高。结论实施健康干预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of the health systemin relation to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disputes.

METHODOLOGICAL PROCEDURES

A qualitative study with health managers from 19 municipalities in the health region of Bahia, Northeastern Brazil. Data were drawn from 17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state, regional, and municipal health policymakers and managers; a focus group; observations of the region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and documents in 2012. The political-institution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ompon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light of dialectical hermeneutics.

RESULTS

The region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is the chief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component and functions as a strategic tool for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 It brings together a diversity of members responsible for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ealthcare territories, who need to negotiate the allocation of fund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acilities for common use in the region. The high turnover of health secretaries, their lack of autonomy from the local executive decisions, inadequate technical training to exercise their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ty politics on decision making stand as obstacles to the regional interagency committee’s permeability to social demands. Funding is insufficient to enable the fulfillment of the officially integrated agreed-upon program or to boost public supply by the system, requiring that public managers procure services from the private market at value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price schedule (Brazilian Unified Health System Table). The study determined that “facilitators” under contract to health departments accelerated access to specialized (diagnostic, therapeutic and/or surgical) services in other municipalities by direct payment to physicians for procedure costs already covered by the Brazilian Unified Health System.

CONCLUS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ed a regionalized system with a conflictive pattern of governance and intermediate institutionalism. The regional interagency committee’s managerial routine needs to incorporate more democratic devices for connecting wit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devices that are more permeable to social demands relating to regional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其危险因素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调查在校10~21岁学生4067人,男1931人,女2136人。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分析父母管教方式在不同性别中的联合作用及交互作用。[结果]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17.8%,其中男生16.7%,女生18.7%,两者类似。男生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父母关系不和、上网、看电视和父母打骂体罚等。女生的危险因素是饮酒、父母关系不和、上网、经常化妆和父亲管教太严等。不良管教模式对离家出走意念起很大促进作用。[结论]指导家长摒弃不良管教模式,提倡经常与孩子交谈,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以避免离家出走意念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