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位肾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肾畸形,出现率约1:500—800,男多于女(1)。国内尸体解剖资料甚少。现将异位肾一例的解剖结果报告如下:女尸,老年,见双侧肾低位。左肾上端平第1腰推下缘,下端平第4腰推中份,肾门平第3腰推。上端距后正中线4.7厘米,下端9.7厘米,下端距髂嵴上缘0.7.厘米。左肾长9.2厘米,宽5.3厘米,厚4.6厘米,前曲线长12.5厘米,后曲线11.2厘米。右肾下部位于右髂窝  相似文献   

2.
异位肾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出现率约1:500~800,男多于女,现将异位肾1例报告如下。老年女尸,解剖腹后壁见双侧肾低位。左肾上端平第1腰椎下缘,下端平第4腰椎中份,肾门平第3腰椎。上端距后正中线4.7cm,下端9.7cm,下端距髂嵴上缘0.7cm。左肾长9.2cm,宽5.3cm,厚4.6cm。右肾下半部位于右髂窝内,前面  相似文献   

3.
一、肾脏的解剖特点与损伤的关系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浅凹中,长约12厘米,宽7厘米,上极相当于第11或12胸椎,下极相当于第2或第3腰椎平面,右肾通常比左肾位置低约1~2厘米。故左肾门约对第1腰椎横突,右侧约与第2腰椎横突相对。肾后面有腰大肌、腰方肌及胸廓下缘保护,第12肋斜跨左肾中部及右肾上部。肾由于有脊柱、肌肉、胸廓的保护,减少了受伤的机会,但当末两肋骨或相邻横突骨折时,也可能由骨折断端刺伤肾脏。右肾前面与肝、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及部分小肠袢接近;左肾前面与脾、胃、胰尾降结肠及部分小肠袢相邻。因而肾脏损伤特别是贯通伤时,  相似文献   

4.
老年男尸,解剖腹部发现双侧低位肾,并肾旋转异常、腹腔血管变异和网膜孔闭塞。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解剖所见左肾长9.5cm,宽4.8cm,厚5.0cm。距后正中线3.9cm,上端平第2腰椎中部,下端平第4腰椎下缘,肾门平第3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和分析7~9个月胎儿肾的大小和位置。方法:使用经防腐处理的7个月和9个月胎儿,胎龄从末次月经后两周计算,选出7个月胎儿40例(男19例、女21例),9个月胎儿40例(男19例,女21)。从背部暴露肾上、下极。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2 mm)测量肾的位置。继后清除肾筋膜并游离肾,测量肾的大小,逐一记录。结果:(1)测得了左、右肾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左肾长度和厚度稍大于右肾,右肾的宽度稍大于左肾。(2)肾的位置,以左肾高于右肾为多见,其中7个月左肾高于右肾的出现率为76.3%,9个月为71.0%。(3)测得了左、右肾上极、下极至后正中线距离。左、右肾上极距后正中线距离近于左、右肾下极。(4)肾下极至髂嵴的距离,左侧大于右侧。结论:胎儿肾的大小及位置测量分析,在临床上特别是产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部直切口上达第12肋下缘,下至髂脊,位于骶棘肌外缘,一般长8—10厘米。切开皮肤、腰背脑筋膜下叶,露出骶棘肌,拉钩将其牵向内侧,继切开腰背筋膜前叶,暴露其下方的腰方肌、腰大肌。使用切口撑开器后,靠内侧切开肾周围筋膜,暴露下半肾脏。于其内上方分离,暴露出肾盂或管尿上段,做两侧牵引线,用尖刀切开肾盂或输尿管后,  相似文献   

