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MR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和MRA诊断糖尿病患者膝上动脉、膝下动脉病变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DSA检查所有患者双下肢血管共显示狭窄血管452段,其中膝上动脉354段,膝下动脉98段;CTA检查显示狭窄动脉416段,膝上动脉345段,膝下动脉71段;MRA检查显示狭窄动脉441段,膝上动脉349段,膝下动脉92段;CTA对膝下动脉、双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率均明显低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MRA均是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对于膝上动脉病变的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MRA在膝下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方面优于CT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可疑罹患下肢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依次行MRA、DSA造影检查;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价MRA图像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团注追踪法增强MRA检查,所有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均显示满意。MRA检出狭窄程度≥50%的血管(B类)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5%、98%,检出血管闭塞(C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9%。MRA对整个下肢动脉、腘动脉以上动脉和腘动脉下血管的评价均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3、0.96、0.91。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性疾病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DSA和MRA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2例糖尿病患者,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颈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DSA与MRA检查颈总动脉血管按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与MRA检查颈内动脉血管按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对颈总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92.6%;MRA对颈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91.0%.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MRA的无创性检查优势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下肢糖尿病足(D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下肢DF患者28例行MRA和DSA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将下肢6个解剖段,共显示168段下肢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A诊断162段符合,符合率为96.434%,敏感性为97.85%,特异性为94.67%;MRA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符合率为87.64%。结论 MRA作为临床中诊断下肢糖尿病足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3T磁共振血管成像(3.0-Tels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T MR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大血管彩超结果,对下肢血管狭窄>50%的46例2型糖尿病患者做3T MRA检查,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对照,评价其对髂总、股、小腿和足动脉等4段血管病变诊断的意义。结果 3T MRA能完整显示整个下肢PAD,对踝以上动脉血管病变显像清晰,且病变分布广泛、远端重于近端、呈多节段性狭阻。3T MRA显示的股动脉、小腿动脉的狭窄>50%病变节段数与DSA无明显差异(P=0.965,P=0.846),但其诊断的足部动脉狭阻节段数明显多于DSA(P=0.006)。3T MRA诊断狭窄>50%的动脉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股动脉皆为100%,小腿动脉为95.62%和100%,足动脉为100%和72.22%。两种方法诊断不同节段动脉病变的κ值依次为:股动脉1.000(P<0.001),小腿动脉0.949(P<0.001),足部动脉0.635(P<0.05)。结论 3T MRA可清楚显示糖尿病患者踝以上的动脉病变,对股及小腿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与DSA类似,但对足部动脉可能有夸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大孔径3T磁共振、低剂量对比剂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的可行性. 方法 MRA各血管段的病变程度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估.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DSA)评估由1 名医师完成. 通过Kappa值判断两名医师评估MRA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用Spearman 相关系数( Rs)判断MRA和DSA显示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两名医师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具有极佳的一致性. DSA与 MRA 图像评估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05). 结论 在大孔径3 T磁共振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进行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MRA成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下肢动脉病变的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确诊的57例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管数字减影(DSA)、CTA、MR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比较CTA、MRA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同时选择同期确诊的50例DF非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F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结果 CTA对膝下动脉、总体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4.13%、90.78%,准确度分别为88.89%、94.72%,均显著低于MRA的98.91%、98.39%,97.66%、9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MRA对膝上动脉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F下肢动脉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体重指数(BMI)、餐后2h血糖(2h PG)。结论 CTA、MRA对DF下肢动脉病变诊断均有一定的价值,但MRA对下膝动脉病变诊断敏感度、准确度显著高,同时需对患者血压、血糖等指标监测,以了解DF发生、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S 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诊断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下肢血管疾病行3D CES MRA检查的患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8例,动脉栓塞24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根据其下肢血管显示情况分优、良和差3个评价等级.结果 后处理后下肢动脉显示优者104例,良者6例,差者2例,具有非常高的显像成功率.发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102例,动脉瘤4例,血管瘤6例.以手术结果 和DSA做比较,3D CES MRA对于显示血管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97.32%.结论 三维增强MRA对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在血管侧支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MRA诊断情况与DSA结果的对比研究及脑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00例在住院期间同时进行过MRA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MRA及DSA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MRA检查共发现81例患者173条血管病变,DSA检查共发现86例患者118条血管病变,而MRA未发现病变但DSA诊断出狭窄病变13例(13%)。各血管MRA结果与DSA结果进行χ2检验,其中ACA、MCA、PCA三条血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血管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血管DSA结果统计发现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39例,重度狭窄40例,闭塞25例,发育不良4例。结论:绝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病变,MRA检查对于颅外血管及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判断基本与DSA一致,但在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管成像与DSA结果有显著性差异,DSA仍然是判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与DSA对照评价ABI指数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测定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怀疑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ABI指数测定及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并将检查得到的患肢分级情况及各段相应血管的病变相关结果比较.