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7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氯吡格雷组42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剂、ACEI、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加氯吡格雷75mg·d-1,疗程14d。14d后比较两组心脏事件、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减少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ACS患者,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二联1年组),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各组临床资料,首次治疗前,1年时及2年时血小板、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后1年时和2年时,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一级联合终点降低(均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发生率和联合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长期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进一步降低ACS患者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趋势,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UK)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即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溶栓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溶栓后阿司匹林300mg1次/d,3d后改为10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对照组只用阿司匹林,方法与剂量同治疗组。观察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及2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2例,年龄≥75岁者为高龄组,年龄<75岁者为低龄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反应、血小板功能、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对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74-4475
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收治的180例ACS患者,观察组90例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24h血肌酐等水平,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出血和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的血肌酐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的肌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心源性死亡、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5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与氯吡格雷相比较,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显著,更能有效减低能ACS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诊断为ACS并行直接PCI的老年患者121例,按服用药物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替格瑞洛组(60例)。比较分析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围手术期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术、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呼吸困难、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治疗第7天hs-CRP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内替格瑞洛组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介入术后使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及抗炎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需警惕有轻中度呼吸困难及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412-141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冠动脉介入后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年后心功能、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和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B组),每组55例。A组在冠脉支架术后仅应用氯吡格雷;B组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两组用药时间均直至随访结束(3~8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8个月血小板聚集率情况;考察两组患者在随访8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再发心绞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3、6、8月后B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A组(P0.05);心血管事件中B组患者靶血管再通(1.8%)和支架内血栓(1.8%)事件发生率与A组比较[靶血管再通(12.7%)和支架内血栓(14.5%)]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因消化道严重出血1例,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的抗血小板效果较好;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选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组治疗是安全有效并能够于临床借鉴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A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连续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76例的临床和出院1年内的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率及出血、药物相关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种药物抗血小板疗效指标的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 5);氯吡格雷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7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3)。氯吡格雷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0%,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0.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25%,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8.29%,略低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1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的成本高于氯吡格雷。结论:在ACS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但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2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口服,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显著降低UAP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行PCI的 16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85例 )和对照组 ( 81例 )。试验组在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 ( 3~ 12个月 ,平均 6个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 ;对照组在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1个月 ,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 )及出血事件 (严重出血、轻微出血 )的发生。结果 试验组发生 9例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 3例、靶血管再通治疗 6例 ) ;对照组发生 2 0例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性死亡 1例 ,心肌梗死 5例 ,靶血管再通治疗 14例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间均无严重出血发生 ,轻微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 ( 3vs 2 ,P >0 .0 5 )。结论 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 ,可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法(TEG)和光学比浊法(LTA)检测氯吡格雷抵抗(CPGR)的一致性及TEG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PCI治疗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20例,本次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100例患者进行TEG和LTA检测;第二部分选取120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8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高反应组40例(根据TEG检测氯吡格雷ADP≥50%,继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低反应组22例(根据TEG检测氯吡格雷ADP50%,换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各组治疗1个月后ADP%差异,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TEG与LTA检测CPGR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1,P0.05;治疗1个月后高反应组及低反应组ADP%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常规治疗组MACE发生率为22.41%,明显高于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P0.05)。结论 TEG和LTA检测CPGR的一致性较高,在TEG指导下进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改用西洛他唑1年余,对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发生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脉药物支架植入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6例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耐受情况,改用西洛他唑,24例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8±0.7)年,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肾上腺素及血小板聚集二磷酸腺苷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对PCI术后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行PCI术的患者共92例,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均接受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加用泮托拉唑。检测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常规等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9.93±10.48)%和(26.32±8.53)%,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7%和4.3%,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均未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以及出血等不良临床事件。结论泮托拉唑不会降低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会增加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明显降低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凝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因而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故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动脉血栓.近年来,在调脂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出血,特别是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出血倾向更明显.基于这一点,笔者采用奥美拉唑预防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的消化道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100例随机分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加用氯吡格雷,观察4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未增加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与氯吡格雷吸收和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变异,使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反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增加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确定相关基因变异对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抵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随访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卒中发生率).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平均年龄为(56±8)岁;女14例,平均年龄(58±7)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对照组为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常规治疗.结果: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加用氯吡格雷后均可显著降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酰酐诱导的血小板率(P<0.01);随访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情况显示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平均心绞痛发作的次数(144±21vs96±17,P<0.01),急性心肌梗死(20%vs5%,P<0.01)和卒中的发生率(25%vs5%,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防止血栓形成.进而减少伴有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再通率、再通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闭塞率、血小板聚集率(PA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再闭塞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的LVEF和PAR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再通时间、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PT、PA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用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联合治疗组,A组)36例,和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常规治疗组,B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d后,心电图改善及血小板活化状态(CD63CD62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不良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改善ACS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