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置管术(PDT)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12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观察组)和气管切开组(对照组),观察组行经皮气管置管术,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和气管导管拔除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观察组有2例皮下气肿和1例操作中出血.对照组有6例出血、1例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1.081,P>0.05).结论经皮气管置管术创伤小,手术过程简单、方便,良好护理能提高疗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敏贞 《现代护理》2004,10(5):408-409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置管术 (PDT)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12 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 (观察组 )和气管切开组 (对照组 ) ,观察组行经皮气管置管术 ,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和气管导管拔除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 0 0 1。观察组有 2例皮下气肿和 1例操作中出血。对照组有 6例出血、1例感染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0 81,P >0 .0 5 )。结论 经皮气管置管术创伤小 ,手术过程简单、方便 ,良好护理能提高疗效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PDT)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发呼吸肌麻痹(RMP)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10~2005—04共收治AOPP并呼吸肌麻痹156例,其中行PDT79例,另选择同期传统气管切开6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PDT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以小纱布计)、伤口愈合时间、出现并发症例数、死亡例数。与传统气管切开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PDT用于AOPP并发RMP具有操作简单易行.费时少,创伤小,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应作为该病开放气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传统的气管切开置管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两种方法做一简单对比。旨在说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术是一项适用于急诊快速、安全、永久气道建立的手段。通过回顾分析常规气管切开置管与经皮穿刺气管置管在操作方法、操作时间及近期并发症问的差别,将一个适用于急诊科和ICU新的气管置管技术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肌麻痹病人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后并发症,降低病人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8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肌麻痹病人实施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给予机械通气,加强气道湿化与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等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8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肌麻痹病人均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肌麻痹实施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呼吸情况,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后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提出紧急处理意见和具有预防作用的护理措施,使护士能有预见性地护理、观察病人,从而减少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5例气管切开后并发呼吸道梗阻的病例进行分析,根据其原因不同分类,并对各类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结果:根据15例病人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将他们分成5类,经急救除1人因凝血功能障碍呼吸道大量出血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呼吸道梗阻均迅速解除。结论:气管切开后并发呼吸道梗阻是一种紧意外情况,需正确及时处理,否则将危及病人生命;并认为采取正确卧位,加强气道湿化,适时正确吸痰,防止气道粘膜长期受压,预防和积极治疗切口感染,适当镇静能有效地预防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PDT)的应用及管理.方法 将40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20例)和传统气管切开组(20例).PDT组行经皮气管置管术,传统气管切开组行气管切开插管.观察2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DT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和气管导管拔除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气管切开组(P<0.001).PDT组有1例皮下气肿,传统气管切开组有1例皮下气肿、1例切口感染,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创伤小,手术有效、快速、安全,在EICU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范丽梅 《上海护理》2014,14(4):75-77
<正>气管切开即从气管第3、4软骨环前壁切开,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建立人工气道。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中,由于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或保持人工气道,行气管切开术后一般置管时间较长。临时气管切开术后套管放置的持续时间从8 d到46个月不等,平均时间为4个月[1]。气管切开置管术后,切口敷料更换是护理中的关键,如何预防切口感染和预防继发呼吸道感染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因素以及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对应的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纳入患者术后是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C置管术后患者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运动刺激、SAS评分以及SDS评分与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运动刺激为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 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位移、导管位置、运动刺激为PICC置管术后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干预,降低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郑瑞芬 《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2):816-816
气管置管术后的排痰处理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511700)郑瑞芬气管切开是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方法,而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如何能及时排清痰液及一系列的操作规程,乃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我们对41例气管切开放置T型硅胶管病人的排痰问题总结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11.
第三部分应用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进行呼吸管理介绍:长期气管内插管法适用于那些无力排痰的患者。Matthews等报道,用一细的气管导管经环甲膜穿刺插入气管的方法(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来代替普通气管切开插管法。本文对微型气管穿刺置管术(MT)在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评价。资料和方法:对60名需气管内插管的ICU病人分别使用普通气管内插管法或微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后并发各种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探讨应采取的紧急救助措施,以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气管切开病人的各种并发症,从而有效防止病人因呼吸道梗阻出现意外死亡。方法对3例气管切开后出现呼吸道梗阻的病人进行分析,找出呼吸道梗阻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如吸痰、止血、重置导管等,并注意观察救助结果。结果3例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很快缓解。结论根据气管切开病人并发呼吸道梗阻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气管切开病人因并发呼吸道梗阻而出现意外死亡。  相似文献   

13.
范惠敏  徐凤菊 《临床医学》2009,29(3):125-126
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置管后并发肺部感染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类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是康复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04年至2006年收治的36例因各种原因导致昏迷行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放射治疗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体台——附72耳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对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体会。方法:对因界咽癌放射治疗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72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鼓膜穿刺抽液术治愈41耳,治愈率为57%(41/72),单纯穿孔3耳,穿孔率4%(3/72),未治愈28耳;对未治愈的28耳行鼓膜切开置管术,治愈率为18%(5/28),未治愈的23耳中单纯穿孔12耳,穿孔率43%(12/28),合并感染11耳,术后感染率为39%(11/28)。结论:对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建议以采用鼓膜穿刺抽液术治疗为主,慎用鼓膜切开置管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鼻插管、气管切开在重度脑外科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3例重度脑外伤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组,30例行经鼻气管插管,23例行气管切开,观察血气、置管时间、肺部感染情况。结果:鼻插管在血气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变化与气管切开相似,并有置管时间短、肺部感染轻、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对于重度脑外伤呼吸衰竭患者,鼻插管术较气管切开术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在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需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的89例病人行经皮扩张气管套管置入术,术中注意密切配合,术后加强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套管管理。结果:本组2例因病人烦躁,颈部活动,导致造口部位少量出血,1例病人出现造口处少量皮下气肿,未见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方法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耗时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人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0例吸人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有2例患者并发急性呼吸道阻塞,2例患者并发慢性呼吸道阻塞,经抢救治疗后病情平稳。所有患者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吸人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由于护理管理不到位、痰痂阻塞、呼吸道黏膜脱落后出血、气管切开套管移位或脱出、套管气囊滑脱等原因会导致呼吸道阻塞,护理时要实施全程规范化管理、提高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加强人工呼吸道的管理,才可确保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死腔,减低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泡换气,是解除气道梗阻的常用方法,术后出血是其并发症之一,非常凶险。自2000年-2004年本人参加了21例气管切开的护理,其中5例并发出血,经及时处理,全部抢救成功,现将出血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复杂先心病术后气管切开合并气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复杂先心病术后由于其手术的特殊性造成某些患儿的带管时间相对延长,需要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不仅立刻解除了呼吸危机,而且还能长期用呼吸机支持呼吸,特别是在危重患儿术后,有了可靠的呼吸支持,对患儿十分有利。气管切开后,绕过了上呼吸道的机械梗阻,使呼吸道死腔量减少了60%~70%,从而降低了呼吸道阻力,增加了肺泡换气量,经气管套管可随时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可经口进食,保证机体营养,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气管切开主要适用于心脏术后需要长时期的呼吸机支持者;不能停用呼吸机者;拔除气管插管后痰多,不能有效排痰而出现缺氧症状,短期内无法纠正者等。但是,长期置管使局部黏膜受损,易发生气道出血。2003年1~12月,我院共有7例气管切开合并气道出血患儿,对其出血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