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在拟输血患者中的分布特证,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选择本院临床用血科室2016年1月—2017年11月拟输血的7 500名患者,采用卡式微柱凝集法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将其中阳性者送往陕西省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以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对特异性抗体的种类、占比做统计分析,比较其在不同性别、不同病种的差异。结果本组拟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率0.40%(30/7 500)。其中自身抗体占10%(3/30)、同种特异性抗体占90%(27/30)。按血型系统分,Rh抗体占63.33%(19/30)、Lewis抗体占6.67%(2/30)、MNS与Diego抗体各占3.33%(1/27),Rh混合Kidd抗体占6.67%(2/30)、Rh混合Kidd及MNS抗体占3.33%(1/30))、Rh混合自身抗体占3.33%(1/30)。就Rh系统而言,抗-E阳性率33.33%(10/30)最高,其他依次为抗-Ce[20%(6/30)]、抗-D[13.33%(4/30)];检出1例罕见抗-JK~3。男、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25%(9/3 626)vs 0.54%(21/3 874)(P<0.05)。从临床科室看,本组中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以妇产科[43.33%(13/30)]、肿瘤科[20.00%(6/30)]占绝大多数。30名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20名匹配到无相应抗原配血相合的血液,其中16名输注了相应血液,并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结论住院拟输血患者中出现的不规则抗体阳性以Rh系统抗体占多数,女性高于男性。临床在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同时增加Rh(CcEe)抗原项目的检测并确保同型输血,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并降低患者不规则抗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该地区无偿献血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地区169 860例无偿献血者的标本,用特定抗原的红细胞,通过盐水法检测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由血型室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 169 860份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36例(0.021%),其中抗-M阳性12例,抗-D阳性4例,抗-P1阳性1例,抗-A1阳性2例,冷抗体1例,抗-M合并其他不规则抗体1例,未知其特异性抗体15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13%(15/118 723),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41%(21/51 137)。结论女性的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高于男性献血者,且该地区的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偏低,需要结合其他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方法,提高其检出率,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分析,研究不规则抗体检出分布特点。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4—2016年62 417例住院肿瘤患者中12 368例维吾尔族肿瘤患者(男性2 710例,女性9 658例)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及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与同期住院的汉族肿瘤患者42 642例(男性10 390例,女性32 252例)、其他民族肿瘤患者7 407例(男性1 613例,女性5 794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62 417例住院肿瘤患者中筛查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样本277例,阳性率为0.44%,其中维吾尔族82例,阳性率为0.13%,汉族168例,阳性率为0.27%,其他民族27例,阳性率为0.04%,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在不同性别组及有无输血/妊娠史组间检出显示有差异(P0.05)。维吾尔族女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与汉族女性及其他民族女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男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与汉族男性及其他民族男性差异性不大(P0.05)。在82例维吾尔族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Lea26例(31.7%),抗-D 20例(24.4%),抗-E 12例(14.63%)抗-DE 2例(2.43%),抗-De 1例1.22%),抗-Ec 1例(1.22%),抗-M 8例(9.75%),抗-S 1例(1.22%),抗-P1 4例(4.88%),未检出抗体特异性5例(6.1%)自身抗体2例(2.43%)。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与其他地区肿瘤患者相比,存在不同的分布特点,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按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进行实验设计等,有望提高本地区肿瘤患者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各种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在安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备血患者23000例,其中男19769例,女13231例,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初筛阳性者进行特异性抗体鉴定;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准备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结果①23000例样本中检测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者118例,检出率0.5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29%(58/19769)、女性检出率为0.45%(60/13231),其中以抗-Lea、抗-M、Rh系统的抗体、抗-P1及非特异性抗体较为多见;②118例抗体阳性者,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者89例,其中检出的Rh抗体均有输血史及妊娠史;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29例,以抗-Lea、抗-M、抗-P1为多见,无Rh系统抗体;③为37例初筛阳性的患者准备了相合红细胞,其中4例进行了相合输血。结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χ^2=30.10,P〈0.0001),其中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多分布于有妊娠史或输血史的患者,这对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输血前检测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了解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完善本地区输血安全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6年延边地区各临床医院送检的297例输血前检测疑难标本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并对不规则抗体性质和分布特点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97例输血前检测疑难标本中,ABO亚型9例(3.03%)、血浆蛋白异常42例(14.14%)、37℃下无反应性冷抗体32例(10.77%)、患者直抗阳性抗筛阴性22例(7.41%)、供血者直抗阳性12例(4.04%)、不规则抗体54例(18.18%)。不规则抗体54例中,同种特异性抗体43例、自身抗体11例,男性20例(37.04%)、女性34例(62.96%),有输血史的44例(81.48%)。同种特异性抗体43例中,抗-E 23例、抗-Ce 6例、抗-C 3例、抗-cE 2例、抗-D 2例、抗-DC 4例、抗-DE 1例、2例抗-M。结论本地区输血前检测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规则抗体阳性、血浆蛋白异常和冷抗体,其他依次为直抗阳性、ABO亚型。同种特异性抗体中以Rh血型抗体最多,临床输血应酌情选择Rh抗原相匹配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观察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对患者特异性抗体和不规则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特异性抗体的类型进行统计。结果 46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阳性表达率为1.96%(9/460)。