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0岁,心前区发作性疼痛3个月,加重10天于2004年1月2日就诊。心前区疼痛多发于进食或大便用力时,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持续数分钟,硝酸甘油可以缓解、近10天来每月发作5~6次,每次疼痛可达半小时之久。发现高血压病史一年,波动于160~170/90~100毫米汞柱之间,体格检查,略肥胖,心界不扩大,心音规律,88次/分,无其他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老年病,理论上红细胞不会出现什么变化,本文对1例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血液分析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实验数据的方法之一。笔者于2006年3月在检测血液时见到了1例血液冷凝集现象,经过妥善处理,使检验结果及时而准确地发出,避免了病情诊断的延误。  相似文献   

5.
血细胞计数仪红细胞计数错误一般由冷凝集引起。本文报道3例非冷凝集引起的红细胞计数错误。一、病例1男,35岁,急性胃穿孔;2女,36岁,抗链球菌“O”阳性;3男,8岁,感冒就诊。3个病例均采指血,用F820血液分析仪反复测定RBC,均低于020×1012/L,Hb因不同病例而异,HCT均低于0020,MCV在靶值范围,MCH和MCHC异常高值。红细胞直方图图形均如附图(A)所示。(A)图经人工识别后为附图(B)。取3例指血稀释标本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均正常,计数为(350~5…  相似文献   

6.
冷凝集一般源于体内冷凝集素过高而导致血液在体外、低温条件下产生的红细胞(redbloodcell,RBC)自凝,从而影响血液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现象的处理方案,以获取简单易行、纠正效果理想的方案.方法 将15例确定为冷凝集的标本,分别采用37℃水浴1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保温、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血浆置换1次和血浆置换3次等不同方案处理后,在SYSMEX XE-2100上检测.以及时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结果作为"真实值"进行参照,其余各方案与之比对.结果 冷凝集标本检测时,仪器出现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RBC和HCT显著减低,MCH和MCHC异常增高,HGB与RBC比例明显异常.重新采血立即检测,相应报警消失,各参数结果恢复正常,涂片未见红细胞凝集.37℃水浴30 min方案各参数检测结果与"真实值"对比均恢复正常(P>0.05);血浆置换3次方案,WBC,RBC,HGB和MCHC恢复正常(P>0.05),但PLT明显降低(P<0.05);37℃水浴10 min和血浆置换1次方案,红细胞凝集现象可基本纠正,少数标本涂片仍可见红细胞轻度凝集;而37℃水浴30 min后低温延迟1 min检测,纠正效果明显下降,且部分标本涂片可见红细胞显著凝集.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冷凝集标本获取正确结果的最佳处理方案为重新采血立即检测.其次,推荐采用37℃水浴30 min后保温立即检测,同时制备血涂片观察凝集纠正效果.若纠正不完全,可采用血浆置换3次方案处理后再检测,但血浆置换易丢失血小板,因此,血小板计数采用水浴后的检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取10例献血者的血样,在不同温度下(18℃、25℃和37℃)对上述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不同温度下血样中的WBC、PLT、RBC等进行计数,观察分析其变化。WBC及PLT计数在18℃、25℃和37℃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计数在18℃的明显低于25℃及37℃的检测结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结果显示:红细胞在18℃时出现了凝集现象,而在25℃和37℃时并没有出现凝集现象。冷凝集对于WBC及PLT的影响较小,在不同温度下,其变化不明显,而温度对于RBC计数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后,RBC计数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临床因素及整改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期间于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240例患者实施研究,统计分析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因素,同时提出关键性整改措施。结果对所选对象实施分析与研究发现,检验结果偏差人数达到27例(11.25%),造成偏差结果的因素包括人为、仪器和自身及其他因素。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结果偏差11例(4.58%),仪器因素4例(1.25%),自身因素7例(2.92%),其他原因5例(2.08%)。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临床因素较多,包含人为、自身及仪器等原因等,对其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提升检验结果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分析混合和制备血液样本对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选择10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作为质量控制组,并选择血液样本中的100个样本。分析两组的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并在0、10、30 min作为标准组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时间下所测量的标准组别中的血小板所计数量和白细胞所计数量没有很明显的差异(P>0.05)。在质量控制组中,0、10、30 min之间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存在显着差异。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前血样的混合时间对结果影响很大。在进行血液程序之前必须适当地控制混合时间,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50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检验过程中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措施。结果检验后,静脉血组血小板为(203.84±66.37)109/L,红细胞为(4.59±0.38)109/L,白细胞为(7.39±2.12)109/L,血红蛋白为(121.09±16.23)g/L,末梢血组血小板为(175.68±64.25)109/L,红细胞为(5.93±0.32)109/L,白细胞为(8.17±2.18)109/L,血红蛋白为(134.08±18.14)g/L,静脉血组的血小板指数高于末梢血组,其它三项比末梢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都为临床检验提供血液采集样本,但临床检验时尽量选择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能提供更好的帮助,保障血常规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血常规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过程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包括标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观察。[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溶血情况、卧位采血与坐位采血的不同对血常规:WBC、RBC、PLT、Hb结果是有明影响(P〈0.01)。