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核气治验     
梅核气症多繁杂,常自觉咽部或似梅核,或似炙脔,或有闷气,或如有物游走;或伴有胸闷,或挟呃逆,或噎塞,或咽痛,或食入则痛等。故治疗也应不一而论,灵活变通,方合仲景“随证治之”之意。《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此证之专方,但其力略单薄,效缓于病。笔者每于半夏厚朴汤原方(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砂仁9克,枳实15克,大黄3~6克,甘草6克,并随证化裁:咽部疼痛者,酌加蚤休、桔梗、山豆根;食入则胸痛者,加公英、玄胡;胁肋胀痛者,加路路通、白芍、  相似文献   

2.
梅核气是郁证中常见之症。其治疗,一般教科书中均载以《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治疗,方中多加香附、枳壳、佛手、旋覆花、代赭石等。然而实践运用,多疗效不显。余细思之,梅核气是由七情郁结,痰涎凝聚,肺胃失其宣降,以致气滞痰阻,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为其特征。气郁者必肝气先郁,本证与肝郁气滞、痰凝互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加味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核气”是指咽喉中似有团块阻塞的异物感 ,即现代医学的咽喉异感症 ,笔者用半夏厚朴汤加黄连治疗本病 72例 ,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72例 ,男 35例 ,女 37例 ,年龄 2 0~ 6 0岁 ,其中 4 1~ 50岁 33例 ,占 4 5 9% ;平均年龄 ,妇 38 1岁 ,男 4 2 1岁。2 症状及体征除咽喉异物感外 ,无其他症状及体征的为单纯型 ,计 1 3例 ,占 1 7 6 % ,有其他症状及体征的 59例 ,占 82 4 % ,其中以肠胃不和(胃病 ,暖气 ,反酸等 )为最多 ,计 2 0例 ,慢性咽喉炎 1 4例 ,血脉不和 (颈动脉压痛或颈动脉鞘炎 ) 1 2例 ,心血管病 4例 ,骨病…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治疗梅核气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利中 《四川中医》2003,21(8):50-51
为探求梅核气的有效治疗方法 ,笔者选用阳和汤治疗 ,总有效率达到 90 5 % ,复发率8 8%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 6 9 8% ,复发率达 1 5 9%。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6.
王金光 《中医研究》2001,14(5):62-62
笔者采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 36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男性 12例 ,女性 2 4例。 19岁~ 30岁 10例 ,31~ 4 0岁 2 0例 ,4 1~ 5 2例 6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咽中如有物阻 ,咯之不出 ,吞咽不下以及胸胁满闷、气急作痛 ,或湿痰咳嗽或呕吐 ,苔白润或滑腻 ,脉弦缓或弦滑。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行气开郁 ,降逆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 :半夏 10g ,厚朴 10g ,茯苓 15g ,苏叶 10g ,生姜 10g。加减 :若胸胁满闷气急作痛 ,气机郁滞甚者加疏肝理气的柴胡、香附、青皮 ;咯痰稀薄色白胸满气逆者…  相似文献   

7.
梅核气,现代医学称为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的郁证范畴。病情时轻时重,病程缠绵难瘥,彻底治愈有一定难度。笔者采用穴位低频电疗并配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68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均有气郁病史。其中,女57例,男11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均为17~52岁,以20~40岁为最多;计56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13日。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梅核气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贾蓉陈爱民胡燕田焕娣*天水航修厂职工医院(741025)1990年初~1993年6月,我们采用加味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病30例与传统的半夏厚朴汤治疗30例比较,收效较为满意,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0例,随机分为二...  相似文献   

9.
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病9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a来,我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病9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与逍遥散20例为对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与病例选择:参考全国中医耳喉科学会1991年标准:(1)病史中常有明确或不明确的情志不畅史;(2)自觉症状常有咽喉部异物阻塞...  相似文献   

