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必要性及护理方法。方法15例接受大肠癌手术的患者,术中留置FREKA三腔管至空肠上段,术后6~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血浆蛋白和前白蛋白上升最明显(P<0.05或P<0.01),营养前后免疫学指标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胃肠功能恢复快,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大肠癌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的优点。通过预见性的护理,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曹樱花  赵毅  赵晓辉 《海南医学》2012,23(22):150-15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质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外伤的昏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肠道营养支持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的变化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营养支持7d时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7d时的CD4+、CD4+/CD8+、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提高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席辉  李泽锋  杨丽云 《中原医刊》2004,31(16):20-2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6月~ 2 0 0 3年 6月间5 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肠内营养 ,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增高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大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TFN),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_4~+、CD_4~+/CD_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_8~+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_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42)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8)。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7天各测定一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营养支持后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相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增高(P<0.001),临床观察EN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P<0.001),EN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它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医院2016年度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措施,而对照组的患者只实施常规的肠外营养护理措施,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以及免疫功能进行比较,看其护理的效果。结果实施了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免疫功能指标(IgG、IgA、CD4)都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外伤昏迷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机体状态,提高营养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促进了患者的痊愈,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3例胃癌患者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素“能全力”,术前和术后第8d测定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生化指标,临床观察生命指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胃癌术后第8d体重、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术前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各项生化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减慢输注速度或调解输注温度,没有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所有病例研究期内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既能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又能防止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E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双盲、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 n=20)、肠内营养组(EN, n=20)和试验组(EN rhGH, n=20).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1、7、10天营养、免疫等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提高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纠正负氮平衡等方面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组有效,术后第7、第10天EN rhGH组营养、免疫各指标(CD8除外)与P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EN rhGH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联用EN和rhGH对蛋白质合成及免疫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并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论,探讨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31)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1)。EEN组术前7 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PN组术前不干预,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7 d、术前1 d和术后7 d的营养指标、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术后患者排气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1 d,EEN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白介素?6、CD8+、CD4+/CD8+指标趋势皆优于PN组(P < 0.05);术后7 d,EEN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D3+、CD4+、CD8+、CD4+/ CD8+指标趋势皆优于PN组(P < 0.05),并且EEN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短于PN组(P < 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抑制炎症、提高免疫功能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韩志琴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4-184,18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92例严重烧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饮食喂养,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喂养支持。分别于入院时、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同时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比较,烧伤入院时、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21天、28天观察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常规处理组,每组各42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测量患者体质量、上臂围度、皮肤褶皱厚度;检测患者体内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记录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N组患者体质量、体内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IgG含量均高于常规处理组(P<0.05),但两组上臂围度、皮肤褶皱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处理组(P<0.05);常规处理组有1例腹腔感染发生,肠内营养组无感染情况发生,但4例出现呕吐恶心,2例腹泻,1例腹痛,1例堵管。结论胃癌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机体免疫力,但应加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通过使用静脉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状况改善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全程使用鼻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治疗后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营养支持,观察组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营养及免疫的影响.方法67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35)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32).GLN组术后18 h内经鼻空肠管输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术后48~72 h后输注普通肠内营养液,两组热卡、氮量相同.比较术前1 d、术后7 d体重、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GLN组体重,前清蛋白水平,IgA、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及免疫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腹部手术后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按单盲随机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50例;观察两组的营养指标及临床情况。结果术后第4天,肠内营养组体重、Hb和TP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术后第10天,肠内营养组Hb和TP水平仍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低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1)。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患者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好,胃肠功能恢复快,能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对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对38例患者做出营养风险筛查总分,监测应用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前、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情况变化。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应用肠内营养乳剂营养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乳剂佳维体作为肠内营养可改善ICU危重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机体蛋白合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生  刘俊  江弢 《上海医学》2006,29(8):544-54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8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经鼻肠管、经颈内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继发感染情况以及术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EN组术后腹胀、腹泻的发生率较PN组,但患者均能耐受。EN组1例患者因吻合口水肿、输入襻不完全性梗阻而发生恶心、呕吐,余患者无恶心、呕吐;PN组发生肺部感染和导管感染各1例。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PN组(P=0.01)。与PN组比较,EN组术后白蛋白略有下降,前白蛋白升高。结论早期EN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刘成  崔键  辛衍忠 《黑龙江医学》2007,31(12):881-88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7—01~2007—06,我院收治的20例食管癌病人,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分析术前、术后体重(BW)、体质指数(BMI)、血浆白蛋白(AJb)、前白蛋白(PreA)、转铁蛋白(TFN)等的差异。结果全部病人均未发生死亡或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Alb、PreA、TFN术前与术后第3d、术前与术后第7d、术后第3d与术后第7d比较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lb术后第7d和术前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BW、BMI术前与术后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符合生理,安全、可靠,能改善病人营养不良状态,改善手术创伤所致的代谢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运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标准,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60岁以上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7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对照组34例.EN组术前3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1、3、5、7天检测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浆D-乳酸(D-LAC)和二胺氧化酶(DAO),观察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EN组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LAC、DAO水平及腹腔感染、伤口感染等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肠道清洁度、吻合口漏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病人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后营养支持的方法 与价值.方法:对43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病人采取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及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治疗,检测术后的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血Na+、HCO3-、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指标,观察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病人术后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血Na+与HCO3-值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增高(P<0.01);而病人前清蛋白、腹围、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P<0.01).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病人采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及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