[结论]血常规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血常规检验报告中细胞分布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白细胞分布图血液中的白细胞大小直径相差不多 ,嗜中性粒细胞直径 10~ 15 μm ,嗜酸性粒细胞直径 11~ 16μm ,嗜碱性粒细胞直径 10~ 12 μm ,淋巴细胞直径 6~15 μm ,单核细胞直径 10~ 2 0 μm。用机器计数分类时容易混淆。于是在血液标本中加入特殊试剂作用于白细胞膜 ,将其破坏成网状结构 ,胞浆中的液态成分溢出 ,剩下细胞核和细胞膜。成熟的淋巴细胞体积在 35~ 98fL ,中性粒细胞体积在 135~ 4 5 0fL。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多数的幼稚细胞体积在 98~ 135fL。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微粒的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血常规的特点.方法 采用日产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86例HAPC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APC组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白细胞(WBC)增加(P<0.01、0.05);红细胞比容(HCT)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联合心肌标志物指标研究血常规检验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8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冠心病患者入选研究组,又将同期36例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体检健康者入选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和心肌标志物指标。结果在检测的血常规指标中,只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存在明显组间差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几项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检测的心肌标志物指标中,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存在明显组间差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时应关注RDW指标,RDW升高提示冠心病风险增加,再联合心肌标志物指标,对冠心病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乳对血常规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检测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肠外营养患者49例,对患者输入脂肪乳,分别于输入脂肪乳前后抽取静脉血并对血常规项目进行检测,比较前后检测的变化。结果输入脂肪乳前后Hb、PLT、PCT、MPV、PDW、GPR、MCHC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WBC、HCT、MCV、RDW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乳对血常规项目的检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输入脂肪乳后的6h内或餐后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饮食后不应急于采集血常规标本,建议待脂肪乳代谢后再采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常规检查对妊娠期贫血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经妇产科治疗的138例妊娠期贫血患者,同时选取同期12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细胞分布宽度(RDW)等检测指标开展统计分析。结果孕早期孕妇的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76.32%,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15.79%;孕中期的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76.60%,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14.89%;孕晚期的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35.85%,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60.38%。小细胞性贫血孕妇的RBC均值与健康孕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RDW均值高于健康孕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MCV、MCH、MCHC的均值都低于健康孕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细胞性贫血孕妇,其MCHC均值与健康孕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RDW、MCV、MCH均值都高于健康孕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RBC均值都低于健康孕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发生贫血的几率较高,孕早期与孕中期主要为小细胞性贫血,孕晚期主要为大细胞性贫血,对孕妇定期开展Hb、RBC、MCH、MCV、MCHC、RDW等常规检查有重要意义,可尽早发现贫血程度,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医学实验室是进行临床标本检测,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检测结果,以实现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疾病预后评估等目的的主要机构。现代化的医学实验室一般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规范等的要求,配备具有一定职称资格的检验人员,使用精密的检验仪器和设备、合格的试剂,并建立了符合要求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血常规检验是医学实验室常规工作之一。然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因素较多,其中分析前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标本是否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行血常规检查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则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对应的解决措施的状态下实施检查,对比检验误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检验准确率94.12%、检验质量评分(88.36±7.05)分、血小板检验误差3.92%、白细胞检验误差1.96%、红细胞检验误差3.92%、操作不当误差3.92%、仪器使用检验误差发生率5.88%均优于对照组78.43%、(75.24±6.77)分、11.76%、11.76%、13.73%、13.73%、15.69%,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以检查人员操作技术、患者本身原因等为主要误差原因,针对原因而采取对应措施可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升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抽取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历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误差的原因。结果本组400例新鲜血液标本中出现较大误差者9例,占2.25%。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