7.
三肾畸形1例     
患者,男,40岁。腹平片示:右肾影轮廓清晰;上端平对第十二胸椎中部水平,下端平对第三腰椎下缘水平,肾门平对第二腰椎下缘,距脊柱右缘2-0cm;右肾影长13-0cm,宽5-5cm。左肾影上端处增宽,向上内侧有一模糊影,与左肾上端分界不清,下端达第四腰椎上缘水平,肾门平对第三腰椎上缘。示:左肾位置低于右肾。经静脉肾盂造影后显示:右肾正常。左侧存在双肾、双肾盂、双输尿管。为多肾畸形合并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左侧双肾呈上、下位,且有部分重叠。下方的是主肾,肾大盏显示完全;肾门平对第三腰椎上缘,距脊柱左缘3…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准备教学标本时遇到一例男性婴儿具有马蹄肾。本例左肾和右肾的下端互相融合成明显的马蹄形。位于腹后壁,左肾上端平第十二胸椎上缘,右肾上端平第一腰椎上缘,两肾下端在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前,肠系膜下动脉之后,平第四腰椎下缘及第五腰椎上缘,融互相合成峡部(附图)。它分上下两缘,前  相似文献   

9.
马蹄形肾系少见变异,本例为一成年男尸,除肾及其血管有显著变异外,其余结构皆属正常。报告如下:一、外形:左右两肾下端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呈对称性融合,两侧肾表面尚遗留有原始分叶的浅沟。右肾上极距右侧第十二肋下缘37.8mm。峡部下缘平对第四腰椎下缘。右肾长84.8mm,宽50.1mm,最厚处前后径33.4mm;左肾长86.6mm,宽55.8mm,最厚处前后径31.9mm;峡部纵径50.6mm,横径148.5mm,前后径18.1mm。峡部中份有肠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系统解剖中:发现一例跨越对侧融合肾脏,报告如下病历简要患者史××,16岁,男。因头部外伤入院治疗。主要病史:患者系小学生,素日健康。此因滑冰摔倒,头部外伤,出现头痛、头昏并伴呕吐,渐为喷射状。上述症状逐渐加重,送入医院。诊断为颅外伤、颅内高压、脑疝形成。经积极抢救无效而死亡。病理解剖头颅外伤,后颅窝见一3×3厘米之血肿,脑组织呈水肿样改变。经系统解剖,见肾一畸形,余正常。肾脏为右肾跨越左侧,与左肾融合。其上极距正中线约4.5cm,下极距正中线2.0cm,肾上积平齐第十二胸椎的上缘,下极平齐第四腰椎的上缘。肾的上端细长,下端膨大,向右弯曲;肾的长轴为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的变异并不罕见,关于下腔静脉变异的资料,国内已有不少报告。我们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三例双下腔静脉,报告如下: 例1、男性童尸(图1) 1.右下腔静脉:在右骶髂关节前方的上缘,右髂总动脉的后内方,由左、右髂总静脉汇成,沿脊柱的右侧上行,收集右侧的第2、3、4腰静脉、右精索内静脉、右肾静脉和右肾上腺静脉,并于第1腰椎处收纳左肾静脉。右下腔静脉上、下端宽均为2.1厘米。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解剖 1 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下腔静脉左侧变异,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具成年女尸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在腹主动脉分叉(分为左、右髂总动脉)的左后方合成,约平第 5 腰椎下缘水平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根据其从下向上走行,下腔静脉分为左侧段、斜行段和右侧段 3 部分。下腔静脉上行至第 1 腰椎下缘水平,斜行穿越过腹主动脉的前方移行为斜行段,此段长约 4.7 cm,在腹主动脉的右侧与右肾静脉汇合后入肝脏面的腔静脉窝。腹主动脉位置、走行均属正常。下腔静脉在腹腔内的行程属右侧异位,部分下腔静脉的属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左肾静脉在第2腰椎处平行于左肾动脉的下方直角注入下腔静脉,而右肾静脉在第 2 腰椎水平行于右肾动脉的上方,上升 2.6 cm 后,以锐角汇入下腔静脉;(2)左侧卵巢静脉横径 0.8 cm 注入下腔静脉,而右侧卵巢静脉横径 1.0 cm 却注入右肾静脉,这两条静脉均与正常相反的位置回流,这种变异很可能与下腔静脉的移位有关。同时左右肾的位置和左右输尿管过骼血管的位置也发生了与正常相反的变化。左肾下端低于右肾下端 1.5 cm,左肾位于第 12 胸椎至第 3 腰椎体之间,右肾上端平第 11 胸椎,下端平第 2 腰椎体。左输尿管过骼外动脉起始处进入盆腔,右侧输尿管则过骼总动脉的末端进入盆腔。两肾门的位置均属正常,约与第1腰椎平齐,左肾明显缩小平右肾。肾上腺形态位置属正常。  相似文献   