10.
笔者1997年11月至2006年11月,以半夏厚朴汤在纤维喉镜下治疗梅核气10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方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方法:收治148例患者,运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并随症加减,7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结果:治愈65例,显效6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达84.5%。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4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经方加减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方法:均用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加减。结果:47例中,总有效率为91.5%。结论:治疗本病合用小柴胡汤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半夏厚朴汤在治疗“梅核气”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方法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可加入相应的药物配伍使用。本文收集近五年的62例临床诊治病例进行分析报告。结果服药15~60天后症状完全消失36例,明显减轻21例,无明显症状减轻5例,总有效率91.935%。  相似文献   

14.
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梅核气20例郁任杰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15151江苏苏州市郊区游关镇关键词梅核气;半夏厚朴汤;治疗应用梅核气这个病名,最早出于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多由于...  相似文献   

15.
半夏厚补汤治疗梅核气8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厚朴汤为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之方。笔者以此方在纤维喉镜下观察治疗梅核气82例,临床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加味半夏厚朴汤在治疗颈椎病合并梅核气的临床疗效。方法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等书 ,对 1996年~ 2 0 0 0年中 1375例中合并梅核气证 352例 ,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半夏厚朴汤合三黄葛根汤与单用三黄葛根汤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加味半夏厚朴汤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 95.4 %与 78% ,疗程进度治愈率 ,治疗组共 2 52例 ,第 1疗程治愈 189( 75% ) ,第 2疗程 37( 14 .7% ) ,第 3疗程 15例 ( 6% ) ,第 3疗程以上无效 11例 ( 4.3% )。对照组 10 0例 ,第 1疗程 19例 ,第 2疗程 31例 ,第 3疗程 2 8例 ,第 3疗程以上无效 2 2例。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有明显的差异 P>0 .0 5。结论 :加味半夏厚朴汤治疗颈椎病合并梅核气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对疗程有明显的缩短。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81年以来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66例,取得满意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66例中,男17例,女49例;年龄20岁以下4例,21~30岁20例,31~40岁27例,41~50岁11例,51岁以上4例。发病原因:肝郁气滞者44例,忧愁思虑者10例,工作劳累者6例,咽异物史2例,酒后发病4例。2治疗方法半夏厚朴汤:半夏12g,厚朴9g,苏叶6g,茯苓12g,生姜9g。酌加制香附、枳壳、佛手、旋复花以增强理气开郁,化痰降逆之效。临床加减:若肝郁气滞者可合柴胡疏肝散;情志抑郁者可合越鞠丸;肝郁脾虚者应以四君子汤为主,减量用半夏厚朴汤。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疗效观察改善;无效:…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用炙甘草汤化裁,施治于心悸、征件等一类心系虚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举二例于下:[例一]孟××,女,50岁。1992年9月10日初诊。曾在1972年经心电图检查,即有室性早搏出现,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显,且体质较弱,上一天课全身疲倦无力,经常感到心慌、气短、头晕,曾晕倒几次。心电图查示:室性早搏。血压90/60mmHg。红细胞、血红蛋白略低于正常值。脉诊:沉细而弱,左寸部略带浮象。舌质红,少苦。诊为心阴亏损,心失血奉,当滋心阴,益心血为法方用炙甘草场主之。药用炙甘草6g,生姜3g,枝枝sg,麦冬15g,阿胶1…  相似文献   

19.
吕山木 《河南中医》1998,18(6):387-387
发热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其中内伤发热多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为主,知常达变,谨守病机,随症治之,取得了满意效果。1少田阳明合病发热梁某,女,38岁,农民,患慢性胆囊炎3年。一月前因生气而致发热,寒热往来,以午后及夜间发热为重,伴上腹部隐痛。其丈夫是一名乡村医生,曾给予大量抗生素、退热剂之类治疗,症不减轻。后又给予中药银翘散、小柴胡汤等治疗,病稍减复作。于1995年4月8日至我处就诊,体温介于37.5℃~38.8C之间,莫菲氏征弱阳性,胸中满闷烦躁,口干渴,大便干,…  相似文献   

20.
经方治验二则赵富生陕西省宝鸡县中医院(721300)主题词鼻炎/中医药疗法,金匮肾气丸/治疗应用,支气管炎/中医药疗法,乌梅丸/治疗应用笔者临床中用常法而不效者,改用仲景方稍稍加减,多能获取良效,现举二则以证之。1肾气丸治过敏性鼻炎李某,男,3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