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在白念珠菌感染中,存在有保护性抗体免疫。现就抗体免疫在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地位,抗体免疫的保护作用,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抗体免疫的保护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在白念珠菌感染中,存在有保护性抗体免疫。现就抗体免疫在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地位、抗体免疫的保护作用、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抗体免疫的保护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阴道炎鼠模型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不同条件下构建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为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提供平台。方法:(1)用同龄小鼠建立雌激素化,免疫抑制和正常对照鼠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模型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及阴道组织病理学变化。(2)再对雌激素化组中已自愈的小鼠进行再感染,观察再感染小鼠与初次感染同龄小鼠的真菌载量及阴道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雌激素化组、免疫抑制组小鼠自第2天起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水平较高并持续至观察期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P<0.05,后者P<0.01,而且从第4天起免疫抑制组明显高于雌激素化组(P<0.05);初发、复发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与复发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道组织病理显示雌激素化、免疫抑制及复发感染小鼠在接种后第2天开始至21天,阴道黏膜可见芽生孢子或菌丝侵入,伴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几种条件下白念珠菌性阴道炎鼠模型构建是成功的,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黏附于宿主上皮是其在宿主中形成集落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也是其具有强致病性的标志,因此,抑制其黏附和生长是防治念珠菌病的有效途径。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IgY)是白念珠菌免疫产蛋母鸡后从鸡蛋中提取的一种卵黄抗体,能与白念珠菌特异性结合。为此,笔者通过黏附试验观察了IgY对白念珠菌黏附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的影响,并观察IgY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抗体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是免疫力低下患者黏膜和系统的真菌致病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有很强的致死性.即使是健康的个体,也容易感染阴道念珠菌病和其他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传统抗真菌药的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耐药.近年来,一些新型抗体疫苗已经研发并应用于动物模型和临床,表现出很好的对抗白念珠菌和协同传统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尽管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念珠菌抗体疫苗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念珠菌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克隆天然抗体384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结合于白念珠菌的部位及成分。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方法将纯化的单克隆抗体3B4与白念珠菌共孵育,计数形成芽管的数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抗体384与白念珠菌结合的部位;将白念珠菌用蛋白酶K、氢氧化钠等分别处理后,观察3134对其的结合情况,初步确定其结合成分。结果相对于同型对照,抗体3134作用组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率显著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流式细胞仪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发现3134可以与白念珠菌的芽管相结合,而与酵母相的结合很弱;蛋白酶K、氢氧化钠等处理后,3134对芽管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均不发生结合,提示抗体3134结合的成分是主要表达于菌丝相的一种糖蛋白。结论单克隆天然抗体3134可能通过与主要表达在芽管上的一种糖蛋白结合而抑制其芽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聚维酮碘溶液抗白念珠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聚维酮磺溶液对白念珠代谢活性及经聚维酮磺溶液处理的白念珠菌对培养人角朊细胞的影响。采用alamar Blue荧光分析法测得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依赖性抑制白念珠菌代谢活性,LD50为0.075%。经2%聚维酮碘溶液/PBS处理30分钟的白念珠菌几乎失去对培养角朊细胞的粘附和侵袭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念珠菌是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条件致病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目前已肯定磷脂酶在其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对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从分子特性、编码基因及其表达以及在白念珠菌致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从而为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都柏林念珠菌是一种新近分离鉴定的条件致病念珠菌,以往曾被误认为是白念珠菌,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菌种,由于该菌常引起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所以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对该菌在致病性方面的研究及与白念珠菌致病性的比较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影响上述因子分泌的菌体成分和其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宿主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机制以及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1.
