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11例(91.7%)梗塞相关动脉再通,再通者7例(63.6%)休克被纠正,6例(54.5%)出院时存活.随访13~55(平均30.3±21.1)个月,4例(36.4%)长期存活.表明,国人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行PTCA可明显降低病死率至50%以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患者耐受操作良好,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左主干闭塞、3支冠状动脉病变特别是非梗塞相关动脉亦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存在时病死率高,提示对这些患者可能需要更完全的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例,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原性休克主要是指由于大面积心肌缺血或坏死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锐减所产生的以低血压、周围循环和组织低灌注并伴左心室充盈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明显改善,仅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不断完善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广泛应用,其病死率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院内死亡原因[1]。现将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发生率和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约2.5%~20%[14],…  相似文献   

4.
5.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12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急诊PCI和支架植入术.如果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为TIMI 0~2级或虽达到TIMI 3级,但残余狭窄≥90%者采取急诊PCI治疗.结果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9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男82例,女37例,年龄35~86岁,平均(58.8±12.7)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为前降支72例;右冠状动脉为43例;回旋支为4例.110例患者IRA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有7例患者行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20%,TIMI 3级,未进一步行支架置入.行PCI的117例患者,成功率98.8%,IRA的前向血流达到TIMI 3级的达95.4%.随访30d,95例患者(80%)无事件生存,住院期间死亡5例,发生急性和亚急性闭塞5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紧急PCI,疗效明显且安全,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大力开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近期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S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7例资料,平均年龄(68.5±10.3)岁,男性患者占57.6%.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CS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30 d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517例CS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62.3%(322例).将全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6,95%GI:1.18~1.81)、前壁梗死(OR=2.01,95%CI:1.29~3.11)、入院基线血糖>7.8 mmol/L(OR=2.17,95%CI:1.26~3.73)、血钠<130 mmoL/L(OR=2.21,95%CI:1.21~4.0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或重度左心功能障碍(LVD)(OR=3.78,95%CI:2.28~6.27)、未紧急血运重建(OR=3.53,95%CI:1.20~10.41)和使用利尿剂(OR=1.90,95%CI:1.21~2.97)是30 d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仅包含基线特征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前5项基线变量是死亡的独立基线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个回归模型均有较高的判别死亡高危患者的能力,ROC下面积分别为0.81(95%CI:0.77~0.86)和0.80(95%CI:0.75~0.84).结论 STEMI并发CS的患者30 d病死率超过60%,年龄等基线因素和未紧急血运重建等治疗因素是影响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死亡率高,预后差。即使在升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皮主动脉气囊反搏、早期血运重建和机械通气等措施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率,但效果仍不容乐观。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心原性休克的药物,具有升高血压、改善冠脉灌注,降低一氧化氮(NO)对心肌的毒性和提高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反应性等作用。对血管重建术后仍顽固的心原性休克疗效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心原性休克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虽结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但住院病死率仍高达80%-90%。近的来,进入冠脉再灌注治疗时代,使心原性休克病人的存活率有明显改善,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急诊同期行PCI的179例老年AMI患者(老年组)和115例非老年AMI患者(非老年组),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为主,但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多支病变(88.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5%,P=0.000),老年组PCI成功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病死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心力衰竭、再发性心绞痛比例(14.8%、12.5%)显著高于非老年组(4.4%、5.3%,P=0.021、0.012)。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手术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不增加死亡率,且患者近期预后良好,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共47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7例(100%),再血管化治疗41例(87.3%),死亡17例(36.2%).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5.3%(6/17),再血管化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4.7%(11/17).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8例.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34,P=0.0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6,P=0.000)和糖尿病(r=0.372,P=0.012)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可能需要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 方法:急诊下对16例平均年龄(71.4±4.7)岁的AMI患者的16支梗死相关动脉(IRA)的21处靶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术前IRA平均狭窄99.7%±0.3%,冠状动脉血流(TIMI)0级14例,1~2级2例。