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本文建立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6-Ⅸ,GPⅡ6-Ⅲa及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方法,并用于诊断1例血小板无力症。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方法,为临床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并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块收缩试验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结果GT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块收缩试验明显较正常低下,出血时间较正常明显延长。结论血小板GPⅡb/Ⅲa量的减少及功能障碍是导致血小板无力原因,可能机制与其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糖蛋白缺乏,使血小板不能聚集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出血。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归属于CD41a/CD61,采用抗人CD41a/CD61和流式细胞术(FCM)能从分子水平对GT作出明确诊断。最近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T)的基因测序与产前诊断。方法采集1例表型GT患儿、父母及1例正常对照者的静脉血,患儿母亲腹中孕23周胎儿的脐带血和羊水,及其出生2 d时的静脉血。检测患儿、患儿父母、胎儿脐血及正常对照者的血凝常规和血小板聚集试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和GPⅢa的表达;微卫星技术确定胎儿脐血是否被母体细胞污染;PCR技术扩增患儿及其父母,以及胎儿及出生2 d静脉血GPⅡb、GPⅢa所有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二磷酸腺苷(ADP)不能诱导患儿的血小板发生聚集,胎儿脐血中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约为正常人一半,患儿父母和胎儿出生2 d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正常血小板聚集率相当。患儿血小板膜表面GPⅡb、GPⅢa的的平均荧光强度(Mn X)分别约为正常对照的10%及0,而患儿父母、胎儿脐血和胎儿出生2 d的Mn X分别为正常对照的90%以上和30%~50%。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和脐血DNA微卫星分析证实胎儿羊水、脐血未被母体细胞污染;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GPⅢa 6号外显子A38293→C和9号外显子G42186→A的杂合突变,导致GPⅢa His281→Tyr和Cys400→Pro氨基酸的杂合改变。这两个突变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羊水胎儿脱落细胞、脐血或出生2 d静脉血中只有1个GPⅢa9号外显子G42186→A的杂合突变。结论 GT患儿GPⅢa的基因为双重杂合突变;胎儿出生后确证为GPⅢa基因杂合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on-ITP)患儿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评价该法在ITP与Non-ITP患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ITP与Non-ITP患儿抗血小板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检测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对二种方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TP患儿血浆中抗GPⅡbⅢ/a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47.4%,抗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22.8%,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同时阳性为15.8%,总阳性率54.4%,且多数为GPⅡbⅢ/a抗体;其中,慢性ITP患儿血浆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Ⅸ/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为66.7%,略高于急性ITP患儿;Non-ITP患儿血浆中仅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为20.0%,抗GPⅠbⅨ/抗体未检出,与IT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IgG检测ITP患儿阳性率为84.2%,Non-ITP患儿阳性率为75.0%,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抗体检测诊断ITP的灵敏度为54.4%,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8.6%。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对于鉴别诊断ITP与Non-IT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肺转流对小儿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变化是反映血小板激活程度分子水平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血小板灭活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手术中和手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CPB中循环血小板有功能和结构改变,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Ib的表达减少。小儿CPB时循环血量相对较少,因此,血小板活性和膜受体的灭活相对较多。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y)检测CPB对小儿血小板膜受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FCM微量全血法检测新诊断ITP患儿18例治疗前(ITP组)及治疗后达完全反应组(ITP-CR组)以及儿外科择期手术患儿17例(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IPF%、IPC、及膜糖蛋白(CD62p、PAC-1、CD42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TP组MPV、PDW、P-LCR、IPF%明显升高(P0.05),而PLT、PCT、IPC降低(P0.05);且ADP激活前、后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ITP-CR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IPF%降低,PLT、PCT、IPC及三种膜糖蛋白(PAC-1、CD62p、CD42b)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ITP患儿体内外血小板均处于低活化状态,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相关参数为ITP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数量或结构异常,导致血小板对多种诱聚剂反应不良.临床表现为自幼反复发生的自发性出血,且常伴终生.本病属罕见遗传性疾病,尚无统一的根治性治疗措施.文章对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Bernard-Soulier综合征(BS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BSS患儿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检测资料.结果 患儿,男,5岁,自新生儿期就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平时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5~40)×109/L.丙种球蛋白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表达水平为42....  相似文献   

10.
