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中加用白细胞滤器(LDF-1)对犬肾脏的影响。方法:12只犬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不使用LDF-1)和实验组(静脉回流端置LDF-1)。全身麻醉建立CPB,并于CPB 10min后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灌注St.Thomas液,70min后开放升主动脉并停机后观察2h,其中实验组于CPB 2min后开放LDF-1,过滤5min后停止。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血白细胞数、L-选择素、IL-8、肾功能以及尿常规,同时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于CPB期间白细胞数下降55%~68%,CPB 10min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停CPB 2h后实验组L-选择素和IL-8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血尿素和肌酐无明显差异(P>0.05),但尿均出现明显红细胞;2组肾小管均呈现不同程度肿胀,对照组2例、实验组1例小管细胞空泡变性,肾小球无明显改变。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CPB中活化白细胞、减轻炎性反应,但单纯加用白细胞滤器不能发挥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应注重CPB术后的肾脏保护。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滤器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手术已成为普遍开展的医疗技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使心脏手术得以安全实施,但ECC所引起的炎性反应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这种反应可导致主要器官损伤,严重者可影响心脏手术效果,造成心脏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在ECC诱发的炎性反应中,激活的白细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细胞激活是造成ECC损伤的原因之一,因而在ECC中使用白细胞滤器可能会减轻炎性反应所造成的机体损伤,改善术后临床转归[1-2]。近年来,ECC期间白细胞滤除得到普遍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1 ECC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细胞滤器过滤体外循环(CPB)后余血回输对患者白细胞(WBC)数量、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CPB后余血回输过滤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检测CPB余血回输前、CPB余血回输完成后1 h、6 h、24 h、48 h的WBC数、IL-6、IL-8、TNF-α浓度。结果 WBC数过滤组CPB余血回输后1 h、6 h没有上升,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回输后24 h与对照组基本相同;IL-6、IL-8、TNF-α浓度过滤组在CPB余血过滤回输后1 h、6 h、24 h低于回输前,并且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回输后48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CPB后余血回输使用WBC滤器滤过能减少白细胞的数量,能有效抑制IL-6、IL-8、TNF-α浓度升高,减轻CPB后WBC介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后体外循环(CPB)剩余机血的变化以及输注后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预计不需要输注异体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CPB停机后即刻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剩余机血并输注,对照组剩余机血不处理直接输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没有输注异体血制品。观察患者CPB前、停机时、机血输毕6 h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及胶体渗透压(COP)、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观察患者CPB前、停机时、机血输毕6 h、术后次晨白细胞(WBC)计数、体温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结果实验组机血输毕6 h、术后次晨WBC计数高于对照组。其它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白细胞滤器过滤CPB剩余机血后输注不能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体外循环(CPB)术后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理?方法:在常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FDP 200 mg/kg?分别在术前?CPB结束后即刻?术后3?6及24 h抽取桡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的浓度?结果:实验组IL-6?IL-8在CPB结束后即刻,3?6 h血浆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CPB术后24 h仍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FDP可明显减少CPB术后IL-6?IL-8的释放,减轻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围体外循环(CPB)期婴儿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IL-8、NE的影响.方法 60例<1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常规库血预充.用ELISA法测定围体外循环期8个时点(CPB开始前、主动脉阻断10min、主动脉开放10min、CPB结束后2、6、12、24和48h)的血浆TNF-α、IL-6、IL-8、NE浓度.结果 TNF-α、IL-6、IL-8、NE的浓度均在CPB开始后明显升高(P<0.01),CPB结束后2h达到高峰.实验组CPB后的TNF-α、IL-6、IL-8、N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去白细胞血预充可减少围体外循环期婴儿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NE的产生,减轻体外循环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改良白细胞滤器对体外循环模型犬肺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犬体外循环(CPB)管路静脉端使用改良白细胞滤器(LD-1)进行短时间白细胞滤过对犬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建立CPB模型后,随机分为LD-1组和对照组。LD-1组在CPB管路的静脉端安装LD-1,CPB初期开放白细胞滤器5min。对照组无LD-1。于CPB前、CPB5、10、40、70min、主动脉开放5min、停机、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 9个时点测血常规。