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源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临床拟诊为PE的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总结PE的直接、间接征象及分型,并比较MPR、MIP、VR和CTVE对肺动脉栓子的显示效果.结果:直接征象:58例中45例诊断为PE,共发现栓子 658支(中心型170支,偏心型208支,附壁型74支,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0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40层螺旋CT扫描机(Siemens Defination AS 40)对临床初步诊断肺动脉栓塞的38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层厚5 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3D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重建为0.75 mm的轴面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层厚5 mm和1mm的轴面图像及MPR图像.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31例.病变共累计肺动脉260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但对于肺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0.75 mm优于5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75 mm的MPR与轴面图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0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无创、快速、敏感性高的优点,应当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公司16层螺旋CTLightspeed16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29例患者进行原始数据采集,经GE深蓝版工作站ADW4.2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25例,经治疗后复查诊断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应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56层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应用后处理技术如MIP,MPR、VR、CTVE等方法显示肺动脉,总结肺动脉栓塞的CT征象。结果 19例患者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36支,叶肺动脉栓塞104支,段肺动脉栓塞162支,亚段肺动脉栓塞44支。中央型82支,偏心型103支,闭塞型110支,环形附壁型51支。结论 256层CT肺动脉成像能够方便、直观、清楚的显示肺动脉栓子,对诊断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价值;MPR、MIP、VR是显示肺动脉栓子的重要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3期成像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8例临床确诊PE患者的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浓度300mgI/ml,总量100ml,从外周静脉高压注射,速度3.5~4.0ml/s,延迟时间第1期为9~11s,第2期为20~25s,第3期为60~80s。结果:28例显示累及肺动脉564支。急性PE 22例,慢性6例。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7.45%)、附壁环型(38.48%)、偏心型(33.51%)、闭塞型(20.57%)。结论:MSCT肺动脉3期成像对PE的诊断更准确、更可靠,是无创性快速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肺动脉栓塞的40例患者进行C T肺动脉造影检查,扫描原始图像传至飞利浦EBW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 )、多平面重建(M 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结合薄层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确定肺动脉栓塞16例,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3例,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同时栓塞6例,左右肺动脉至肺亚段动脉多发栓塞7例。直接征象为动脉管腔内完全或不完全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阻塞远端肺组织纹理稀疏,节段性肺梗死灶,胸腔积液等。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特异性较高,在无碘过敏等禁忌症情况下安全性高,技术优势明显,能帮助临床作出确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sp iral CT pu lmonary angiography,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 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5例,采用单/多排螺旋CT扫描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结果本组25例PE共行29次SCTPA检查,中央型PE 23例(92%),周围型PE 2例(8%)。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7.77%,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也达68.00%。PE受累血管主要集中在叶、段肺动脉,受累率在46.58%~75.00%之间。结论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46例患者中共有256个栓塞灶,右肺5级以上动脉栓塞灶138个,左肺5级以上动脉栓塞灶118个,对左右肺动脉栓塞显示率进行比较发现左右肺部动脉栓塞显示率无显著性差异(X^2=3.13,P〉O.05);对2~3级肺动脉及4~5级肺动脉,5种阅片方式进行栓塞检出率比较,发现其中1.25mm+MPR/MIP对2~3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显著高于2.5mm+MPR/MIP组(X=20.07,P〈0.05);1.25mm+MPR/MIP对4~5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显著高于2.5ram+MPR/MIP组(X=12.86,P〈O.05)。直接征象为血管的完全闭塞及不同程度的管腔内充盈缺损,其形态各异,如血管截断,中心型充盈缺损,呈现“轨道征”、“靶心征”,动脉断面偏侧附壁可见充盈缺损,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呈“半月征”。结论在肺动脉栓塞的检查8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快捷、受外界影响小、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代替传统的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有无栓塞,栓塞的位置及范围大小等。本文收集2002年7月~2011年11月来我院检查治疗的2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19~72岁,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西藏地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8例拟诊为PE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58例中诊断PE 23例,22例表现为肺动脉内有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等直接征象,1例为间接征象发现。结论: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PE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成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等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结果 18例肺动脉栓塞中中央肺动脉(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合并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2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13例,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3例.检出的最大肺动脉血栓直径为29.4 mm,最小栓子直径为1.8 mm.结论 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 (PE)中的价值。方法 对 16例临床怀疑有PE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 8例发现有肺动脉栓塞 ,5例在溶栓治疗 2 0~ 3 0d后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例PE患者中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 4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 ,CT影像表现为肺动脉的完全堵塞、不规则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轨道征等 ;肺动脉主干的扩张 ;肺段和肺叶的缺血性改变或表现为“马塞克”征。 5例在溶栓治疗后跟踪CT复查 ,4例肺动脉栓塞基本消失 ,1例明显缩小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直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基物质分析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宝石能谱CT扫描仪进行检查,获得单能量CTPA图像及碘基肺灌注图,评价CT能谱成像定量碘基物质图在PE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72例PE患者经能谱CTPA扫描发现栓塞血管365支,其中中心型发生最多,为110支,占30.13%;其次是闭塞型,为104支,占28.49%;锐角附壁型,为73支,占20.00%;钝角附壁型,为48支,占13.15%;不规则形,为30支,占8.22%。对比不同类型PE栓塞区与对照区的碘基值可以发现锐角附壁型、闭塞型、中心型等类型PE栓塞区的碘基值与对照区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碘基物质图灌注改变与栓塞部位有良好的吻合性,显示肺栓塞与肺灌注缺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PE诊断提供更多的形态及功能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诊断的肺栓塞(pulmonary cmbolism,PE)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IPA的诊断价值及其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6.
MSCT不同层厚的最大密度投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中不同层厚的MIP重组图像对于肺动脉栓子的检出率。方法:对于32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层厚5mm的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分别行0.75mm组,2.mm组,5mm组,10mm组MIP重建。显示清楚的叶、段、亚段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行χ^2检验。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23例,病变共累及肺动脉72支,对于肺动脉主干及各叶肺动脉栓塞,前4组图像检出率分别为100%、100%、95.2%、90.5%。对于肺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的检出,0.75mm组及2.mm组(检出率分别为96.1%、90.2%)明显高于5mm组,10mm组(检出率分别为82.9%、60.8%),0.75mm组及2.0mm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值为0.433)。2.mm组与5.0mm组、10mm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1)。结论:多层螺旋CT,2mm层厚MIP重建图像能明显提高段、亚段肺动脉栓子的显示率,又能减少图像数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5.0mm组1、0mm层厚MIP重建图像定位准确,直观明了,为重要的补充,MIP后处理技术为检出肺动脉栓子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6层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PE患者行16层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1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5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 16层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并发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1]。P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及误诊,未经治疗者死亡率高的特点,达20%~30%,及时诊断治疗者死亡率可降至2%~8%[2]。近年来,尤其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PE的及时诊断成为可能,本文报告23例PE的MSCTPA表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本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4~82岁,平均61岁。其中10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有…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早发现、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MSCT在心、肺大血管方面的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明显提高了肺小血管和血管内栓子的显示率[1~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确诊的18例肺动脉栓塞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以其评价CT肺血管成像(MSCT pulmonary angiogram,MSCTPA)在肺动脉栓塞治疗前后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肺动脉栓塞(PE)是一种常见而又易漏诊的致病原因和死亡原因,国内学者研究指出,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常规CT和MRI扫描有其局限性;肺血管造影是诊断PE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有明显并发症[1]。近年来,随着MSCT的出现,其无创性、高空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