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淀粉样变与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和影像学鉴别点。方法 选取病理诊断的7例肝淀粉样变性和15例肝窦阻塞综合征,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来确定鉴别点。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和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检查:1)两组患者在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CA-199、CEA间无统计学差异; 2)淀粉样变患者的血小板升高率(85.7%对6.7%,P <0.001)和蛋白尿发生率(42.9%对0%,P=0.02)高于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总胆红素升高率(42.9%对100%,P <0.001)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率(57.1%对100%,P=0.02)低于S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淀粉样变与SO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表现包括:脾脏增大(14.3%对80%,P=0.01)、侧支循环(0%对46.7%,P=0.04)、肝静脉狭窄或栓子(0%对80%,P <0.001)、三叶草或爪状强化(0%对46.7%,P=0.04),皆P <0.05。结论 肝淀粉样变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及MRI的表现与特征。 方法收集经临床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服用土三七致HSOS的初诊患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其中12例经肝组织活检证实,8例经临床表现、土三七药用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20例患者均有外伤、脑卒中后服用土三七病史,服药后10天~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CT及MR主要表现。 结果2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行CT检查,11例患者行MRI检查。CT平扫显示肝实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门脉期、延迟期肝实质灌注不均,呈地图样、花斑样强化;MRI平扫较CT平扫可以更清楚显示肝实质密度情况,沿肝静脉三大分支走行处的肝实质信号较其余部分肝实质信号稍高并更均匀,三支肝静脉纤细或显示不清,肝段下腔静脉静脉纤细或扁平,但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仍然通畅;此外,CT与MRI均能显示门脉周围水肿,门脉高压症表现。 结论土三七致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MRI检查在复查及评价临床疗效中具有重要作用;MRI检查可较好评价肝实质损伤程度及肝内静脉通畅情况,CT图像重建可清楚显示下腔静脉及肝内主要血管,二者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患者土三七药用史及病理检查,有助于HSOS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1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1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患者的临床、肝损伤及CT特征,为PA-HSO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31例PA-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与同期收治的46例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HVBCS)患者的资料行对比分析,观察PA-HSOS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 PA-HSOS与HV-BCS患者相比,超急性/急性期多见,年龄较大,肝损伤程度更高。第二肝门处“爪形”强化、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变细但通畅、肝尾状叶体积不大、肝内侧枝循环少见、门静脉周围晕征为PA-HSOS患者的CT特征表现;而HV-BCS则呈第一肝门“扇形”强化,肝静脉可见狭窄、闭塞及充盈缺损,肝尾状叶增大多见,多伴肝内侧支循环开放,常见脾脏增大。结论 有服用土三七史、病程短、病情急、肝功能损伤重为PA-HSOS临床特征表现;第二肝门处“爪形”强化、肝静脉变细但通畅、肝尾状叶体积不大、肝内侧枝循环少见、门静脉周围晕征是其特征CT表现,易于鉴别HV-BC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MRI表现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HSOS患者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1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肝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腹腔中重度积液;动脉期肝动脉增粗、扭曲,门静脉期及实质期肝实质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肝静脉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ve syndrome,HSOS)的CT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CT表现.结果 14例均表现为肝肿胀伴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稍高密度9例(9/10).增强动脉期肝实质斑片状强化4例,未见明显强化10例;门静期地图样强化10例(10/14),其中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强化9例(9/10),斑片状强化4例;延迟期(包括“放射状”强化)强化范围扩大,但仍不均匀.肝动脉稍增粗7例,门静脉增宽6例,肝段下腔静脉受压13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周围水肿5例,肝静脉均显示不清.结论 基于门脉期肝实质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地图样强化,有助于HSOS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本研究对15例SOS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分析.13例患者行多排CT(MDCT)检查;3例患者进行了MDCT和MRI检查.回顾性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本组病例最常见的肝功能异常指标为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  相似文献   

9.