于CPB前、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检测氧合指数、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血浆中IL-6、IL-8的水平。于停CPB 2h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IL-8的水平。结果 LD-1组白细胞计数在CPB 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CPB 40min至停CPB 2h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氧和指数LD-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1组肺组织白细胞浸润和肺泡壁水肿明显轻于对照组。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两组血浆IL-6和IL-8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CPB 2h LD-1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停CPB2h两组BALF中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D-1组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犬CPB管路静脉端使用改良LD-1进行短时间白细胞滤过,能明显减少循环中自细胞的数目,减少血浆中IL-6、IL-8的水平,减轻CPB后肺部的炎性反应,对犬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常规体外循环管路中存在多条分流路径,其中动脉微栓滤器排气管分流最为常见。本实验通过模拟成人体外循环管路,观测其在不同流量及压力下的分流量和分流率。方法模拟成人体外循环过程,主要包括人工心肺机,变温水箱,成人膜肺和动脉微栓滤器。整个模拟环路采用肝素抗凝血及乳酸林格液预充,使红细胞比容维持在0.21。在模拟体外循环管路中,分别在5种不同流量(流量范围3 000~5 000 ml/min,每次增加500 ml/min)和6种滤器后压力下(压力范围120~220 mm Hg,每次增加20 mm Hg),记录动脉滤器前、后以及滤器分流管的压力,膜肺前流量和动脉滤器后流量。计算动脉滤器排气管开放状态时分流量,并计算分流率。结果当泵流量不变时,动脉滤器排气管分流率随着滤器后压力增加而升高。当滤器后压力不变时,分流率随着泵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泵流量恒定时,分流管压力随着滤器后压力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动脉滤器排气管开放状态下,会产生从动脉管路的分流,分流率过大则会影响患者组织器官的灌注。分流率在低流量和高滤器后压力情况下尤为显著。在滤器后安装流量计有助于精确的了解分流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国产去白细胞滤器在滤除白细胞对血液滤白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变化。方法:分别用两种不同国产去除白细胞滤器的血袋采集全血各50袋,分为A、B组。在低温滤白柜中滤除白细胞。分别检测,分别留样。计算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回收率。结果:两组滤前、滤后白细胞、红细胞、容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滤后与滤前白细胞、红细胞、容量比较均有所降低,以白细胞降低尤为明显。结论:两种去白滤器均可有效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过滤后的全血符合血液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的影响。方法:20例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n=10):A组在常规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情况下施行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手术,B组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每位病人在术前、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和48h,桡动脉采血测定IL-6和IL-8。结果:(1)A组IL-6平均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逐渐上升,在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及48h,均比体外循环开始前明显升高,术后6h达到高峰。与B组相比,A组患者在术后第6,24,48h的IL-6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P<0.01,P<0.05)。A组患者IL-8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迅速达到高峰(P<0.01),术后24h恢复正常。与B组相比,体外循环结束及术后6hIL-8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在心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引起病人血清IL-6和IL-8水平升高 ,心脏停跳方法将加重这种改变。建议尽可能地采用心脏不停跳和尽力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体外循环期间瓣膜替换手术患者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这些粘附分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测定了12例患者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β2粘合素(β2-integrins)、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e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sICAM-1),和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electin)。结果:体外循环后β2-integrins(CD11a、CD18、CD11a/CD18,CD11b,CD11b/CD18),sICAM-1和sE-selectin表达上调(P<0.05);β2-integrins和sICAM-1、sE-selectin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05)。结果显示:①体外循环伴随着明显的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反应;②体外循环期间有关的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形式表达;③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粘附分子sICAM-1、sE-selectin可间接估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E-selectin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25例抑肽酶组和对照组体外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血液纤溶酶原抗原(Plg)、纤溶酶活性(Plm)、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素(tPA)、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I)及D-二聚体(D-D)的研究。