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白念珠菌单克隆抗体在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动物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抗白念珠菌单抗,观察单抗对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存活时间,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组织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影响。结果 制备出3株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1B5、3E8、4C7;1B5、3E8两株单抗能显著延长致死量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存活时间,减少感染小鼠主要脏器组织中白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减轻组织病理改变;1B5单抗能识别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000抗原;并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孢子对人颊粘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 1B5、3E8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白念珠孢子对人颊粘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 1B5、3E8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抗白念珠菌单抗;其中1B5是抗白念珠菌胞壁外膜上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0的抗原的单抗;1B5单抗可通过抑制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该菌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并鉴定抗白念珠菌芽管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观察该单抗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ATCC-90028标准株带芽管孢子做抗原,运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鉴定。将该单抗参与白念珠菌芽管血清诱导,对比其芽管诱导率与血清芽管诱导率。结果建立1株持续分泌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M cAb03.2C1-C2。其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25 600;抗体重链属IgG1亚类,轻链属λ型;证实M cAb03.2C1-C2的靶位是位于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上分子量为156kD的抗原成分。间接免疫荧光(IIF)可见单抗能与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相不发生反应。单抗能明显降低芽管诱导诱导率。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 c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致病相-芽管有高度的特异性,为早期、快速地诊断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前景。M cAb03.2C1-C2对菌相转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在抗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综述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的鉴别方法。表型比较的方法相对简便易行,可以从芽管、菌落形态及厚壁孢子、产色、荧光、温度、酶活性、碳源同化、红外光谱等多个方面进行鉴别;分子生物学方法可靠性强,包括DNA指纹图、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随机扩增多态DNA、核糖体DNA测序等。  相似文献   

14.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致病真菌,其毒力因素主要包括黏附因子、利于侵入酶的因子、白念珠菌的形态发生及表型转换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脲裂解方法,分裂基因法,用系统化处理方法来分析基因功能以及通过差异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寻找可能的与毒力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抗体的结合水平与伊曲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白念珠菌临床株共30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药株、中介株和敏感株各10株,采用P0013B放射免疫沉淀分析裂解液提取白念珠菌总蛋白,应用ELISA法与LDH抗体反应,检测并比较三组菌株与LDH抗体结合的水平.结果:ELISA检测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48.71±34.36,中介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27.00±85.60,敏感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443.43±35.64,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3).结论:白念珠菌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较敏感菌株低,提示白念珠菌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下降可能与菌株耐药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大多数是由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白念珠菌引起。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与白念珠菌毒力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生化特性、编码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与宿主的作用加以综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并寻找治疗念珠菌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白念珠菌颈淋巴结炎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白念珠菌性淋巴结炎1例。方法 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进行了淋巴结培养、鉴定、组织病理、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学检测等研究。结果 患者为8岁男孩,平时体健,一次颈部皮肤轻微的外伤后,颈部淋巴结广泛肿大,手术取一淋巴结进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生长,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在淋巴结中有大量出芽孢子及假菌丝。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学检查,发现患者细胞免疫低下。患者接受氟康唑静脉滴注,同时用小牛胸腺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并口服氟康唑及特比萘芬维持治疗2个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淋巴结不能触及。随访至今细胞免疫状况有明显改善,且无其他异常发现。结论 复习文献,局限性白念珠菌淋巴结炎国内未见报道,细胞免疫等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基因在人类阴道白念珠菌感染时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9例阴道念珠菌检测阴性及20例阴道念珠菌感染者的阴道分泌物,通过用特异引物系列进行RT-PCR反应来评价Sap1~Sap6在人体阴道环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ap2和Sap5在阴道白念珠菌感染者中是最主要的表达基因;Sap3和Sap4在所有检查者中均被检测到;所有6种Sap基因在某些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同时被检出。结论 Sap基因可能与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AIDS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AIDS并发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48岁。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2个月,全身散在丘疹、脓疱、结节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全身散在分布较多坏死性丘疹及部分传染性软疣样丘疹,颊黏膜及舌部附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并有大量葡萄状或桑椹状孢子聚集。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内菲青霉菌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有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20.
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中以白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免疫缺陷、器官移植、介入治疗、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的患者中.白念珠菌毒力因子和致病性密切相关,其毒力因子主要包括表型转换、黏附素、侵袭性酶以及溶血因子等.表型转换可以帮助白念珠菌适应宿主的组织环境;黏附素可以辅助其识别组织和定植;侵袭性酶破坏黏膜组织的完整性,增强其毒力;溶血因子帮助其获得营养物质供其生存繁殖.进一步阐明白念珠菌毒力因子和致病性的关系有望为白念珠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