对不规则抗体类型的特异性进行分析统计,Rh血型系统抗体共6例(66.66%),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2例,抗-E抗体2例;MNS血型系统抗体共3例(33.34%),抗-M抗体3例。结论临床输血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对于患者输血过程的安全有重要作用,可确保患者进行安全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el型红细胞是否诱导RhD阴性受者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方法用吸收放散试验鉴定Del型血液,对临床输注Del型红细胞的患者进行追踪,采集输血后1周~1年的患者血液标本,RhD抗原初筛阴性的标本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进行阴性确认。对患者血清采用凝聚胺法、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微柱凝胶法筛查不规则抗体,然后对筛查阳性标本用谱细胞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并进行效价测定。结果采集到输注Del红细胞的RhD阴性受血者样本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女性均有孕产史。Del型受血者5例,男性2例,女性3例,输注Del红细胞后未发生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真实RhD阴性受血者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8例男性和5例女性患者输注Del红细胞后未发生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2例妊娠女性抗-D为阳性,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 Del型个体未检出抗-D,产生抗-D的个体未检出Del型。Del红细胞导致RhD阴性受者产生同种免疫反应的概率可能很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对献血者不规则血型抗体进行检测,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血安全。方法对本站2014年1—6月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2 682人份,应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并对筛查阳性标本鉴定其抗体特异性、Ig类型。结果经鉴定确认存在不规则抗体的献血者85例,涉及Rh、MNSs、P和Lewis血型系统(占总筛查人群的0.37%),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Ig G抗体主要分布在Rh血型系统,其中男性11例(32%),女性23例(68%)(P0.05)。结论筛查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建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索库,可有效地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RhD阴性患者输注与其血型相同的RhD阳性红细胞血液后,患者抗-D抗体的水平。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的20例RhD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在输血前及输血后10、20、30、60、90d的抗-D抗体水平及RhD阳性患者的效价。结果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血液的20例RhD阴性患者,在输血后90d内有6例患者表现为RhD阳性,其中男性RhD阳性率为25.0%(3/12)、女性RhD阳性率为37.5%(3/8)。3例RhD阳性的女性患者抗-D抗体效价分别为35、278、508。结论 RhD阴性患者输注RhD阳性同型红细胞血液,可刺激机体免疫机制,产生红细胞表面抗-D抗体,且部分RhD阴性患者的红细胞表型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检测住院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确保输血安全。方法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筛查红细胞抗体,对抗体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型及抗体效价检测,以判断抗体的临床意义。结果4656名接受红细胞抗体筛查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为0.2%),分别为抗E3例、抗cE1例、抗D1例、抗M1例、抗Lea1例、非特异性抗体2例。结论对住院患者常规检测红细胞抗体有利于保障输血的安全、有效和及时。  相似文献   

11.
王谦  燕备战  于洋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66-968
目的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评估不规则抗体在患者的性别、输血史/妊娠史上的发生频率,并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及孕妇产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31 766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病例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21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为0.68%,其中男84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51%,女133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86%,女性高于男性(χ2=14.34,P<0.01)。其中有204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χ2=230.29,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17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66例,确认抗体特异性134例,其中Rh系统抗体79例(36.40%),MNS系统29例(13.36%),Lewis系统17例(7.83%),其他系统:抗-K 2例、抗-Kpa1例、抗-Fya1例、抗-Jka2例、抗-P1 2例、抗-e联合抗-P1 1例。免疫球蛋白类别IgG抗体152例(70.04%);IgM抗体26例(11.98%);IgM+IgG抗体39例(17.97%)。结论患者在输血前及孕妇在产前进行抗体筛查,并对出现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袁青  冯宝莹  赵才翰  邹勇 《新医学》2021,52(10):787-790
目的 分析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接受输血治疗的11 150例住院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绘制不规则抗体分布图,并分析与不规则抗体产生相关因素。结果 通过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证实,11 150例临床拟输血患者共检出2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1%。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62.5%(其中抗-E 29.2%,抗-Ce 12.5%,抗-cE 12.5%,抗-C 4.2%),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占比为20.8%(抗-M 12.5%,抗-N 4.2%,抗-Mia 4.2%); Lewis 系统抗体(抗-Lea 2例)占比为8.3%;另发现抗-H抗体1例,抗-E合并抗-Jkb抗体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妊娠史者比例高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P均< 0.05)。在疾病类型分布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患者中多见于妇产、血液和肾脏病患者。结论 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主要以RH血型系统和MNS血型系统为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对长期输血患者或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前备血及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共8 967例手术前备血及受血者血样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 8 967例血样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阳性率为0.39%,同种特异性抗体32例(91.43%),其中抗-D 4例(11.43%);抗-E 8例(22.86%);抗-c 3例(8.57%);抗-C7例(20.00%);抗-M 5例(14.29%);抗-P1 2例(5.71%);抗-Lea2例(5.71%);抗-N 1例(2.86%);自身抗体3例(8.57%)。男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0.28%)低于女性(0.48%);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检出率(0.67%)高于无输血史和/或妊娠史者(0.13%)。结论为避免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应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5.