发现对照组术后Plg、Plm及PA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5、P<0.001及P<0.05);tPA、D-D明显增加(P<0.005、P<0.001)。抑肽酶组除tPA较术前明显降低外(P<0.005),其余各项指标亦明显增加,但术后抑肽酶组tPA、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P<0.05),而PA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表明体外循环时纤溶活性增加,抑肽酶能抑制tPA、促进PAI的活性,从而抑制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探讨小儿心脏畸形矫治手术中常温和浅低温心肺转流(Card iopu lmonary bypass,CPB)对部分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室间隔缺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分别为常温CPB(35℃)组和浅低温CPB(32℃)组。在CPB开始前,CPB结束时和术后20 h抽取动脉血液标本测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IL-1)。结果TNF-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组间没有显著差异,IL-1在CPB结束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20 h有显著上升,其中常温组较浅低温组略高,但是组间差异仍不明显(P>0.05)。结论常温CPB在简单病例手术时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24例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浆纤维连接素测定,发现心肺转流术中纤维连接素下降44.4±10.17%,术后24h内恢复正常。其下降与下列因素有关:血液稀释;肝素作用;异物表面接触效应;纤维蛋白原凝集以及可能存在的纤维连接素对血小板保护。心肺转流术结束时纤维连接素水平越低,术后病人并发症越多,死亡率越高,通过输入新鲜血可提高病人血浆纤维连接素浓度,可能有利于术后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了10例体外循环患者血浆内TxB_2、6—酮—PGF_(1a)、PF_4及vWF 的浓度变化,结果为:TxB_2于肝素化后及转流开始出现第一次高峰,转流结束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出现第二次高峰,术后2h 恢复正常,6—酮—PGF_(1a)无显著性改变;PF_4于转流后开始升高,转流结束达高峰,术后24h 恢复正常;vWF 于转流结束开始升高,术毕与术后2h 为高峰,24h 恢复正常.这—研究有利于判断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比较正常循环时及体外循环手术期间循环中巨核细胞的变化 ,说明其生理学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测定 10例正常循环及体外循环手术期间肺前、后血的循环巨核细胞数目及形态 ,为循环巨核细胞释放出血小板的机制提供生理学证据。【结果】①正常循环时中心静脉血巨核细胞总数量高于周围动脉血巨核细胞总数量 (P <0 0 1) ,4 型巨核细胞数量差别更显著 (P <0 0 0 1)。②在体外循环期间 ,中心静脉血及周围动脉血巨核细胞总数量和 4 型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正常循环时肺部作为过滤器作用清除 4 型巨核细胞 ,体外循环期时巨核细胞未经肺循环而出现循环巨核细胞 (特别是 4 型巨核细胞 )升高 ,可能是导致体外循环脑微栓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体外循环(CPB)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的动态变化,探讨CPB前后PMN凋亡及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规律。方法选择于CPB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复温前(T2)、停CPB即刻(T3)、术后24h(T4)及48h(T5)6个时间点取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PMN凋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TNF-α水平、IL-8水平及PMN凋亡率在T2与T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0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5与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水平在T2、T3、T4与T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5与T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结束时,血浆TNF-α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578,P<0.05);血浆IL-8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455,P<0.05);血浆IL-10水平与PMN凋亡率呈正相关(r=0.374,P<0.05)。结论CPB引起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PMN凋亡率下降;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可能抑制PMN的凋亡;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能促进PMN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1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术后24h抽血检测,血浆IL-6、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结果:血浆IL-6、IL-8、ICAM-1、VCAM-1均在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著超过CPB前水平(P<0.01)。结论:低温CPB可以引起术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使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对体外循环期间的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期间以全凭丙泊酚〉6mg/(kg·h)控制血压组(P)和丙泊酚加尼卡地平控制血压组(N)各10例,两组体外循环前后麻醉方法相同。监测指标:分别于入室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后(T1)、体外循环前(T2)、体外循环30min(T3)、停体外循环10min(T4)时采集动脉血4ml,检测各时点去甲肾上腺素(NE)、内皮素(ET)、心钠素(ANP)作为应激指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的NE、ET、ANP血浆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P组NE、ET水平在T3、T4时显著升高,与T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NP浓度各时间点相比均无显著差异;N组的变化趋势与P组基本一致。结论丙泊酚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体外循环期间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