结果:患肢根据ABI指数分级,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BI指数分级与DSA检查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BI的准确度87.31%,敏感度86.46%,特异度82.00%.结论:ABI指数检查在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方面均能较好反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在笔者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2年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行3.0T MRA (包括TOF-MRA和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MRA的影像质量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T TOF-MRA判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为50%,特异性为100%,总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T CE-MRA对判断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均为50%,特异性均为100%,总准确率为71.9%,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分别为62.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 TOF-MRA与CE-MRA两组间对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情况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TOF-MRA在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准确率低;3.0T CE-MRA优于TOF-MRA,与DSA相当,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手段。3.0T 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均较低,通过优化序列参数的方法可能获得更佳的图像。对于MRA阳性及不确定性结果应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床-运动追踪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移床技术的优势。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移床一运动追踪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其中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5例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慢性下肢动脉闭塞31例,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10例可评价病例以DSA作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36例病人均获得清晰图像.满意显示了下肢动脉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将每条下肢分为14段血管节段观察,15例可评价病例共观察420段动脉节段,显示可比动脉节段102段。与DSA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3.14%(95/102)。MRA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结论:移床一运动追踪MRA与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48例疑有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团注追踪3D CE-MRA检查.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机,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移床跟踪采集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血管图像.结果48例患者的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成像均获得满意的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结论团注追踪3D CE-MRA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和3D CE-CTA的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增强血管造影CTA和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1月共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每例患者在不超过2周期间内都进行了HD750 CTA和3.0T 3D CE-MRA检查,其中15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双侧下肢动脉划分为3个区域、23个节段的CTA和CE-MRA进行多种后重建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的CTA和CE-MRA均可以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部位及程度,共显示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和4例动脉闭塞,符合临床诊断要求。MRA对狭窄程度评估更准确,CTA对于附壁斑块的显示及斑块成分的评估有优势。结论 CTA和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的评估都是可靠和准确的,二者各有优势,互补使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5例疑有下肢动脉狭窄患者,49例行3D 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49例行CTA检查,其中20例行DSA检查。将每条下肢动脉分9个节段,分别对2组病例以DSA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①3D CE-MRA与DSA对比,准确率94.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05)。②CTA与DSA对比,准确率96.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其中Ⅱ级以上狭窄准确率94.9%,敏感性100%,特异性97.6%,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05)。结论3D CE-MRA与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二者能准确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是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1.5、3.0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及量化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10例临床怀疑惠有脑血管病变的受试病人,其中55例行1.5TMRA扫描(3DTOF序列),另55例行3.OTMRA(3DTOF序列)扫描。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像及常规DSA图像下测定脑血管狭窄程度,以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为参考。结果:对于脑血管狭窄的分级,1.5T、3.OTMRA与DSA结果一致率分别为86.5%、90.5%。在诊断明确后,1.5TMR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7%、99%;总准确率为94%。同时,3.0TMR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99%,PPV及NPV分别为91%、99%,准确率为96%。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疾病的测定,DSA与1.5TMRA(P=0.31)、3.0TMRA(P=0.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TMRA与3.0TMRA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0)。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MRA的3DTOF序列能够作为DSA之外的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且3.0TMRA稍优于1.5TMRA.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PC—MRA、TOF—MRA和CE—MRA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的比较分析,探讨综合运用不同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进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检查证实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2例、12处狭窄(右侧4例,左侧8例),所有患者均行PC—MRA、TOF—MRA、CE—MRA和DSA检查。对三种MRA方法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锁骨下动脉窃血12例患者中,共12处狭窄(无名动脉4处,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8处)。TOF—MRA对狭窄均未做出定性诊断,未能对窃血做出定性诊断与定量分析;CE—MRA对12处狭窄的定性诊断准确,对狭窄程度判断7例准确,对狭窄长度的诊断10例准确,对8例窃血定性诊断准确,不能对窃血进行定量分析;PC—MRA对所有12例窃血定性诊断准确,并做出定量分析。[结论]PC—MRA可以对锁骨下动脉窃血进行定性诊断和定量分析;CE—MRA能够对锁骨下动脉狭窄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可对部分锁骨下动脉窃血进行定性诊断但不能做定量分析,TOF—MRA对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能力有限;综合运用PC—MRA和CE—MRA可以对锁骨下动脉狭窄做出全面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