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泉州市6月~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红细胞压积 (Hct)及血清铁的检测 ,并于试验性治疗后复查血红蛋白。 【结果】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总贫血、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症患病率分别为 17.5 6%、13 .94%和 3 2 .97%。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区。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以 6月~ 1岁组最高 ,3~ 5岁组最低。低出生体重、辅食添加不合理、素食为主、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消化道感染、厌食、营养不良和家庭年人均收入少于 10 0 0元、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等因素是贫血患病的相关因素。 【结论】 泉州市 6月~ 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 13 .94%,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
3.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所于 2 0 0 1年9月在沭城镇进行了缺铁性贫血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 调查沭城镇 2所幼儿园儿童 2 4 7人 ,城镇散童 2 55人 ,共 50 2人 ;其中 2 8天~ 6月龄的 1 0 3人 ,7~ 1 2月龄的 1 0 2人 ,1~ 相似文献
4.
5.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及生长发育。虽然进入80年代以后,对“小儿”四病之一的儿童贫血进行了重点防治,但目前仍有一定的发病率,尤其在农村较为普遍。根据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第四期项目工作的要求,我省制定了统一的调查与防治方案,对20个加中项目县受援乡及城关镇的0~12岁儿童进行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现对霍邱、潜山、庐江等7县的上报资料进行分析。1时间与对象1996年9月~10月进行调查。每县包括3个受援乡和城关镇0~12岁儿童各300名,合计1200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来医院儿保门诊进行规范化健康体检的1658例6~36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分析,血红蛋白<110g/L作为儿童贫血诊断标准,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贫血患病率。结果: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26.6%,其中轻度贫血占95.5%,中度贫血占4.5%,各年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孕期是否贫血、是否接受育儿指导、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呼吸道和消化道反复感染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仍较高,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孕期营养、指导科学育儿、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774例学龄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卫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11):48-48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儿童中患病率较高。在儿保工作实践中发现学龄前儿童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亦比较多见,遂于2000年高邮市城区1774名3~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对本市城区3~7岁学龄前儿童,在入园入托体检过程中进行调查。儿童总数1774人,男865人,女909人。1.2 方法 取左手无名指端血样,应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龙岩市部分托幼园所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状况,探其原因,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测量血红蛋白。结果托幼园所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8.05%,3岁以下儿童及来自农村私立园所儿童患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及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纠正儿童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平衡饮食,是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华泾镇托幼机构集体儿童的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制定儿童保健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华泾街道辖区内5所托幼机构984名儿童的健康普查资料结果。结果本市户籍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肥胖、龋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儿童营养不良和龋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儿童,而肥胖检出率低于本市户籍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肥胖和龋齿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和龋齿的检出年龄主要集中在5~7岁。结论加强对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的监督和指导,加大对幼儿家长的宣传力度,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合肥市农村地区6月~7岁儿童的贫血及铁缺乏情况, 为有效防治婴幼儿贫血及铁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 095名6月~7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测定。结果 研究对象2 095人中, 检出贫血患儿331例, 检出率为15.80%;铁缺乏的有392人, 检出率为18.71%, 贫血患儿中铁缺乏人数为114, 检出率为34.44%;贫血及铁缺乏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小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结论 合肥市农村地区贫血及铁缺乏仍有一定程度的发生, 且年龄越小, 贫血及铁缺乏发生率越高, 建议进一步加强营养知识宣教, 指导家长及时添加婴幼儿辅食, 引导家长形成科学合理的喂养知识和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某社区婴儿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海市某社区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某社区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出生的190例6月龄婴儿进行血红蛋白检测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该社区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为21.58%,经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喂养方式和4~6个月是否添加辅食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和4~6个月未添加辅食的OR值分别为3.0和19.8。[结论] 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注意合理添加辅食和适时补充铁元素,以减少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24月龄婴幼儿不同铁和贫血状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为神经行为发育偏移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2例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查以判定婴幼儿铁营养和贫血状况,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为8.07%,铁缺乏发生率为11.49%。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6.70(95%CI:-12.84~-0.56)、-6.27(95%CI:-11.87~-0.68)和-6.19(95%CI:-11.91~-0.47);缺铁无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65(95%CI:-3.19~-0.10)和-2.24(95%CI:-3.86~-0.63);非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52(95%CI:-2.92~-0.16)、-1.46(95%CI:-2.70~-0.23)和-1.39(95%CI:-2.68~-0.11)。结论 铁缺乏、贫血均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负相关,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进一步探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降低婴幼儿贫血发病率.