跗骨窦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跗骨窦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 采用1.5T MRI扫描仪,常规做横轴位和矢状位SE T1和FSE T2加权扫描,也可以根据需要做冠状位和斜位扫描,均使用表面线圈,层厚和间隔分别为5mm和1mm.结果 MRI能显示跗骨窦内组织的炎症、变性或损伤.本组12例跗骨窦综合征的MRI表现为T1信号降低9例,不均匀信号3例;T2呈高信号12例;2例伴韧带撕裂,4例伴骨皮质下小囊肿,2例可见相邻跟骨、距骨的骨髓水肿.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跗骨窦的解剖和病理变化,是诊断跗骨窦综合征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Budd-Chiari综合征的磁共振动态增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患者肝脏的磁共振动态增强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DSA血管造影证实的布加综合征动态增强MR I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FRFSE T2和FSPGR T1序列扫描,并行FSPGR T1多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将19例病人门脉期图像的肝实质强化形式分4种类型:(1)中央强化型;(2)周边强化型;(3)斑片强化型;(4)均匀强化型。急性期4例,3例表现为中央强化型,1例为斑片状强化型;慢性期15例,4例表现为周边强化型,3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强化型;8表现为均匀强化型。其他征象如肝肿大、肝脏尾叶增大、肝实质信号不均匀、肝内外侧枝血管形成;脾大腹水等表现也可见到。结论多时相动态增强MR能评价布加综合征肝血流的动态变化,判断疾病的病程和估计肝实质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诊断奥沙利铂肝窦损伤的效能.方法 收集128例接受奥沙利铂化疗方案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患者CT门静脉期肝脏实质不均匀强化程度进行4分法评分.评分≥2分作为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标准,将患者分为HSOS组和无HSOS组.应用后处理软件测量患者门静脉灌注(P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定量评估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大鼠肝脏脂肪含量的价值.方法 S0~4期肝纤维化大鼠36只,进行双回波化学位移T1 WI(DixonIP/OP)、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T2 WI(抑脂+不抑脂)成像,测量肝脏信号强度值,计算DixonIP/OP脂变指数(FI)、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T2 WI(抑脂+不抑脂)相对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肝纤四项对肝纤维化评价的准确性.方法 将弥漫性肝病行腹部MRI检查(包括DWI)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分级,将患者分为G0S0期、G1(S1~S2)期、G2(S1~S3)期、G3(S2~S4)期和G4S4期,分析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600 s/mm2和800 s/mm2时,不同病理分期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连蛋白(LN)的变化,结合ADC值进行分析.结果 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ADC值依次降低;随ADC值的变化,血清肝纤四项指标水平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 ADC值联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能够准确评估肝纤维化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和MRA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4例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和MRA表现,并与下腔静脉造影比较。结果:MRI和MRA表现如下:1.肝脏肿大,肝脏信号改变,T2加权图像上尾状叶信号强度低于其他组织。2.肝静脉形态异常,肝静脉狭窄或闭塞,肝内侧支循环血管形成,呈“逗点状”或“蛛网状”,走行紊乱。3.下腔静脉狭窄,闭塞和血流信号异常,MRI和MRA与腔静脉造影比较,显示狭窄和闭塞的形态不够确切。4.肝外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RI和MRA对Budd-Chiari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但不能取代下腔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特征。方法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69例,常规扫描轴位T1W/FFE、T2W/TSE、T2W/SPIR、冠状位B-FFE、MRCP及轴位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图像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良性病变43例,除1例胆总管囊肿外,其余42例均为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胆管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低信号影。恶性病变26例,直接征象多为梗阻部位略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影,间接征象为肝外胆管截断性阻塞或狭窄。恶性病变根据直接征象诊断的有7例,根据直接和间接征象诊断的有16例,3例仅凭间接征象作出推断。MR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9%。结论将MRCP和MR断层尤其是B-FFE图像相结合,观察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提高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动态及延时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4例肝血管瘤病人行常规MRT1WI、T2WI横断面扫描。经肘静脉手推团注0.1mmol/kg体重Gd-DTPA后,再推入10ml生理盐水冲洗后(推入时间5~6s)行射频毁坏傅立叶采集稳态技术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增强。结果:共发现肝血管瘤病灶67个。动态增强见46个病灶呈边缘不连续样的结节样强化,21个病灶呈周边不规则强化或迅速强化充填;5个病灶动态增强早期见引流静脉强化,14个瘤周肝实质强化。延迟增强扫描见53个病灶完全充填强化,14个病灶显示斑片状或裂隙状的低信号未充填区。结论: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血管瘤及邻近实质强化方式,延迟增强显示病灶的充填程度,两者结合更有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特征,早期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对其治疗方法选择及促进其逆转具有重要意义.肝脏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性检查,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磁共振定量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近年来在评价肝纤维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就肝纤维化的磁共振定量诊断与分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活检组织学检查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评价严重程度的标准。肝纤维化分期决定治疗的预后和方法的选择。但是,肝活检具有一定创伤,存在取样误差以及难以重复检查。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评价肝纤维化越来越重要的影像技术。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及最新的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的磁共振成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家兔肝纤维化模型评价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在肝纤维化(HF)病理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建立肝纤维化实验组(n=32)、实验补充组(n=12)、正常对照组(n=15)。对实验组及正常对照兔行常规MRI及MRE检查,测量肝实质的硬度(LS)值。HF组实验兔皮下注射50%CCl4后的第4、5、6、10周分别随机选择8只行MRI扫描。以肝脏纤维化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标准,评价第4、5、6、10周MRE与HF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MRE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不同分期HF的LS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HF分期加重,LS值增加。LS与HF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r=0.948,P<0.001)。LS区分各组别HF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S1期93.8%、93.3%、93.6%、96.8%、87.5%;≥S2期95.8%、95.7%、95.7%、95.8%、95.7%;≥S3期93.8%、96.8%、95.8%、93.8%、98.8%;S4期100%、97.4%、97.9%、100%、88.9%。结论 MRE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地无创性HF分期技术,可为临床诊治、纵向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是在反复发生急慢性损伤的基础上,造成踝关节的肌腱、韧带、关节软骨进行性损伤,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局部瘢痕组织形成、关节内游离体、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伴随过度的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相邻组织的撞击、挤压、磨损,导致患者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根据发生撞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