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龙江医学》2017,(10):984-985
目的探讨分析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03—2017-03间在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的7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41例患者有痛风史)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患者38例。甲组患者用苯溴马隆进行治疗,乙组患者用别嘌醇进行治疗,分析甲、乙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6.32%)低于甲组患者(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23)。甲组患者的肌酐水平(93.77±13.65)μmol/L高于乙组患者(92.41±13.44)μ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8,P=0.663)。甲组患者的血白细胞水平(5.91±1.39)×10~9/L低于乙组患者(6.01±1.12)×10~9/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5,P=0.731)。甲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450.32±77.58)μmol/L低于乙组患者(491.34±91.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38)。甲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39.61±7.28)U/L高于乙组患者(38.63±6.58)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6,P=0.540)。乙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89%)高于甲组患者(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644)。结论在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患者的治疗中,苯溴马隆的应用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安全性也比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科素亚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进而探讨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122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科素亚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加丙磺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血尿酸水平变化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值及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少。结论科素亚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明显优于缬沙坦加丙磺舒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检测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50例高血压患者及15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差异,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并观察血尿酸与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相关性及血尿酸对高血压事件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尿酸(440.22±60.11)μmol/L,高尿酸血症32.86%高于健康体检者(365.12±44.79)μmol/L(P<0.05);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总胆固醇(6.37±1.19)mmol/L、甘油三酯(3.84±0.72)mmol/L、肌酐(135.70±16.43)μmol/L高于正常血尿酸组(4.62±0.87)mmol/L、(2.51±0.54)mmol/L、(101.59±14.45)μmol/L(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高血尿酸发生率较高,高尿酸血症增加高血压事件的风险,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常击I已进行血尿酸监测,积极干预高尿酸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2018年6月门诊接诊及管理的辖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口服氯沙坦钾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厄贝沙坦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血压和血尿酸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氯沙坦优于厄贝沙坦,提倡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并做好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降低高尿酸水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饮食控制、降压、降糖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苯溴马隆片治疗.对比研究2组治疗前、治疗后3、6、12月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血糖达标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降尿酸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8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氯沙坦钾治疗,n=45)及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n=43),治疗6个月后观察降压效果,对比两组患者血尿酸及外周血炎症因子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痛风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vs.27.91%;P=0.04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与IL-6(r=0.897,P<0.01)及TNF-α(r=0.884,P<0.01)水平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中,氯沙坦钾显著优于卡托普利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苯溴马隆对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降尿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和实施低嘌呤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苯溴马隆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值、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溴马隆对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降尿酸的临床效果良好,且能够改善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厄贝沙坦片对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和治疗作用。方法:将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厄贝沙坦片150mg/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一日2次,疗程均为8周。结果:(1)两组降压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为90.8%,对照组为89.2%,P0.05);(2)治疗后,厄贝沙坦胶囊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厄贝沙坦片能同时有效降压和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替米沙坦分别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11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7)给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n=57)给予氯沙坦口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压、血尿酸浓度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平均值及血尿酸浓度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血尿酸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和替米沙坦均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病,氯沙坦除了有控制血压作用外,还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浓度,因此氯沙坦适合广泛应用于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医院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并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体检者2 900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男性血尿酸水平(354.6±83.8)μmol/L,明显高于女性的(267.3±61.1)μmol/L(P<0.01);男性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9.3%,显著高于女性的11.4%(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男性、肥胖、高血压和高三酰甘油均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深圳市南山医院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水平偏高,年龄、男性、肥胖、高血压和高三酰甘油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华鸣 《中原医刊》2011,(24):43-4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1周的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治疗,以25mg/d为起始剂量,每周测1次血压,按血压调整剂量直至血压正常(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最大剂量100mg/d。观察期间不使用利尿剂、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为[(128±9)mmHgVS(155±15)mmHg,P〈0.05]、舒张压为[(75±8)mmHgvs(98±9)mmHg,P〈0.05]明显下降、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387±28)umol/LVS(456±31)umol/L,P〈0.05]。结论氯沙坦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尿酸,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和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北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人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9例,晨服单一药氯沙坦50mg/d;B组49例,晨服单一药氨氯地平5mg/d,观察8周。治疗前后测血压、血尿酸。[结果]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血尿酸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氯沙坦组下降显著(P〈0.05),氨氯地平组下降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沙坦与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相似,均可作为抗高血压一线用药。其中,氯沙坦对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尤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病居民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igh uric acid,HUA)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及血压的关系。方法依托南山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综合防治项目,选取2009~2010年进行体检的高血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年龄、性别及血压值的血尿酸水平和HUA患病率。血尿酸检测采用生化酶法。结果血尿酸水平:男性(378.34±94.17)μmol/L,女性(309.23±93.33)μmol/L(P〈0.05);血尿酸患病率:总人群28.67%,男性31.08%,女性26.09%,且女性U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而HUA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依次为16.18%、21.81%和35.36%(P〈0.01);UA水平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人群UA水平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女性组的血尿酸水平及其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男性血尿酸水平与肥胖、高血压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250例及血尿酸正常者2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脂指标。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体重指数、舒张压和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水平下降(P〈0.01),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酸和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动脉硬化指数.血糖有显著正相关(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I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男性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压及高血脂相关,临床上应重视纠正高尿酸血症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高尿酸血症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配国 《疑难病杂志》2007,6(8):463-46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04~2006年ICD患者56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NICD)62例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比较;再将118例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在ICD、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ICD组比NICD组的收缩压、血脂、血糖均有显著增高(P<0.01),血尿酸亦比NICD组增高(P<0.05)。高尿酸组的ICD和高血压发生率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血脂、血糖异常率亦增高(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ICD重要的高危因素,在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措施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110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维持原治疗;观察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功能,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给予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血尿酸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干预6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管腔内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降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延缓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男性肾结石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男性肾结石冠心病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合并肾结石的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这2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引发冠心病复合肾结石的危险因素;分别对其进行血尿酸检测,对比2组受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并根据血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对比2组中的冠心病复合肾结石比例,计算高尿酸血症和男性肾结石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男性肾结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血压过高、吸烟年限过长、BMI指数过高、总胆固醇过高、空腹血糖过高。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受检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更高(P<0.05)。与非高尿酸血症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冠心病复合肾结石比例明显更高(P<0.05)。高尿酸血症与男性肾结石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r=0.589,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男性肾结石冠心病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加强对血尿酸的监测,并积极规避引发男性肾结石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男性肾结石合并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茶多酚(TP)和维生素C(VC)联合补充治疗高尿酸血症伴脂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尿酸血症伴血脂代谢异常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TP300mg/d联合VC250mg/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测定并对比干预1年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Age)、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代谢指标[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代谢指标及抗氧化指标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FB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对照组患者LDL-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UA、TC、hs-CRP指标水平变化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DA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清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SOD和GSH水平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尿酸血症伴脂代谢异常患者联合补充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够明显降低血尿酸及血脂水平,提高机体内抗氧化指标,是防治高尿酸血症的可靠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前期与血尿酸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前期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以高血压前期患者(85例),健康对照组(70例)及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尿酸水平。结果血尿酸水平高血压前期组(30175±34.1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65.44士56.48)(P〈0.01),但低于高血压组(346.81±24.58)(P〈0.01);高血压前期组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4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54%(p〈0.01),低于高血压组27.12%(P〈0.01)。血压与尿酸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15,0.274,P〈0.01)。结论高血压前期已有血尿酸升高,血尿酸可以作为预测及评估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