55481例住院拟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入院拟输血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本院2011年1~12月期间55 481例入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15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28%,其中男性47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17%;女性109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38%,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χ2=19.47,P<0.01)。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有139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χ2=107.26,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24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35例,确认抗体特异性97例,其中Rh系统抗体58例(59.79%),MNS系统24例(24.74%),Lewis系统3例(3.09%),其他:ABO亚型抗-A12例、抗-E伴自身抗体8例、抗-cE伴自身抗体1例、抗-M伴自身抗体1例。结论输血前的抗体筛查对安全、有效、及时地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需要输血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 4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鉴定。另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需要输血但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 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5,P0.05)。1 486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1.01%;就阳性率而言,女性高于男性,有妊娠史者高于无妊娠史者,输血超过3次者高于3次或3次以下者,有血液病者高于无血液病者,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系统抗体阳性12例,占80.00%,其中抗-D抗体阳性5例(33.33%),抗-E抗体阳性4例(26.67%),抗-C抗体阳性2例(13.33%),抗-e抗体阳性1例(6.67%);MMS系统抗体阳性2例,占13.33%;Lewis系统抗体阳性1例,占6.67%。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保障了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输血安全,可减少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分析,探讨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选择该院有输血史、妊娠史而需输血的1 89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拟输血的1 896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2例,阳性率为1.16%(22/1 896)。特异性同种抗体阳性17例,占77.27%(17/22),阳性率为0.90%(17/1 896)。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15例,以抗-E检出率最高;MN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M共1例;Lewis血型系统抗体中抗-Lea1例。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均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输注,所有输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输血效果,临床上均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5例,占22.72%(5/22),经药物治疗后,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通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可同时对于能用药物改善贫血症状的患者,可以用药物部分替代输血治疗,能有效地避免或降低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在单一医院备血患者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Rh血型同种抗体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备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对鉴定为Rh血型抗体者,检测其红细胞表面相应Rh抗原并统计患者相关资料。结果在146 896例备血患者中,1 200(0.82%)例抗体筛选阳性,其中534例患者检测出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抗体特异性为抗-E 300例(56.18%),抗-cE 72例(13.48%),抗-D 66例(12.36%),抗-Ce 64例(11.99%),抗-c 16(3.00%),抗-C 8例(0.75%),抗-e 3例(0.56%),抗-D+G、抗-D+G+C与抗-G+C各2例(0.37%),抗-G、抗-D+E与抗-Cw各1例(0.19%);抗-E、抗-D、抗-G和抗-cE患者检出率在输血史与妊娠史各自互相进行比较P0.05;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总体检出率在性别方面,2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D和抗-Ce在女性患者中总体检出率明显大于男性(P0.05),抗-cE在男性患者中检出率大于女性(P0.05)。结论 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的检出率低于白种人,其中抗-E检出率最高;妊娠和输血是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产生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拟输血患者,推荐Rh抗原同型输血,对从源头上减少Rh血型系统同种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300例,男165例,女135例,年龄20~75(47.3±11.3)岁。所有患者输血前采用不规则抗体检验,记录30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并观察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类型。结果男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例,阳性率为0.61%(1/165);女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2.96%(4/135),男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较女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E患者2例,抗D患者2例,抗DC患者1例。结论在输血前,给予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能够增加输血的安全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抗体筛查和鉴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避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并选择相合的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97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清(浆)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送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进一步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78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0.61%。筛检阳性的6例标本经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在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E 3例、抗-D 1例、抗-cE 2例。对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提示少输或不输血,其中2例未输血,4例输注经南京市血液中心配合型血液,无1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及选择和准备相适合的血液,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