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和神经组织联合使用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7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31例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方法,对照组16例患者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7.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阻滞的联合使用,能使血流动力更加平稳,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围术期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选择ASAⅠ~Ⅲ级成人下肢手术病人60例,手术时间约两小时左右。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联合组),一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指标:术中监测阻滞效果、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术后观察镇痛时间、病人舒适度、并发症(尿潴留、头痛)。应用应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对比研究,综合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联会组比对照组平稳,阻滞效果对照组稍强于联会组,术后尿潴留、头痛发生率明显多于联会组。结论围术期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相同容量局麻药单点法高位肌间沟与双点法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锁骨相关手术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病例57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8例,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于高位肌间沟神经单点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29例,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于臂丛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并于颈丛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 ml.记录锁骨手术涉及的主要部位、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穿刺操作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完成穿刺操作所需时间、切皮与骨膜上操作时的VAS评分、麻醉效果评定、辅助用药情况、手术总时间以及围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 穿刺操作时试验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穿刺操作所需的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2例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症即Horner's综合征、2例出现喉返神经阻滞、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试验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均为膈神经阻滞).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完善,并发症少,是锁骨部位手术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9.
孙友谦 《中国医药》2011,6(3):316-317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对足踝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和腰麻组,各30例.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阻滞完善率等,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坐骨神经阻滞组和腰麻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7.5±2.3)和(0.5±0.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9.4±3.6)和(1.6±0.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坐骨神经阻滞组和腰麻组完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坐骨神经阻滞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3.3%(1例)、03.3%(1例)、0]明显少于腰麻组[16.7%(5例)、13.3%(4例)、20.0%(6例)、13.3%(4例)](P<0.05或P<0.01).结论 对于足踝部手术,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坐骨神经阻滞与腰麻一样可以满足麻醉镇痛需要,且不良反应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ciatic nerve block by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guided and spinal block fo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scheduled fo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patients each. The patients in group N received sciatic nerve block by nerve stimulator(frequency 2 Hz, intensity 0.4-0.6 mA), 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E received spinal block. The onset time, anesthesia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nset time of sensor and morter block in group N and E were (7. 5 ± 2.3 ) min, (9.4 ± 3.6 ) min and (0.5 ± 0.2 ), ( 1.6 ± 0. 5 ) min, 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1 ).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provided better pain relief, and the Bromage scores were 3. The completely block rate in two groups were 96.7% (29) and 93.3% (28) respectively( P >0.05),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respiratory inhibition, hypotension and urinary retention in group N [3.3% (1), 0.0% (0), 3.3% (1), 0.0% (0) respectivel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in group E[16.7% (5), 13.3% (4), 20.0% (6), 13.3 % (4) respectively] ( P < 0.05 or P < 0.01 ). Conclusion Sciatic nerve block can also satisfy the needs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 anesthesia as spinal block,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 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手术实用范围及麻醉效果。方法先据解剖用探笔模式测到体表相应位置,再用刺激针模式直至要探寻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发生有节律的颤搐,调小电流至接近神经。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液体和气泡即注入局麻药。结果 109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无痛率(95/109)为88%,轻微疼痛率(11/109)为10%,无痛与轻微疼痛两者达98%。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的神经阻滞,神经定位指标明确、客观,绝大多数患者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对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下肢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组)和脊麻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A组[(15±4)min]与C组[(6±4)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B组[(16±4)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疼痛程度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A组[(9±4)h]较C组[(4±3)h]长,与B组[(10±3)h]接近,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一样,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中进行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按麻醉方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进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进行常规配制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运动时间、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等,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恢复运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持续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臂丛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8.9%、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的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B超定位下行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杜建丽 《中国药师》2007,10(2):191-192
骶管阻滞麻醉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射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该法属于低位硬脊膜外神经阻滞,且阻滞范围广、镇痛效果满意,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等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小儿在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由于年龄小不能配合,神经异感不易准确找出。我院在小儿进行上肢手术应用臂丛阻滞之前,首先给予基础麻醉,之后使用神经刺激器于肌间沟穿刺寻找臂丛神经干,准确率高,麻醉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管军 《齐鲁药事》2006,25(1):52-54
目的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4例ASAⅠ~Ⅱ及行择期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术后镇痛维持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硫酸镁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择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罗哌卡因和硫酸镁混合液阻滞,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前,阻滞后30、60、120 min的HR、MAP变化以及阻滞持续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并记录术后8、12、16、24 h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首次给镇痛药曲马多的时间和24 h内总药量;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后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后各时间点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神经阻滞时间延长,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首次给曲马多的时间较晚,24 h内总药量较少(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硫酸镁能够显著延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时间,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为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而无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20.
黄必君  李晓辉  李正涛 《贵州医药》2010,34(10):918-918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近来我科开展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