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女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分析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后抑郁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住院>50岁的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统计PSD发病率、诊断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对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PSD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结果显示222例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2例(32.4%)被诊断为PSD,其中40例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②女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组抑郁发病率分别为55.8%、47.4%、39.7%;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P分别为0.000和0.012)。结论 本次调查中50岁以上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SD诊断率为32.4%;女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整体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病因尚不明确。通过对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186例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舒张末期颈总动脉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近端内中膜厚度;以1.00mm≤IMT<1.20mm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存在突入血管腔回声结构或突入血管腔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IMT≥1.20mm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分析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内中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内中膜厚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923,P=0.000;r=0.955,P=0.008)。结论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在不伴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腔隙性脑梗死首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青年卒中多发生于18~45岁人群,且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一项流调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9.77%左右,其中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而青年卒中又以男性患者居多~([1])。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吸烟等。部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标志物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寻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1—06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96例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有颈动脉斑块者和无颈动脉斑块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促甲状腺激素、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水平及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且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偏高,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偏大,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PGF1α)与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ACI患者进行血清TXB2、6-K-PGF1α的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均P〈0.01)。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TXB2、6-K-PGF1α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 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内科综合治疗)。入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中膜厚度。结果治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明显缩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波导入尿激酶可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且优于单纯内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检查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将其分为内膜正常组30例和内膜增厚组38例.并取33例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的含量.比较不同组别间oxLDL水平的差异以及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oxLD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中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组的oxLDL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oxLDL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r=0.57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oxLDL可认为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OR=3.896,P=0.002).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清oxLDL水平显著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其超声特征,测定内中膜厚度。检测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清抗磷脂抗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同型半胱氨酸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亚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是13.0±6.8μmol/L和18.4±12.6μmol/L(P=0.042)。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一样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IMT)的传统影响因素,及高尿酸血症对CIM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脑梗死患者350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内膜中层厚度,并对影响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64例(18.3%),无高尿酸血症286例(81.7%)。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年龄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关(P0.05)。吸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显著相关(P0.01)。结论除传统危险因素外,高尿酸血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血非酶抗氧化物(白蛋白、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33例(20.4%)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病程、服氯氮平和奥氮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血尿酸水平低于颈动脉正常组,hs-CRP水平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服用药物类型及低尿酸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8.3%)。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位于股动脉最多(占49.6%),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0.05)。颈动脉I 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9、5.37、6.47,P均〈0.05),下肢动脉I 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3、5.38、6.68,P均〈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评价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辅助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和记录.结果 2组血清TC、TG、HDL-C、LDL-C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颈动脉IMT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脂代谢异常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可作为脑卒中辅助治疗手段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10例脑梗死患者与1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增高率48.8%,高于对照组的23.0%(P〈0.01)。尿酸正常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34.3%、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67.5%、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17.2%(P〈0.01)。在脑梗死组中,有动脉硬化情况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百分比高于无动脉硬化情况者;与无动脉硬化情况患者相比,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尿酸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尿酸水平起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血尿酸、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 对42例复发性脑梗死、40例初发性脑梗死和3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测定并比较三组人群的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指标.结果 对照、初发卒中及复发卒中三组人群的HOMA-IR、ISI和CIMT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的ISI与TG、LDL-C、BMI、CIMT以及MAP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IR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过性黑朦(amaurosis fugax,AmF)患者临床及颈动脉狭窄的特点,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34例一过性黑朦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彩色多普照勒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颈动脉硬化、狭窄及眼动脉血流方向情况。结果34例AmF患者中有25例(73.5%)以AmF为首发症状,29例(85.3%)为单眼AmF发作,左右两眼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0.6%的患者在AmF发作后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超声检查显示AmF患者患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发生率(82.4%)高于对侧(29.4%,P〈0.05)。颈动脉重度以上狭窄占91.2%,患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27例,79.4%)明显高于对侧(10例,29.4%,P〈0.05)。TCD检查显示眼动脉侧支开放14例,无眼动脉侧支20例。眼动脉侧支开放组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92.9%)与侧支未开放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70.0%)无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OR0.38,95%CI0.07-0.69,P=0.02〈0.05)和颈动脉严重狭窄(OR0.33,95%CI0.08-0.58,P=0.01〈0.05)是AmF发作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F往往提示颈内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严重的颈内动脉狭窄是引起AmF的主要原因。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病史及颈动脉严重狭窄的AmF患者近期容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糖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对1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IMT增厚组的年龄(P<0.01)、糖尿病比例(P<0.01)、入院时的空腹血糖(P=0.035)及HbAlc(P=0.051)明显增高,其中,年龄(P=0.023)及糖尿病史(P<0.01)和颈动脉IMT的增厚存在独立相关性.在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及HbA1c的增高和颈动脉IMT的增厚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年龄及糖尿病史为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比较2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5.61%,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患者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水平的CHOL、TG、HCY、FIB,低水平的HDL-C及糖尿病史、吸烟史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为不稳定斑块,故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