13.
何兴华 《西部医学》2002,14(3):46-50
肾脏解剖及大体结构 肾脏是成对的实质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肾浅窝内,相当于第十一胸椎与第三腰椎之间,左肾比右肾高1~2cm.肾上极距脊柱较近,下极距离较远,肾脏纵轴向与脊柱各形成一个15°左右的角度,近似"八"字形.肾脏长约10~12cm,宽5~6cm,厚3~4cm.肾脏呈豆形,外侧缘为凸面,内侧缘为凹面,凹面中部切迹称为肾门.肾动脉、肾静脉、淋巴和神经均从肾门进出,肾盂也由此处通出.若以位置上下而论,肾动脉在上,肾静脉居中,肾盂在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诊治项肌痉挛和血管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60侧)成人头颈标本枕颈区肌肉的附着点、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分布等解剖关系进行观测.结果(1)头夹肌止点宽(45.80±6.80)mm,头夹肌止点内缘至正中矢状面(52.83±7.87)mm;头半棘肌止点宽(42.45±7.29)mm;头上斜肌止点宽(18.32±4.18)mm,该肌止点内缘距正中矢状面(29.4±6.53)mm.(2)枕大神经与枕动脉伴行穿出斜方肌点距正中矢状面(18.18±5.55)mm,距上项线(25.15±4.64)mm.结论针拨疗法或针刀疗法在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治疗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在下项线以下治疗痉挛或颈痛的头上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穿出斜方肌点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而需松解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右下肢股后群有一罕见的变异小肌。该肌位于后骨筋膜间隙内,夹于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以扁腱起于半腱肌正中稍下方处的阔筋膜,梭形肌腹,斜向外下,并以扁索状的肌腱止于腘窝正中稍下外方的腘筋膜。该肌全长17.5厘米,起端肌腱长5.5厘米,止端肌腱长2厘米,肌腹长10厘米,肌腹最宽处0.75厘米,最厚处0.3厘米, 经追寻发现:(1)营养该肌的血管来源于股深动脉发出的终末支,支配该肌的神  相似文献   

