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160例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导致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插管部位、操作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本组180例患者中共20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感染率为11.1%,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患者年龄、插管部位、操作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等则是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几种常见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中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深静脉导管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47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深静脉导管的方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中有233例患者为颈内静脉置管,有93例患者为股静脉置管,有21例患者为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患者深静脉置管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预防护理。结果 347例患者的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5~164 d,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56.2±30.8)d。347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8.35%,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均为股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细菌学检查,其中有17例导管尖端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8.6%。其中4例为血培养阳性,有8例为置管部位分泌物培养阳性。培养致病菌结果为:15例为溶血性链球菌,7例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在患者应用深静脉导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穿刺过程质控表(以下简称质控表)在深静脉导管置管抗感染技术中的应用,为进一步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针对深静脉导管穿刺流程自行设计深静脉导管穿刺过程质控表应用于深静脉导管穿刺过程的质控,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ICU2012年1-10月198例深静脉导管维护单和启用质控表后2013年1-10月179例深静脉导管维护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1-10月深静脉导管穿刺术后3 d内、第1次换药前,穿刺口发生感染率为18.7%,2013年1-10月发生率为6.4%。结论深静脉导管穿刺过程质控表可有效降低导管穿刺带来的穿刺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统计引起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行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危重病患者720例,男性患者508例,女性患者212例,年龄39~96岁,平均年龄(73.5±12.3)岁。其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31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49例,股静脉穿刺置管34例,PICC227例。在穿刺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结果 720例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感染51例,占7.08%。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6例,占5.16%;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者出现感染6例,占4.02%;经股静脉穿刺者出现感染18例,占52.9%;经PICC者出现感染11例,占4.84%。结论在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我们发现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位置;患者年龄过大,体质过于虚弱,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过重;长期使用化疗药物抑制免疫系统;留置导管时间> 4周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穿刺置管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注意对导管的维护和消毒。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CRI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与无CRI组在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置管次数、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导管接头的选择、穿刺点部位皮肤的处理、帖膜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RI感染率为9.23%;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长期置管、反复置管、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差、选用无针导管接头、穿刺点部位皮肤处理不当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RI难以避免,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加强培训教育,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和置管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选择,严格无菌操作以及加强导管管理等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静脉导管尖端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分析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至2014年住院患者的644例深静脉导管尖端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644例深静脉导管尖端标本中分离出166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25.8%;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占36.1%,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9株为主占23.5%;革兰阴性杆菌79株占47.6%,以非发酵菌45株为主占27.1%;真菌27株占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最高;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属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不动杆菌属耐药率均较高。结论临床放置深静脉导管应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置管时间,拔除的导管应根据需要进行培养及药敏分析,以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所用抗菌药物,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依从性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执行力,基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常见高危因素,并结合对本科护士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依从性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护士在执行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措施的执行力明显改善,规范操作测评评分明显高于管理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 ICU 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执行力,并且培养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ICU接受治疗的5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危重症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后,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李静 《黑龙江医药》2014,27(5):1246-1247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40例导管感染患者中360例次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护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5.87%,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41.67%。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感染率分别为61.18%、27.06%和11.76%。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护士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深静脉置管对血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面积烧伤深静脉置管的186例患者,按深静脉置管时间的不同,分为烧伤48 h内置管组(102例)与烧伤48 h后置管组(84例),比较两组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LABSI)的发生率。结果 CLABSI发生率烧伤48 h内置管组高于烧伤48 h后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48 h内深静脉置管后出现CLABSI的概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张艳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28-429
目的对老年内科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老年内科ICU监护病房患者共86例,对其进行中心静脉内置管的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管的导管相关感染因素为置管的位置、置管腔道数、留置导管数、年龄因素、置管的时间、置管次数,≥60岁患者,导管感染率为30.24%,<60岁患者者导管感染率仅为15.5%。结论在进行导管留置时,应尽量缩短导管置入的时间及次数,降低导管留置的腔道数量,严格遵守导管操作接触时的无菌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何种因素会引起深静脉置管感染,并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进行的242例深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调查,选择出3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寻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项因素可引发感染:插管过程污染、处理导管连接处时感染、加注药液时污染、导管内血块凝滞、患者自身的易感性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结论引起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因素很多,应当提高对该类因素的控制力度,操作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减少感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施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5.0%,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22.5%,组间差异明显(P<0.05),且干预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施行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普及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实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举措。在ICU设置感染控制监控护士,实施相关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及管理,以及实行感染监控。ICU要制订合理的预防机制,对医务人员实行正规的置管训练,还要培养无菌观念,切实抓好血管内导管的管理和监控.可以确保患者的置管安全,防止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患者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的优略,总结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三种深静脉置管方式,观察三者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372例右锁骨下静脉患者中,导管堵塞6例,导管脱落1例,感染6例,局部肿胀2例,未见血气胸、血栓等并发症;36例右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导管堵塞2例,导管脱落4例,感染2例,局部肿胀1例;27例股静脉置管患者中,误入动脉4例,导管堵塞及感染各1例,导管脱落、血栓及局部肿胀各2例。结论经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是较安全,并发症少,且便于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深静脉置管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ICU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静脉置管患者125例,对其采用颈内静脉置管(7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25例)、股静脉置管(9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16例)方式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对比。结果 4种不同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1,P<0.01),其中PICC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PICC置管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6.048、8.466,P=0.028、0.014、0.004),其中股静脉置管组发生率最高,颈内静脉置管组次之,PICC置管组最低。结论 4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在无禁忌证和血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首选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用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大面积烧伤患者86例,入院后及时给予深静脉置管,对患者置管前、置管后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减少置管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结果患者最短置管时间5.4d,最长时间为27d,平均置管时间9.8d。未出现导管脱出、空气栓塞及导管源性感染。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给予深静脉置管可以赢取宝贵的抢救及治疗时机,精心的深静脉置管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方法、常见并发症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分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平均置管时间28d,3例置管失败,2例导管脱出,4例导管阻塞,2例感染。结论深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值得推广,但应熟悉其并发症,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贝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739-740
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72例次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10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与护理的关系。结果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颈静脉次之,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肠外营养的输入,感染发生率增加;应用单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结论重视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穿刺局部皮肤护理,尽可能选用单腔导管,避免不必要的装置,缩短导管置管时间,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128例PICC置管患者,对其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128例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的患者79例,治疗后均治愈;发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3例,给予拔除导管及抗感染输液治疗后好转;未发生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患者46例。结论 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外源性细菌感染是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维护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