其中21处靶病变置入支架20枚,1例失败。 结果:IRA和靶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3.7%及95.2%,87.5%者TIMI血流恢复至3级。无手术并发症及术中发生死亡。平均开通时间(24.3±4.3)min,术后住院期间5例(31.2%)死亡。对出院的11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存活。 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高危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月间住院首诊为STEMI并且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65例老年(≥70岁)患者的临床与6个月随访资料,并与同期的252例非老年患者(<70岁)比较。结果老年组女性(32.7%∶12.3%)、高血压(59.4%∶42.5%,)、糖尿病(23.0%∶10.3%),左主干病变(15.8%∶6.7%)和多支病变(78.8%∶56.0%)均多于非老年组(均P<0.01);非老年组有吸烟史者较老年组多(71.4%∶50.6%,P<0.01)。2组PCI成功率相当(98.2%∶97.2%,P>0.05),老年组患者住院病死率(4.8%∶1.2%,P<0.05)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2.1%∶6.8%,P<0.01)较高。随访期间,老年组患者死亡(8.7%∶0.9%)、心力衰竭(20.0%∶5.6%)和总体主要不良心脏事件(42.0%∶26.9%,)的发生率均较非老年组高(均P<0.01)。结论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STEMI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更高危,尽管急诊PCI的即刻成功率较高,但预后仍明显不如非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年龄≥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21例(51.2%),回旋支7例(17.1%),右冠状动脉13例(31.7%)。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29例,1级7例,2级5例。结果:41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支架48个,术中死亡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手术成功率97.6%(40/41)。术后TIMI血流3级为37例(90.2%)。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临床总成功率为95.1%(39/41)。随访36例,1例出现心绞痛,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1例出院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其余34例未再发心绞痛。结论:老年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TCA加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对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年龄>75岁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及入院36 h内并发CS的资料,根据是否行PCI分为介入组及非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部位多见于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85.19%、80.56%),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74.07%、37.04%),且多合并肺部感染(44.44%、55.56%).经过不同治疗后,介入组院内死亡率有所降低(51.85%比77.78%,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40.74%比69.44%,P<0.05),血肌酐升高≥50%也明显低于非介入组(33.33%比58.33%,P<0.05);而肺部炎症发生率(55.56%比75.00%,P>0.05)、IABP使用率(40.74%比27.78%,P>0.05)及呼吸机使用率(33.33%比30.56%,P>0.0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即使是年龄>75岁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介入治疗仍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恶化,可使院内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年龄对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21例接受了急诊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组(107例)、65~74岁组(74例)和≥75岁组(40例),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术前Killip分级、梗死相关血管、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支架类型、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值、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糖、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随访平均(16.7±11.3)个月(6~38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36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前LVEF是随访期总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57)。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65岁组(P=0.0001);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其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所占比例高于65岁组(P=0.0618,P=0.0340)。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Killip分级(Ⅱ、Ⅲ、Ⅳ级)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052);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LVEF明显低于65岁组(P=0.0493);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162)。随着年龄增长,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明显增高,在65岁组为10.28%、65~74岁组为16.22%、≥75岁组为32.50%(P=0.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多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和LVEF可能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因素.方法 入选338例老年(≥65岁)AMI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为再灌注(252例)和未再灌注(86例)两组,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 74.6%的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其中62.2%接受PCI,12.4%接受溶栓治疗).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5岁(OR=0.255,P=0.000)、既往有心绞痛病史(OR=0.570,P=0.016)和发病时Killip分级较高(OR=0.671,P=0.012)是影响老年AMI患者较少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因素,而下壁心肌梗死(MI)合并右室MI(OR=4.585,P=0.002)、出大汗(OR=1.970,P=0.016)、症状不能忍受(OR=1.836,P=0.038)和有医疗保险(OR=1.968,P=0.029)的患者更多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PCI组颅内出血(2.8%比7.1%,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45%(12%比31%,P=0.016)、1年内病死率(2.3%比4.7%,P=0.039)明显降低.结论 高龄、心绞痛病史、Killip分级、下壁合并右室MI、出汗、症状不能耐受、有医疗保险等是预测老年AMI患者是否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