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受治疗425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TIMI≤4分)212例和研究组(TIMI>4分)213例,比较两组患者各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BNP、CRP、hs-cTn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190例因急性胸痛入院的患者资料,其中102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设为观察组,8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患者为对照2组,另选取同一时间内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1组。三组均给予进行检测血清BNP、CRP、hs-cTn水平,分析各组BNP、CRP、hs-cTn水平,并分析各指标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BNP、CRP、hs-cT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BNP、CRP、hs-cT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BNP、CRP、hs-cT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和非心肌梗死心脏疾病者,且BNP、CRP、hs-cTn联合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常规及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收,根据TIMI危险评分分为两组,即高分组(n=75)和低分组(n=75),两组患者均接受血常规及凝血检测。结果在NLR、PLT及PLR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WBC、RBC、Neu及HB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T、ATIII、APTT及PTA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而DD、INR及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中,血常规与凝血检测联合应用具有明显应用效果,其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值得采纳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昇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3889-3890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9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1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Cys-c、Hcy水平,分析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cy与Cys-C水平相关系数为0.32,P=0.059,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cy、Cys-C水平升高显著,通过检测两者的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内皮素-1(ET-1)和D-二聚体含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MI组,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2例;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对照组。检测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清Hcy,ET-1,D-二聚体的含量,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cy,ET-1,D-二聚体检测结果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检测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ET-1,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清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意义显著,是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DIC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DIC患者62例,作为观察1组;肺癌DIC患者48例,作为观察2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血清D-D水平检测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D-D水平与DIC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病情进展水平持续升高。结论 DIC患者血清D-D水平升高显著,该指标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可为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CCU急性心肌梗死卧床患者的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CCU急性心肌梗死卧床患者7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指标显著改善,检测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CCU急性心肌梗死卧床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作用,在改善预后方面也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FIB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国际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28-3229
探讨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检测的价值。选择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手术未进行输血,观察组手术予以输血,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术前两组患者凝血及血常规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APTT明显延长,Fg、PLT均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应加强完善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的检测,以制定相应的输血方案,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真正达到在确保手术成功的基础上减少患者输血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规凝血检测与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根据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不良)和观察组(预后良好),每组43例.比较2组常规凝血试验指标水平、TEG参数水平.结果 2组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救护理合理快捷供给模式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至6月于我院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的急性心梗者54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7至12月于我院接受急救护理快捷供给干预的急性心梗者54例设为试验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急性心梗者急救效果指标、急救时间和预后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急救护理合理快捷供给模式对急性心梗患者施加干预,可显著提高急救时效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脏康复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新型心脏康复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的心肌血流灌注、心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CO、LVEF均较干预前升高,PAP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早期新型心脏康复模式,有助于促进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肺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丹  王丽丽 《全科护理》2021,19(8):1025-1029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基础的自我管理在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60例老年心肌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根据相关指南要求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基础的自我管理干预。两组均干预12周。收集并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血脂、血压、血糖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后躯体功能健康及精神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活动、药物不良反应、饮食及担心用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基础的自我管理可改善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相关生理指标水平,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杨彦萍  关丽丽  屈沛沛  杨路芳 《全科护理》2020,18(13):1590-1592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病人10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在心脏康复的心理处方中,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叙事疗法,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病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后SAS、SDS、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将叙事护理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中减轻了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益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采用舒适护理,对两组间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缩短。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够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的LVEF、MCF、CO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消除心理负担,提高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级心理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介入溶栓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分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除使用睡眠药物指标外的PSQI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SCL-90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心理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手术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心肌梗死康复法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Killip分级、心率、左室收缩功能、每博量,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的运动耐力(步行试验、踏车实验),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6个月内心律失常率、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2组患者入组前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较入组前有显著改善,每一个观察时间点,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心率均小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步行试验完成率、踏车实验完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组6个月后心律失常率、心急再梗死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患者救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AMI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救护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MI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次PC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AMI急诊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救护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