16.
男尸,约40岁.在解剖中发现,左上肢正中神经由3部分纤维在两处相合形成.第1处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内侧,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根,距喙突4.08cm处相合,内侧根宽0.3cm,厚0.15cm,外侧根宽0.2cm,厚0.10cm,合成后的干宽0.35cm,厚0.2cm.第2处在臂中、下1/3交界处,腋动脉的前外侧方,由第1次合成的干与肌皮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距喙突21.07cm处相合成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分支宽0.32cm,厚0.21cm,相合后的正中神经宽0.53cm,厚0.21cm,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7.
有关肾大小与位置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肾大小和位置的信息.方法观测成年尸体125例(男96,女29,年龄估计20~70岁)与活体123例(男87,女36,年龄18~74岁);观察两肾上极与下极同椎骨位置的对应关系;在尸体上使用直脚规与附着式量角器直接测量两肾的长、宽、厚.两肾上、下极-中线距,两肾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上的倾斜角;在活体则使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进行容积扫描,经重建后传至GE的AW 4.0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采用(CDT)重建算法,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方法获得肾脏图像,再在冠状面上进行直线距离测量及三维平面上的倾斜度测量.结果尸体上左右肾上极平对第12胸椎体的分别占85.6%与76.0%,两肾下极平对第3腰椎体的分别占84.0%与85.6%;左肾位置高于右肾的男性占46.9%,女性占51.7%,右肾高于左肾的则分别占27.1%与27.6%,两肾同高的分别占26.0%与20.7%;左肾的长、宽、厚及上、下极-中线距在男、女性分别是9.44与9.16cm、4.35与4.12cm、3.91与3.87cm、4.06与3.94cm、6.06与5.66cm,右肾的为8.96与8.94cm、4.51与4.36cm、3.67与3.69cm、4.23与3.98cm、6.16与5.18cm;两肾的内侧倾角分别是16.32°与15.24°及15.99°与15.08°,后倾角分别是16.86°与16.53°及16.19°与16.01°,前倾角分别是41.24°与40.98°及41.42°与41.00°.在活体各相应数值分别为68.3%与65.0%、71.5%与64.2%、46.0%与50.0%、25.3%与25.0%、28.7%与25.0%;10.05与9.93cm、4.76与4.61cm、3.97与3.91cm、3.74与3.41cm、6.47与5.59cm;9.90与9.72cm、4.45与4.42cm、3.91与3.84cm、3.65与3.24cm、6.49与5.61cm;17.64°与15.34°及17.94°与15.33°、16.87°与16.54°及19.13°与17.97°、40.84°与40.78°及41.64°与39.09°.结论①两肾的高度,上极在多数人平对第12胸椎体,下极多平对第3腰椎体;②左肾在多数人高于右肾,但有25%的人右肾比左肾高;③在生活状态肾的位置、大小与在尸体上所见存在差异;④肾在三维空间的三个轴上均有倾斜.  相似文献   

18.
青年男尸,肌肉发达。解剖发现双侧胸骨肌纤维呈弧形附于胸大肌表面,并与胸大肌纤维几乎垂直。其形态、数目、起止点加以描述如下。 右侧由内侧和外侧肌束组成(见附图)。两肌束的起止点水平均于第2~3肋间隙,前正中线外侧15.84mm处起于胸大肌表面。从第2~3肋间起由内上向外侧弓形行向内下,于第5肋软骨前正中线外侧12.66mm处止于胸大肌表面。肌腹扁平,两端窄中间宽。外侧肌束(见A),上端(起点)腱膜长22.86mm,下端(止点)腱膜长  相似文献   

19.
男孩,40天,于1964年12月14日入院。因腹部逐渐膨隆,伴有呕吐,开始为奶汁后为黄水,随腹胀而加重。但始终有排便排气,排尿正常。无发冷发烧。体格检查:腹部膨隆,无肠型,腹壁静脉明显可见,右肾区饱满;并可扪及一肿物,自右后伸向左下,上界伸至肋缘下,下界达髂嵴,左界超过正中线,边缘清楚,呈大结节样,较硬,不活动。肠管被推移至左腹,肠鸣存在。小便无异常。X 线拍片:膈肌升高,右侧腹可见一肿物影,边界已达脊柱的左缘,未见钙化阴影。排泄性泌尿系 X 线造影:双侧肾不显影(部分造影剂注入皮下)。入院印象:右腹膜后肿物(右肾胚胎瘤)。剖腹探查:见肿物来自腹膜后,剪开后腹膜见肿物有20×18×14厘米大小,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指导我院84级学生局部解剖操作的尸体中,发现一例双侧大块胸骨肌。报道如下: 中年女尸,长148cm。三角形的左、右胸骨肌均位于胸大肌浅面,与胸大肌借疏松结缔组织连结(见封三附图)。其数据见附表本例右侧的胸骨肌较宽、短和厚些。两侧胸骨肌下端宽大,以腱膜连于第五、六肋和第六肋软骨及腹直肌鞘前层。右侧胸骨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