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外资料显示,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3610万人至12810万人,34%~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ROSC)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的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只占11%~48%。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回顾比较分析院前三种复苏方法对心性猝死患者的疗效 ,探讨院前心性猝死患者复苏的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996 - 11~ 2 0 0 3- 0 7现场抢救心性猝死患者 10 8例 ,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 -面罩通气法及单纯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 (ECPC)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 (ROSC)及平均恢复时间。结果 经统计分析 ,ECPC组与气囊 -面罩通气组的ROSC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 (P <0 0 5 ) ,并且平均恢复时间也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 (P <0 0 5 )。结论 在院前抢救心性猝死患者时 ,ECPC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 ,因试图气管插管等呼吸支持措施而中止心脏体外按压 ,对自主循环的恢复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危急重症抢救里最严重的病例类型之一。美国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为10%[1],北京ROSC的O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为1.3%[2]。院前ROSC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维持心脏有效电活动并将患者成功送至目标医院, 进一步院内综合处置以获得更高生存率和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率。ROSC的OHCA原因复杂多样, 不确定性强, 病死率高。即使入院时存活的患者其出院存活率仍旧很低, 加拿大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793例OHCA患者,其中26.2%的ROSC,存活入院率14.4%, 存活出院率1.6%[3]。ROSC的OHCA患者的预后受到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开始至ROSC时间等多因素影响。OHCA患者即使初始复苏成功送达医院多数仍会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而死亡[4]。能否将ROSC的OHCA患者成功转送到目标医院院前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休克指数对复苏后能否将患者成功转送至目标医院有较强评估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将68例120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心肺复苏机+气管插管)和对照组30例(人工按压+气管插管).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状况、CPR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使用心肺复苏机和早期气管插管能显著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对其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生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 5 5例 ,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 2组 ,一组为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 ,称气管插管组 ;一组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称非气管插管组。结果 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成功率为 38 1% ,出院存活5例 (存活率为 2 3 8% ) ;非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为 6 7 7% ,出院存活 18例 ,出院存活率为 5 2 9% ;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相比 ,P <0 0 5 ,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不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创伤和非创伤心肺复苏患者的持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对心肺复苏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急诊科13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根据病因分为创伤组和非创伤组,对两组患者持续 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创伤患者的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均很低,且与非创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和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相关的心肺复苏研究中,如果忽略了创伤和非创伤患者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因为入选病例的差异而在同一研究中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温州市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外急救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从温州市区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温州市急救中心出警抢救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复苏效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和无效组,比较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地点、有无目击者、旁观者CPR、初始心律、应急反应时间、病因、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结果 收集OHCA 408例,其中男295例,女113例,年龄(61.26±19.78)岁,发生地多为家庭住宅,病因以心源性为主,分为ROSC组和无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院前成功建立气管插管,院前成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存统计学差异(P<0.05),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目击者,有旁观者CPR,应急反应时间≤10 min是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和技能,加快目击者启动EMSS速度,提高旁观者CPR率,缩...  相似文献   

9.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的论文,对心肺复苏(CPR)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国外资料显示,每10万人中有36~128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34%~86%的患者接受了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占11%~4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心脏骤停(CA)病例的复苏方法,总结此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关系。结果:院内CA者ROSC比例高于院外CA者(58%vs23%),院外出车由医护进行CPR者的ROSC比例高于家属送诊者(29%vs17%)。结论:有效的CPR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必须从理论、技术、配合和预防等环节加强学习和提高,改善复苏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评估大鼠心脏骤停(CA)模型心肺复苏(CPR)后脑水肿的价值.方法:将20只体重为(506±13)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6)、ROSC 6 h(n=7)组及ROSC24h组(n=7),利用气管插管制作大鼠心脏骤停窒息模型.模型组大鼠恢复自主循环(R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旁观者目击与心肺复苏(CPR)对成人院外心脏骤停(OHCA)预后的真实影响。方法:以北美复苏终点联盟纳入PRIMED研究的成年心源性OHCA共1187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评价旁观者目击和旁观者CPR对成年心源性OHCA预后的影响。结果:旁观者目击较无旁观者目击OHCA在院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出院、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等预后指标上明显改善;旁观者CPR可明显改善旁观者目击OHCA院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出院和出院时良好神经功能恢复;但对未被目击OHCA,旁观者CPR对存活出院和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旁观者目击和CPR显著改善OHCA预后,但对无旁观者目击OHCA实施CPR对预后无显著改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及时的心肺复苏(CPR)尽管有可能使心脏骤停(CA)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其中许多患者随后往往因心肌损伤使心脏和循环功能不能维持而发生低血压或休克,组织发生缺氧和代谢障碍,最终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最危重的心脏急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中,心脏骤停事件为死亡原因之首[1].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心脏骤停的两大原因是室颤和窒息,虽然室颤是成年人院外最为多见的原因,但是窒息作为常见的儿童淹溺以及成年人中毒麻醉意外或者创伤导致的心脏骤停与室颤有着病理生理学基础上的不同[2-3],复苏成功率较室颤低.关于窒息导致的CA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与心肺复苏(CPR)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关系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气管堵塞方法建立五指山小猪窒息的心脏骤停模型,观察在模型制作过程以及复苏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特点,进一步分析与ROSC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22年杭州院前创伤性心脏骤停(TCA)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2022年度杭州地区院外心脏骤停(OHCA)事件2 737例,从中筛选TCA事件共298例,收集298例TCA患者年龄、性别、发生地、受伤类型、被目击情况、目击者施救、初始心律、院外除颤、院外气管插管、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等数据,并分析其对TC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98例TCA患者中位数年龄为49(31,61)岁,性别以男性为主,占66.78%;TCA事件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坠落伤多见,占56.04%;TCA事件多发生在5∶00~19∶59,尤其以5∶00~9∶59最多;TCA事件在四个季度均有发生,第二、三季度发病率相对较高,合计占比56.38%。298例TCA患者有复苏指征的共计145例(48.65%),仅7例(4.83%)患者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目击者施救、钝性伤、患者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院外除颤、院外气管插管、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急救反应时间≤10 min对TCA患者ROSC成功有积极影响(χ2分别=6.34、4.62、18....  相似文献   

18.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 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l 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 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的结果,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2年救治的115例院前心搏骤停者,用Utstein模式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经复苏的104例心搏骤停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有8例,复苏率为7.69%,其中2例存活至出院;对比呼救-到达现场间期(CRI)>6min和<6 min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目击者是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两组的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缩短CRI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途径;公民中普及CPR;提高医院急救技术和改善急救设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