小儿血小板无力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上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sathenia,GT) 为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是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IIIa)数量减少或结构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1]。下面根据1986年后的标准诊断总结我科1983-1999年门诊及病房共22例GT资料^[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红细胞膜的抗体含量并进行计数,以探讨红细胞膜抗体计数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患儿静脉血标本70例,其中51例为临床确诊的新生儿溶血病,19例为临床疑似病例,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患儿红细胞膜被同种血型抗体致敏后的抗体含量水平。结果51例临床确诊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标本均可检测到红细胞膜被同种血型抗体致敏后的相关抗体,但红细胞膜抗体含量及致敏比例有明显差异;19例临床疑似病例中,9例检测到红细胞膜相关抗体,并与临床最后诊断相符,10例结果阴性,其中6例临床排除ABO溶血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另4例病因不明。结论流式细胞仪可以直接检测到患儿红细胞被同种血型抗体致敏后的抗体含量,特别是对红细胞膜上结合抗体数量少,卡式法检测阴性、临床又高度怀疑的溶血病患儿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发育神经系统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首先是在血小板中发现并提取的,分子量约为30kD的阳离子糖蛋白。由A、B两条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形成PDGF-AA、PDGF-AB、PDGF-BB三种形式。PDGF是一种非常稳定的蛋白质,经1%的十二硫酸钠,4M的盐酸外乙位或100C的沸水的苛刻处理仍能保持生物活性['j。PDGF受体(PDGFR)是分子量约为160~180kD的糖蛋白,细胞外配基结合区含5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胞内为酪氨酸激酶区。受体分子由a、p两种亚单位组成,共有三种形式。a亚基能高亲和力结合PDGF的A和B链,而p亚基仪与B链结合。PDGF…  相似文献   

13.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证明该病由免疫介导,急性ITP与病毒感染有关,而慢性ITP可能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PAIg/C_3的检测为ITP的诊断提供了依据;血小板相关抗原的研究表明自身抗原主要是血小板膜糖蛋白成分;ITP时有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缺陷。本文还简要综述了ITP治疗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80例ITP患儿GP Ⅰ b/Ⅸ、GPⅡb、GPⅢa、GPⅠ 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观察总ITP患儿、不同性别ITP患儿、急慢性ITP患儿GP阳性表达率与ITP疗效的关系.结果 80例ITP患儿中G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5,P<0.01);44例男性ITP患儿与36例女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2=4.156,P<0.05;女:x2=4.433,P<0.05);67例急性与13例慢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513,P<0.001),急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57,P<0.05),慢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0,P>0.05).结论 儿童ITP患儿疗效与GP阳性表达率明显相关,GP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儿的病情程度,作为判断儿童ITP疗效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MDR1基因转染K562细胞株及人骨髓干祖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性MDR1基因转染K562及人骨髓干祖细胞,使其获得多药表型,抵抗化疗中出现的骨髓抑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建立产病毒包装细胞有液法分别感染K562细胞和人骨髓干祖细胞;集落筛选法、流式细胞仪、SP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转染率;MTT法、柔红霉素泵出实验检测Pgp的功能;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SP法检测bcl-2、c-myc基因表达,了解转染行为对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FCM)微量全血法检测ALL患儿(ALL组)、ALL诱导缓解治疗达完全缓解患儿(ALL-CR1组)以及外科择期手术患儿(正常组)的血小板参数、网织血小板百分率(IPF%)、网织血小板绝对值(IPC)、颗粒膜糖蛋白(CD62p)、PAC-1。结果二磷酸腺苷(ADP)激活前,ALL组CD62p、PAC-1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ALL-CR1组PAC-1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低于ALL组(P0.05);ADP激活后,ALL组CD62p、PAC-1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ALL-CR1组PAC-1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高于ALL组(P0.05);ALL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低于正常组和ALL-CR1组(P0.05);ALL组IPF%高于正常组和ALL-CR1组(P0.05),IPC低于正常组和ALL-CR1组(P0.05)。结论ALL初诊患儿存在血小板活化,同时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可作为判断ALL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多药耐药(MDR)的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长期、间隔、单一、小剂量用药的方法诱导HL-60细胞系成为MDR细胞长春新碱(VCR)系HL-60/VCR,建立MDR细胞模型;以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L-60、HL-60/VCR及IL-4处理的HL-60/VCR细胞中p-糖蛋白(p-gp)表达;四氮甲基唑蓝(MTT)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肾母细胞瘤时血小板数量,体积,活化,功能状态和凝血功能指标和凝血因子活化指标的改变。方法 肾母细胞瘤患儿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用^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SZ51测定GMP-140,ELISQA测定TXB2,用放免法测定5-HT,用Coulter JT-IR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体积有较多的要用TYXN血液凝固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CONTRONⅣ型凝血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ELISA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β2_糖蛋白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结果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_糖蛋白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β2_糖蛋白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immobo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s, MAIPA)测定了ITP患儿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的抗GPIIb/IIIa和抗GPIb/Ix自身抗体,并同时测定这些患儿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作为比较,以试图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测定在ITP患儿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