方法 选取在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50名,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辅食营养素补充品添加观察组、健康教育对照组和普通对照组,每组50人.3组小儿出生后满9个月进行血红蛋白和末梢血铁和锌元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联合辅食营养素补充品添加组小儿贫血患病率为12%,末梢血铁元素含量为(8.05±0.58) mmol/L,锌元素含量为(78.90 ±9.18)μmol/L;健康教育组小儿贫血患病率为16%,末梢血铁元素含量为(7.65 ±0.50) mmol/L,锌元素含量为(71.70 ±11.4)μnol/L,2组小儿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铁、锌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对照组小儿贫血患病率为28%,末梢血铁元素含量为(7.06±0.65) mmol/L,锌元素含量为(63.02±7.53) μmol/L,健康教育联合辅食营养素补充品添加组和普通对照组小儿比较,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小儿末梢血铁、锌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组和普通对照组小儿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小儿末梢血铁、锌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联合添加辅食营养素补充品是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荟萃分析以明确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生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等数据库数据库(VIP)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等中英文电子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7年9月前已发表的关于3个月至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生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相关性的文章。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阅读全文后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估。Stata SE 12.0软件对缺铁性贫血是否为热性惊厥患儿风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并依据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检出相关文献89篇,排除重复和不相关的搜索记录11篇、只有摘要的文章18篇,以及对全文进行排查:综述2篇、缺少数据9篇以及数据雷同2篇剔除,最终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2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具有相关性[OR=2.24,95%CI(1.758,2.854),P<0.05]。
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了解母亲KAP(知识、态度、行为)对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的影响,为防治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武汉市儿保门诊首次进行规范化健康体检的1858例6月龄至36月龄婴幼儿抽取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母亲KAP水平,予以教育指导及知识、态度、行为干预后再次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1.3%。母亲中普遍存在缺铁性贫血知识欠缺,对铁缺乏及其引起的疾病等知识贫乏,喂养行为不科学,尤其在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系统学习科学育儿知识等方面掌握明显不足,造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而对母亲进行喂养方式、食物提供及健康教育指导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明显改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17.5%。结论 应开展多层面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知识专项宣传,提高母亲对贫血的认知水平,从饮食理念、饮食行为、饮食态度等方面改善母亲的喂养习惯,并要求其长期保持,以此逐步地养成其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大庆市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15所幼儿园189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统一调查表询问一般状况及病史,并进行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测定.数据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93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5.8%.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儿童饮食及胃肠因素、母亲贫血史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因素.结论 该市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低于我国儿童,但仍应根据影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因素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北京市取部分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北京市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的300例0~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血常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总铁结合力等检测,观察儿童缺铁性贫血分布现状,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300例儿童缺铁性贫血96例,发病率为32.00%,轻度、中度、重度贫血分别为22.00%、8.33%、1.67%,7~12个月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为42.14%,≤6个月儿童发病率最低,为16.00%;②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饮食情况、消化功能、母亲妊娠期贫血、早产均是影响北京市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因素(OR值分别为0.668、0.861、5.447、5.316、1.969、5.668,均P<0.05).结论 北京市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有所降低,以轻度多见,应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母乳喂养,改善饮食,6个月前给予积极地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Nutrition (Burbank,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2014,30(7-8):764-770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continues to b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India. 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20% of maternal death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anemia and another 50% of maternal deaths are associated with it. The question, therefore, is why, despite being the first country to launch the National Nutritional Anemia Prophylaxis Programme in 1970, the problem of IDA remains so widespread. As is to be expected,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IDA are also massive. The issues of control of IDA in India are multiple. Inadequate dietary intake of iron, defective iron absorption, increased iron requirements due to repeated pregnancies and lactation, poor iron reserves at birth, timing of umbilical cord clamping, timing and type of complementary food introduction, frequency of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nd excessive physiological blood los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pregnancy are some of the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high prevalence of anemia in India. 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multiple programmatic and organizational issues. This review, therefore,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the current burden of anemia in India, its epidemiology, and the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o offer some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deal with this major health proble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